羅 萍
(南昌鳳凰城上海外國語學學校 江西 南昌 330038)
小練筆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羅 萍
(南昌鳳凰城上海外國語學學校 江西 南昌 330038)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是培養能力的課程,所以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一定要注意訓練,不斷發展聽說讀寫的能力。”小練筆就是“讀寫結合”最有效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文本的特別之處、精彩之處、空白之處巧妙設計寫的訓練點,讓小練筆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文本是經過專家精心選擇的,是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典范。教師要細讀文本,用敏銳的洞察力,挖掘出文本豐富的內涵,對于文本的特別之處,要反復推敲,選擇合適的訓練點,設計小練筆。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出現句式整齊、結構相似的句群,這是進行仿寫訓練的好素材。如在《趙州橋》一課里,作者在描寫趙州橋雕刻之精美時,用了這樣的句式: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學習這段時,我根據句式特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抓住動態美的特點來對趙州橋展開描寫的,我讓學生體會句式特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盧溝橋上形態各異的獅子模樣,讓學生仿寫盧溝橋,這樣的句式訓練為以后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只有正確把握教材,才能用好教材,引領學生有效地練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宋朝朱熹說過:“教人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可見模仿在寫作中有著重要意義,模仿典型句段進行練筆是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形成的基礎,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文本中的典型結構,讓學生在閱讀領悟中模仿,并遷移運用,把構段方式運用到習作中去。
自然段的段式結構有好幾種,例如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是總分段式,學生對這種結構的概念可能還比較模糊,所以在練筆前要先對這種結構方式向學生進行分析講述。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文章將小興安嶺四季不同特征描寫得精彩到位,文章結構清晰。可以讓孩子們仿照這樣的結構寫家鄉的四季。春天,建議他們寫花草樹木的生機勃勃,特別是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燦燦的油菜花、河邊嫩綠的柳枝等。夏天,孩子們寫街道兩邊的綠色大傘——梧桐樹,綠葉像一只只巨大的手掌,為行人遮風擋雨。秋天,涼爽的秋風輕輕地吹過校園,送來秋的信息,金菊綻放,大雁排成人字行向南方飛去。冬天,一片片飛舞的落葉像黃蝴蝶,傳遞冬的寒冷。美麗的小興安嶺文章結構簡單,采用了典型的總——分——總的結構,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描繪小興安嶺景色的美麗。除了了仿寫景物,不少學生能用上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按照時間的順序描寫家鄉秋水廣場的景色,并用上了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
文體是指文學體裁、語言、風格和結構,更是時代、作家、文學體裁、語言風格的綜合體。小學語文課文主要分敘事類文章、說明性文章、說理性文章和詩歌,并且以敘事類文章為主。學生在平時習作中練習的多是敘事類作文。對于課本中出現的說理性文章,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樣抓住這類文章的文體特點,來設計小練筆呢?如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這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從正反兩面說明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正面是用中外名人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的事例說明他們的成功都是靠了滴水穿石的精神;反面是從雨水不能穿石說明目標不專一,不能持之以恒就辦不成事。在教學中,我出示了語段:“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從小立志學醫。他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訪名醫,嘗藥草,經過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并讓學生想象李時珍為了完成藥學巨著《本草綱目》,是怎樣訪名醫,嘗藥草,思考李時珍所做的這一切是為了什么,最后總結出李時珍為達成人生目標,幾十年不懈努力所包含的精神就是目標專一、持之以恒。這時,老師及時指出,由于這是說理性的文章,作者用濃縮的語言來敘述李時珍的故事,這就是概括。概括不能簡單理解為三言兩語,它的語言是有層次的。本文概括描寫的語言層次是先寫出人物的奮斗目標是什么,然后寫出他是怎樣行動的,最后寫達成的目標是什么。
在學習完愛迪生、齊白石的事例后,我出示了司馬遷、法布爾等有偉大成就的人物的圖片,請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選擇一個人物,概括地寫一寫該人物做事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事跡。像這樣教師引領學生潛心會文,繼而抓住文本的特點進行練筆,能促進學生對文本新意義的發現與構建,放飛生命的靈性。
“空白”理論認為:文本給讀者留下的“空白”,在閱讀活動中等待讀者用想像去填充。讀者必須依靠自己去發掘文本潛在的意義,在創造性閱讀中去填充“空白”。
而現在的許多優秀課文,常有空白。作者常常會運用空白的藝術,把一些內容留給讀者,在課文中有些地方寫得很含蓄,或很簡練,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教學中,我將這些空白挖掘出來,不但能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我充分抓住這些空白,讓學生把寫得簡練的地方補寫具體,把寫得含蓄的地方補充明朗。通過填補這些空白,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例如《風箏》的結尾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更是意味深長,給學生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不同的學生對這個省略號的所包含的內容,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于是,我趁熱打鐵,學完該課,就緊緊抓住末尾這一訓練點讓學生一《尋找“幸福鳥》為題,把握課文續寫。學生們展開想象,有的說幸福鳥飄到農民伯伯的菜地里,有的說風箏飛到了池塘里,魚兒和青蛙都吵著要拿風箏當玩具……這樣的練筆活動,學生不受教材、題材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構想來發揮,大大豐富了想象力,有效地激發了習作興趣。
陶行知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因此,教師應當孜孜不倦地鉆研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具備一雙慧眼,挖掘教材中讀與寫的最佳契合點,巧妙引導學生練筆,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將越來越精彩,語文課堂將越來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