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賢
(內蒙古滿洲里市第三中學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400)
淺論課堂提問應注意的問題
趙英賢
(內蒙古滿洲里市第三中學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400)
新的課程改革對化學課堂教學提出了嶄新的要求,即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質量,以增加課堂的活力,切實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本文對如何改進課堂提問,談了自己的幾點看法。
化學教學;課堂改革;效率質量;提高方法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化學課堂教學必須在促進學生既學會知識,又學會自主探求知識方面上狠下功夫。筆者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如何改進課堂提問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定向”,即確定方向和目標;“點撥”,即指點、啟發和開導。定向、點撥,就是教師作為“指路人”和“引導人”,讓學生的思路、回答朝向教師要求的目標發展。教師的要求、確定了的方向,就是提問前已設計好的該問題的答案,或者叫正確結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自己的提問,事先應準備好一個明確的答案及怎樣給以引導評價。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要緊緊圍繞著問題,對東拉西扯、節外生枝、離題較遠的回答,教師要導向引導、及時點撥,誘發學生的思路步步觸及問題的實質,得到正確的結論。
“轉換”即改變、改換,換一個話題,從另一個角度。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對較難的問題遲遲不能回答,這時,教師不要急于講解、和盤托出,可以提出具體的、有啟發性的補充問題,或舉一個其相似的事物作比較,以便創造一個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的條件,然后舉一反三,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
如,在比較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時,我向學生提出問題:“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為什么兩者的物理性質有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一問題一籌莫展。這時,教師用生活中的建筑物打比方:用同一種規格的磚而用不同的方法堆砌,譬如:墻壁是“打斗”(中間是空的)堆砌的,柱子是踏扁堆砌的,試問墻壁與柱子的牢固程度相同嗎?其原因是什么?學生都能回答:柱子比墻壁堅固,因為其磚頭的堆砌方法不同。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順利地得出“金剛石與石墨中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其物理性質也不同”的結論。由此,教師進一步問:“氧氣(O2)和臭氧(O3),CO和CO2為什么其化學性質不同?”學生作答,問題的答案迎刃而解——組成物質的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個數不同。
轉換點撥,舉一反三,關鍵要把“一”舉好。這里的“一”表示的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又比較淺顯易懂的內容,學生從教師點撥的一點中,能推想到二點、三點等,從一個問題中聯想到更多的內容;從一種分析中,得到更多的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善于動腦,能夠聯想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常常會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這表明學生對所提問題還不明白,要求教師善用由此及彼、聯系遷移,通過架橋鋪路,誘使學生把解決此問題的知識、方法或思路用于解決彼問題,使學生溫故知新,觸類旁通。如在總結氣體的制取方法時,我為學生出了這樣一道信息給予題:實驗室用硫化亞鐵(塊狀固體)跟鹽酸在常溫下反應,制取硫化氫氣體(H2S)。硫化氫能溶于水生成氫硫酸,硫化氫比空氣重。試問:(1)制取硫化氫氣體時應選用如下何種發生器裝置?(2)收集硫化氫氣體時應選用如下何種方法?A、B、C、D。在學生探討這個問題前,教師先結合以往所學氧氣、氫氣、二氧化碳三種氣體的制取方法,思考以下問題:a.制取硫化氫能否選用與制取氧氣相同的實驗裝置?為什么?b.制取硫化氫能否選用與制取氫氣相同的實驗裝置?為什么?c.制取硫化氫能否選用與制取二氧化碳相同的實驗裝置?為什么?學生通過由此及彼、聯系遷移,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很快地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這是一件動腦思考的事。可是往往有一部分學生不善動腦,不愿回答或不敢回答。教師一問就“冷場”。有的學生把頭低得低低的,唯恐叫到自己;有的學生的目光不敢與教師對視;還有的學生不好意思舉手回答,怕回答錯了遭老師、同學恥笑;又有的學生勉強站起來,低頭彎腰,聲音含糊。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善于激將,向學生挑“戰”,鼓勵他們大膽地回答問題??梢杂闷诖?、信任的目光,暗示學生“你能行”;可以用熱情誠懇的話語,“我相信,我們班的同學能回答出這個問題?!薄斑@個問題就難住我們了?!誰敢站起來試一試?”“誰能站到臺前給大家講一講?!睂τ趯W生的回答,要盡量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讓他們放大膽量,不要理睬說錯了別人會恥笑,要樹立學生信心。教師還要鼓勵其他同學補充、校正,激勵學生在相互爭論中得到結論。
課堂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出的綜合性的大問題,或因含義深奧,或因包容量大,學生往往一下子摸不著頭緒,“老虎吃天,無從下口”。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大問題分解為一個個小問題,以大領小,從小到大?;卮鹆酥T多小問題,再綜合探索大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遇到障礙時,想說說不出,有時說出來的又不是自己想要回答的。教師應針對這種情況,運用直觀手段提示,也可用眼神、手勢、比喻等進行必要的暗示、提醒,這樣可充分展開學生的想象。如,在教“分子運動”這一觀點時,我問學生:“一杯酒精和一杯水混合后夠不夠兩杯?(兩杯的容積相同)”學生一時顯得很驚奇,道理也不大想得通。于是我就可以打個比方:“一碗芝麻和一碗黃豆倒在一起有兩碗嗎?”學生立刻恍然大悟。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學生經過努力思考后才能解答的,是促進學生要努力地“跳一跳”的過程。這既是學生動腦思考的過程,又是教師啟發導答的過程。這一過程會有效地增加課堂的活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需要我們努力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