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軍 曹 醒
(1安徽工商職業學院 231131;2 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230031)
信息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唐亞軍1曹 醒2
(1安徽工商職業學院 231131;2 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230031)
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發展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深遠意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契機,如何厘清信息化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成為當代教育界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
文化;校園文化;信息化
美國學者兼教育家華勒于上個世紀30年代在其著作《教育社會學》中首次提出“校園文化”的概念并且給校園文化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校園文化是在學校中形成的特別文化。在不同時代,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當今,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網絡給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力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不斷的發生變化,與之相應的社會生活準則和制度規范也不斷變化。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巨大挑戰和機遇,如何克服挑戰、抓住機遇、利用信息技術推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化是一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概念,各種各樣的“文化”層出不窮,諸如“傳統文化”“影視文化”“暴力文化”“亞文化”等說法都為人們耳熟能詳,但是如何給“文化”下一個科學而又嚴謹的概念十分困難。文化包羅萬象,涵蓋內容龐大,因此很難給文化下一個簡單的定義。《中國大百科全書》將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學者葉啟德認為,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制度、信息和精神等層面。其中精神層面的文化是文化內涵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文化的靈魂所在。此外,學者們還從文化內涵視角、文化的價值功能視角、文化的層次結構視角和文化的構成要素視角等不同角度給文化下定義。
校園文化是依附于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我國高校校園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在公元前就已經出現了“大學”的概念;隨著現代大學的產生和發展,在我國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高校校園文化研究于 20世紀的辛亥革命時期正式開始。今天,我們所研究的高校校園文化主要指20世紀80年代以后所進行的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經過眾多學者鍥而不舍的研究,學術界給高校校園文化做了如下界定:高校校園文化指高校在長期辦學實踐過程中,由全體師生通過教育、生活和勞動創造形成、并為其所公認并遵循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高校校園文化主要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層面
(1)物質文化:物質文化的第一方面是校園的硬件設施,包括各種建筑物、教學和實驗設備、生活和休閑設施以及根據高校所提倡的價值觀所創造出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物質文化的第二方面是校園內的軟件設施,主要包括師資力量、學科設置等。
(2)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學的辦學宗旨和精神觀念,是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選擇、沉淀、凝聚和發展而來的為廣大師生所認同的價值觀念的總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師生員工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文化觀以及精神信仰等。精神文化是一種隱性文化,通過其無處不在的影響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校發展的各個方面。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校為了規范和約束師生員工的行為、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升華秩序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所體現的文化。這種文化是校園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校園文化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高校校園文化的三個層面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精神文化是物質文化的凝練和升華,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發展的必要保障。
作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門,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受其影響并不斷隨著大學所處的社會環境不斷變化。由于受到全球化和互聯網的影響,我國當前的高校校園文化呈現以下新特點:
(1)多元化趨勢:首先,高校學科專業眾多、各類人才層出不窮、教學和科研活動豐富多彩,廣大師生的思維開放而又活躍,是各種思潮和多元文化的集中地;由于互聯網的方便快捷,各種信息的傳播和交流速度加快,高校的校園文化不再被單一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所局限,呈現多元化特點。
(2)沖突性:高校校園文化的多元化趨勢必將帶來各種價值觀念和信仰的碰撞和沖突。高校是一個由不同社群組成的龐雜機構,如不同的學科群、不同的教育級別群、不同的學術團體群等,不同的社群機構之間必然會出現各種觀念上的沖突。
(3)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和影響: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報紙、廣播和電視之后的新型主流媒體,是高校師生獲取信息、學習知識、互相交流的平臺和工具。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的元素,網絡文化也逐漸發展成校園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加劇和互聯網的影響,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新特點日趨凸顯,由于大學生的思維尚不成熟,在汲取各種文化觀念時仍缺乏批判能力和選擇里,因此給當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把握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向,凈化校園文化環境,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健康發展成為教育界討論的熱點話題。
高校校園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僅關系到大學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大學自身的發展,對于社會精神文明和社會文化發展也具有深遠意義。在信息化時代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導向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作為重要指導思想;同時,校園文化建設應圍繞建設新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展,弘揚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對外來文化采取批判接收,包容兼并的原則加以引進。
(2)開放性原則:先進的文化應該在本質上具有開放性,封閉的文化會僵化、萎縮、停滯乃至消亡,開放的文化才能通過對其他文化的兼并吸收不斷進步,發展并強大起來。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發展必須本著開放原則,利用互聯網平臺,向社會和世界開放,在堅持導向性的原則下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經驗,確保我國高校校園文化與時俱進,充滿生機。
(3)系統性原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領導層、一線教師、管理人員以及莘莘學子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組成要素;做好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浩大工程,必須統籌兼顧、達成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和統一。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全新的文化形態,網絡的開放性、融合性和便捷性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1)信息化提高校園文化吸引力:互聯網平臺是一個富有吸引力、誘惑力和感染力的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其影響力的深度、廣度和力度比起以往任何一種文化傳播工具都要強大。信息化時代之前,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通過圖書、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課堂以及講座,如今,學生可以利用電腦、手機以及平板等移動客戶端介入互聯網,即可獲得海量信息并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的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
(2)信息化加快校園文化傳播速度: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的最大優勢就在與速度快,通過發達的國際互聯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絡前端工具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與時俱進,并通過WeChat,Line,Facebook以及Twitter等APP與他人進行交流。廣義來看,交流的過程也就是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播的過程。依托信息化時代的先進技術,校園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也必將具備前所未有的高速。
(3)信息化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效率:信息網絡的普及和運用,大大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校園文化建設所需要的資料可以通過因特網快速獲得并傳遞給受眾;包括音頻、視頻和動畫等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學生帶來更直觀、更好的感官享受,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參加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大大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成效和效率。
(4)信息化擴大校園文化建設的廣度:由于全球互聯網突破了地理上的局限性,使得國與國之間、校園與校園之間的圍墻和界限被打破,處在地球兩端的高校師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文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網絡資源的開放共享特征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吸收更多的成員參與到文化建設當中,學生家長和社會團體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發展添磚加瓦。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僅關系到高校培養目標的實現和高校的自身發展,同時也對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深遠意義;信息化的發展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契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優勢,加速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1]王邦虎主編.校園文化論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曉華.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
[3]吳光.校園文化的思考與探索 [J]長安大學學報,2005
[4]彭斌.網絡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分析 [J]前沿,2007
[5]李富明.當前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思路 [J]惠州學院學報,2009
[6]張靜.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探索 [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7]王華.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開發 [J]學習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
[8]覃業柏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D]廣西師范學院,2010
[9]許耀桐.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
[10]任平平.探索新時期網絡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 [J]工會論壇,2012
注:本文為2016年安徽省省級人文社科重點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項目號SK202016A03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