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峰
(210624198901270024 遼寧 沈陽 110000)
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問題研究
徐立峰
(210624198901270024 遼寧 沈陽 110000)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近些年來,世界能源消費劇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我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人均資源少、環境容量小,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問題
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區、高寒地區、喀斯特地區、黃土高原地區等生態環境脆弱區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這些區域對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較為敏感,容易出現退化現象。生態環境壓力大。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生態環境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一些生態和環境問題將更加突出。環境破壞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1)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由于盲目開墾荒地、濫伐森林、過度放牧、不適當地興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濕地遭到破壞,森林、湖泊面積急劇減少,礦產資源遭到破壞,野生動植物和水生生物資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旱澇災害頻繁,同時,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草場退化,土壤沙漠化、鹽堿化、沼澤化,水體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2)城市化和工農業高度發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噪聲污染、農藥污染等環境污染。生態環境問題表現比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3)生態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及標準不完善。中國已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側重點不同,尚未形成系統的生態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各資源法大都是針對自然環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沒有考慮到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整體性和各生態要素的相互依存關系,缺少綜合性的生態保護法。生態保護投入不足。生態保護投入與面臨的生態問題不相適應,生態保護任務難以落到實處。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單一,生態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繼續提高。生態保護的科技及信息支撐薄弱。生態保護涉及領域廣泛,制定政策和措施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信息,生態保護科研力量有限,尤其是生態監測尚處于起步階段,信息不足,渠道不暢,難以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
(1)要發展新型工業。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大力發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態型工業和無污染的特色工業。在項目引進上,嚴格項目管理,嚴把項目審批關,堅決杜絕新的污染源產生。實行工業企業集中規劃、工業污染集中控制。在技術改造上,要鼓勵企業研究、開發新工藝、新產品,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工業源頭和生產全過程控制工業污染。要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實現廢物資源化。
(2)加強土地管理。嚴格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嚴禁隨意調整和占用基本農田進行非農建設。強化對土地的集中統一管理。通過依法收回和收取閑置費等辦法,制止土地閑置和粗放浪費,挖掘現有土地潛力。加大土地開發復墾工作力度,對限制性項目堅決不供地,對不合理的用地規模堅決壓縮,確保耕地占補平衡。
(1)優化農業結構。結合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依托現有農業龍頭企業或無公害蔬菜基地等載體,本著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提高品質的原則,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的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種子、植保、畜禽水產良種以及科技入戶工程,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的資金投入和財政資金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制訂相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補償政策。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化肥農藥使用、廢棄地膜處理、秸桿焚燒等問題,積極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實行秸桿還田,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以農民田間學校為主要陣地,結合新型農民科技項目實施,開展技術培訓和環保知識教育,提高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2)退耕還林。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坡耕地退耕還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增加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經濟林,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3)水環境保護。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加強小流域治理,保護水源地,增加塘壩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條件。要加大項目編制力度,爭取上級資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項目建設,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強工業企業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有步驟退還濕地。要通過科學種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攔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護濕地水體環境,逐步恢復濕地功能,使巢湖水質有根本性好轉。
(4)加強生態管理,促進生態文明。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要強化生態教育,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大眾傳媒工具,廣泛宣傳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觀。要大力倡導節能環保、愛護生態、崇尚自然,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形成節約環保光榮、浪費污染可恥的社會風尚,營造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要教育廣大干部牢固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強化資源憂患意識,增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5)構建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加強對重點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開展生態系統脆弱區和敏感區的監測,建立生態監測和預警網絡,提高生態系統監測能力,在此基礎上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優先建立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狀況監控系統,建立重大生態破壞事故應急處理系統。
[1]萬和文,李春海,周忠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11)
[2]孔祥鶴.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考[J].現代園藝.2015(24)
[3]彭文財.淺析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02)
[4]鄒尚偉.淺析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06)
[5]楊冬民,李永卓.社會資本視角陜西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評價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