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作家,兒童教育理論著述家。現任敦煌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出版有兒童教育著作《幼兒的心理世界》《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小詞典》《幼兒教育詞典》《幼兒教育藝術》《兒童教育哲思哲語》《雀鷇新譚》等。其中,《幼兒心理學》曾被作為西北地區部分中等師范學校教材而使用,《幼兒教育詞典》目前為我國該領域權威工具書,《雀鷇新譚》獲冰心圖書獎。另出版有文學作品多部(篇)。
有這樣一個段子:養孩子就像發射火箭,花費數年的心血,精心確保每個細節和數據的正確,最后一朝發射成功,然后火箭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地發回來一些微弱的信號:生活費……生活費……生活費……把生活費發給了火箭,叮囑“火箭”吃好穿暖,火箭又發回來微弱的信號: 別叨叨……別叨叨……別叨叨……
莞爾之際,不禁遐思: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發給孩子的信號有多少是強而有力的正確信號,又有多少不是微弱而又微弱的負面信號呢?
某天逛超市,聽到身旁的一個小女孩兒指著另一個小女孩兒悄聲說:“媽媽,她學習不好,老師讓我跟她結成對子,幫助她。”言語之間,不無自豪。不料,媽媽立馬訓斥道:“自己學習好就行了,管那么多的事兒干嘛?!”斷喝之下,女孩兒明亮的眸子瞬間暗淡下來,滿臉的欣喜風卷殘云般地無影無蹤了,如淋雨的樹葉似的低下了頭,只有那撅起的小嘴巴隱隱釋放著內心的沮喪。
望著那女孩兒垂頭排隊的背影,我為孩子有這樣的母親而深深地感到惋惜。在孩子懵懵懂懂的世界中,母親無疑于一位領隊的向導,而這樣粗糲冰冷的一聲命令,會傳遞給孩子一個怎樣錯訛的信號?又會將孩子猶疑的腳步引向何方呢?
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自覺地處于“王者”的位置,總是置身度外地訓誡孩子,如此一來,生活中時有這樣的“奇觀”呈現眼前:父母提高嗓門不許孩子吵嚷,父母使用暴力阻止孩子打架,父母粗魯地對待孩子的失禮行為……顯然,這樣的“信號”豈止是矛盾的信號,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一道怪異的電波,擾亂了他們原本澄澈的心田:原來,只要足夠“強大”,就可以束縛別人而放任自己!
可見,誤導和欺騙只能傳遞出灰色的信號,經年累月,有朝一日反饋來的也許是更加灰暗的信號。其實,信號的強弱掌握在大家的手中,只是我們或因漫不經心,或因自以為是,或因茫然不知而白白浪費掉了。試看,貌似很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們,平時在工作中、在飯桌上、在各種聚會中,有多少人在談教育?有多少人在交流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更多的,不是娛樂、股票、交友,就是如何掙錢、晉職和形形色色的八卦新聞等等。這種泡沫般擁擠的信息占據了大腦的全部,幾乎湮沒了孩子的立足之地。問題是這些毫無付出的父母,卻總是理直氣壯地向孩子索要飽滿的“信號”,想當然地希望獲得一個圓滿的答案,無異于癡人說夢。
要想收獲強烈的信號,必先釋放相應的能量。教育孩子,我們給孩子傳遞的信號,當然應該是明亮的、積極的、強烈的,這樣的信號,不會把孩子圈進一個小小的籠子里,讓孩子的眼睛高度近視,只看見腳下那一點如豆的世界; 不會讓孩子的翅膀完全蛻化,永遠失去會晤藍天大海、高山流水的渴望。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為英雄。”是的,只要父母言傳身教,悉心引導,讓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好孩子,他就會逐漸“棒”起來。生活中,我們不妨堅持如下的原則:
1. 對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我們必須要客觀、理智地作出回答,不要以自己的喜惡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
2. 認真、耐心地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和看法,哪怕那些問題看起來幼稚可笑。
3. 不要居高臨下,事實上根本不存在家長完全不能與孩子討論的話題。
4. 提升自身的素養,從一言一行中培養孩子的品質。
諸如此類的條款其實無窮無盡,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因為毎一個孩子都是一枚獨立的“火箭”,如何與之呼應交流,只有自己的父母懂得。
據說,發射衛星時常用三級火箭,第一級火箭能量最大,因為剛升起的時候,要克服巨大的地球引力,費很大的勁,進步卻不很大;到第二級就比較容易一些;到第三級,可以用很少的能量,就把衛星送上預定軌道。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在習慣、興趣、動力、情感、意志力等這些“細節”和“數據”方面打好基礎,給孩子傳遞強烈而正確的信號,之后,孩子自然會順利地“飛上”預定的“軌道”,而且,反饋來的,必然是同樣強烈而有力的光明信號!
其實,在教育中,信號的強弱并不難捉摸,它一直徘徊在父母與孩子的心靈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