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
置身“互聯網+”的時代,學生作業也越來越“潮”,這讓不少成年人感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誠然,網上作業方便快捷,互動性強,且有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不僅可以提升教學的效率,還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教育方式的“與時俱進”。然而,其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從家庭條件層面講,如今多數家庭都有電腦網絡,但也并非所有的家庭都能配得起電腦,上得了寬帶,尤其是對廣大低收入家庭包括務工人員子女來說,生活的壓力已經夠大,倘若學校又給孩子布置了網上作業,無疑又加重了家長的壓力,讓家長無可適從,一方面,一些家庭不用電腦和網絡,另一方面,一些家長可能不會用電腦,對這些家庭的學生來說,可能因此而感到自卑。
其二,從孩子成長層面講,讓孩子少用點電腦,遠離網絡早已成為社會共識,而網上作業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長期如此,如何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如何避免孩子以做網上作業為由沉溺網絡?更何況,網上作業難以避免抄襲等問題,一些學生上網搜索答案也未可知。
其三,從教育規律層面講,實踐才是最好的老師,網上作業設計得再好,也沒有現實生活直接生動,過多地依賴網絡,缺乏親身體驗和社會實踐,網絡作業的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說到底,虛擬交流始終無法取代真實生活,網絡是孩子學習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渠道,和網絡技術相比,現在的孩子更需要實踐鍛煉。所以,少些網上作業,多些實踐作業,才是搞好教育的上上之選。相信,只要教育者能多用點心,多一些人文關懷,不過分依賴網絡,多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汲取知識、砥礪品格,我們的教育照樣可以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