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鳳
【關鍵詞】 培智學校;智障兒童;適應問題;表現;
內容;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27—01
新生入學適應教育是智障兒童邁進學校的第一課,是培智學校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是培智學校全面推行功能性教育的基礎性工作。這項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智障兒童能否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和未來的發展,關系到學校教育能否在智障兒童日后的成長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全面了解智障兒童的特點,對新生在各方面能力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補償缺陷,發展特長,以更好地培養、塑造學生,以便促進學校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一、培智部新生入學適應不良表現
1. 新生對學校有消極態度。進入陌生的學校,智障兒童告別了原來熟悉的環境,離開父母,開始過著集體住校的生活,要獨立處理生活中的一些他們以往從未接觸過的事務,面對的都是陌生的老師、同學和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智障兒童普遍地從情緒、情感上對學校產生了恐懼心理,抵觸學校中的一切事物,哭、怒、鬧、打,不知所措,精神緊張;或者是由于感知覺存在嚴重障礙,而對新環境表現出漠不關心、毫無反應的極端。
2 .存在學習障礙。學習適應是指學生根據環境和學習的需要,努力調整自我以達到與學習環境平衡的行為過程。智障兒童由于智力水平低下,并且缺乏學習意識,因而在學習上表現適應不良,甚至出現學習障礙:不明確學習的任務;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動機;對各門學科形成不了濃厚而持久的興趣;不能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等。而最直接的表現為課堂自我控制能力差,不理解學習要求和課堂紀律,注意力極不集中,喜歡隨意走動。
3. 新生人際交往適應不良。智障兒童之間、智障兒童與教師之間,在共同的學校生活和教育教學活動中有著頻繁的接觸,但是,智障兒童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與技巧,反而使得他們在密切的接觸中產生了焦慮感、孤獨感和厭惡感,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同學乃至教師缺乏信任。
4. 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十分差:不會吃飯,不會洗手洗臉,衣褲不分,不會系鞋帶,有的甚至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對生活老師和保姆的依賴性很強,問題集中在飲食、就寢、如廁、個人衛生等方面。同時缺乏勞動意識,無法完成班級的值日任務。
二、新生入學適應教育的內容及對策
對新生進行入學適應教育,直接目的是使智障兒童的身心獲得調適,為他們日后的發展提供生活態度的準備、行為習慣的準備及社會交往能力的準備,其內容與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實行班級跟班制度。我們學校一直以專責管理的形式對培智班的學生實施教育教學,這種方法對新生的教育是很有效的,每班主要由3名教師主要負責,每兩人負責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時又是同一班的科任教師。無論是上課、大課間活動、康訓,還是放學后與生活老師的學生交接,他們都會與智障兒童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這種相對固定緊密的班級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整個新生入學適應教育階段的穩定性和連貫性,另一方面給予師生盡可能多的接觸與交流機會,從而較快地使師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有利于后繼教育工作的推進。
2. 常規教學與主題教育相結合。課堂教育是對智障兒童進行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的主要途徑。什么時候回校、什么時候上課、在課堂上應該怎么做等,都是一年級教師反復強調的事情。綜合運用多個情境:實用語文、實用數學、康復訓練、班會等,把培養一年級新生對教學常規的認知工作融入到常規教學之內,融入到每一節課之中,融入到學校生活的每時每刻里,既是促使他們適應學校生活的重點,又是促進他們學習意識形成的必要條件。同時,從入學那天起,為使智障兒童更快地熟悉學校的環境,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改變或降低他們的不良現象和不良行為,我們還舉辦了一些活動或專題教育。如,學校每學期開學召開新生家長培訓會 、每月的社會實踐活動等。
3. 拓寬教育渠道,實現家校共育。智力落后孩子的感知速度慢,而且遺忘快,在校幾天,甚至幾個月的訓練,遇到周末、放長假,就會把所學的知識全部忘記。回校后又得重新開始訓練,既費時又費力,學生掌握得也不好。為此,我及時和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諒解、支持和配合,把訓練內容擴展到家庭中去。并隨時和家長交流,向他們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也主動向家長介紹孩子在校的表現,與家長共同商討孩子的教育內容方法,制定出個別化教育計劃,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把孩子培養好。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