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珍
【關鍵詞】 閱讀教學;個性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3—0057—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和選拔等多種功能,其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應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種功能,尤其應注意發揮其診斷、反饋和激勵功能。”但就目前的閱讀教學評價來看,存在著很多問題:如評價以教師為活動為主體,忽視學生的自主評價;評價目的隨意性強,重點不明確,甚至出現為評價而評價的“偽評價”,沒有起到反饋、診斷閱讀效果的作用。
個性化閱讀教學評價機制應為學生提供個性閱讀、個性表達的舞臺,以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性和個性化以及優良學習效果的可持續發展。
一、分層評價
每一位學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體,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對問題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個性特點。他們在閱讀中對文章的理解領悟,必然會帶濃重的個性化傾向。學生最后的閱讀感悟,都會于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和閱讀習慣緊密相連。即使對同一文本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每一次閱讀,都是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的深層次的對話,在角色體驗中,完成對文本的理解、內化,語文素養得以完善,生命價值得以提高,個性得以張揚。對于一個這么個性化的行為,如果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評價,勢必會影響評價的效果。所以,評價的標準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發展水平分層設定。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文時,就設定了這樣的三級目標:
1. 優等生必須做到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的基礎上,體會時間的意義,懂得珍惜時間的道理,與同學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珍惜時間的格言警句。
2. 中等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練習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3. 后進生能比較流利地朗讀課文即可。
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都能感受到閱讀的成就感,而不會因為過全、過高的統一標準使中下等水平的學生產生挫敗感,進而喪失閱讀的興趣。
二、采用延時評價
所謂“延時評價”就是在學生做出某一個行為或產生某一個想法的時候,不立即進行評價和總結,而是讓它們處于一種自然發展的狀態,以便激發出更多的思維火花。延時評價的采用,實際上是建立在尊重學生閱讀行為的個性化的基礎上的。如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時,在學完全文后,設計了一個題:“學完課文后,你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些什么?”一個學生說“你們這么亂砍濫伐,大自然肯定會懲罰你們的。”此時,我并沒有立即總結評價,而是讓其他同學繼續說,之后,有的說“小村莊的人們真可憐,一場暴雨讓他們無家可歸了”,表達了對小村莊人們的同情;有的說“他們要是懂得保護樹木對環境的重要性就好了”;有的說“看來樹木對保持水土作用太大了,今后可不能像小村莊里的這些村民一樣亂砍濫伐了,一定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孩子們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如果我當時采用的是即時評價,而非延時評價,就不會有學生多角度的觀點了。
三、提倡自主評價
自主評價實際上是一種學習的手段,它包括:
1. 學生互評。在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性較大,靈活性較強,他們常常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對學習者能夠全面了解的是學生自己和小組合作伙伴,他們對小組的學習有切身的體驗,評價起來更有針對性,更能促進學習。
2. 學生自評。除同學互相評價以外,還應加強自我評價,讓每個學生對自己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的經歷、體驗、表現、成長等進行自評。這有助于學生了解自身的閱讀水平,發現自己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便于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
四、鼓勵多元化評價
多元評價包含以下內容:
1. 參與的狀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狀態分為主動參與,即對閱讀感興趣,并有良好的參與習慣;被動參與,即需要外界的刺激,如表揚等;顯性參與,即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舉手發言等;隱性參與,即在聽在思考,卻不發言,全程參與和階段參與等。
2. 要綜合評價,才能對學生的閱讀收獲做出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定。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評價是個性化閱讀教學評價的重要方面,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體現在理解力、想象力、感悟力、質疑釋疑的能力和選擇恰當的閱讀方式上。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差異的,要注意區別對待。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