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
【關鍵詞】 閱讀教學;情境;范讀;比賽;獨立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90—01
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它是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以讀為本”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落實以讀為本,優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筆者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指導學生進行訓練。
一、創設情境,強化體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從而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體驗。創設良好的情境,則能將學生一下子帶到課文所表述的內容中,讓學生的心靈走進課文、走進生活,在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下欣賞和體味祖國語言文字帶來的人文美、精神美,這不僅能激起學生愉悅的情趣,還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從而形成入神的音調、豐富的表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筆者出示了一些展示荷花的圖片,圖片上還配了文字說明:“展開兩三片”、“花骨朵”、“全展開了”。學生理解了荷花的三種姿態后,筆者順勢引導,以便學生更自主地理解下文的“一朵有一朵的姿態”。有的學生看了圖片后感嘆:荷花真的太美了!從學生的感悟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創設情境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二、加強范讀,樹立榜樣
新課程強調“讀”的重要性,要培養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學生接觸到一篇新課文,開始往往不會馬上讀得好,常常需要教師的具體指導和幫助。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更是學生樂于模仿的對象,教師精彩的范讀,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朗讀課文的積極性。如,在初讀課文前,教師的范讀會給學生引路;精讀課文時,教師適時的范讀又會給學生的感情朗讀指點迷津;總結課文時,教師恰當的范讀更會激起學生感情的共鳴。此外,教師的范讀還有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強烈豐富的語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課文的特點,發揮文章的感染作用,培養學生的語感,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的范讀,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教師繪聲繪色、形神兼備的范讀,能把課文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愛憎情感直接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在聽讀中受到強烈的熏陶,進入課文意境,感受語言的感染力。
三、開展比賽,激發興趣
爭強好勝是學生的天性,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比賽,或比賽讀,或分角色讀,或邊演邊讀,或配樂讀,或師生共讀等等,都不失為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的好方法。課堂上,筆者常常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比賽,有小組與小組的比賽,學生與學生的比賽,甚至學生與老師的比賽等等。在比賽中,學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感受到了他人精彩的朗讀,不由自主地為獲勝者鼓掌,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由此學生朗讀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四、獨立閱讀,提高能力
《義務教育大綱》在閱讀教學部分強調指出:“閱讀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這里所說的“自學能力”也就是獨立閱讀。閱讀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閱讀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關鍵在“獨立”,閱讀過程中的思考、領悟、獲取以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等,都是學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別人代替。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閱讀和思考相結合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邊讀邊想,讀思結合,是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讀思主要體現在初讀課文時,嘗試理解不懂的詞語,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問題;在深入理解課文時,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進而想全文主要講了什么,對自己有哪些啟發、教育;最后還要想想學了這篇課文,在讀書方法上有什么收獲,在今后作文時可以學習什么。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入備課,吃透教材,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讀為本”。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