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繼平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 浙江 杭州 310003)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可累及多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癥性結蹄組織疾病。此病多發于青年女性。此病具有發病隱襲,病情進展緩慢的特點[1]。腎損害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有研究表明[2],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體內出現的一些外來抗原和內源性抗原可使其B淋巴細胞高度活躍增殖,產生大量自身抗體,并與相應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從而可損害其腎臟導致狼瘡性腎炎。此外,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體內出現的內源性抗原的DNA可與腎小球基底膜結合,并與循環中抗DNA抗體原位形成免疫復合物,從而損害腎臟[3]。進行腎活檢是臨床上判斷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是否并發腎損害的主要方法。但進行腎活檢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不易被患者接受。最新的臨床研究發現,進行尿檢可準確地判斷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是否并發腎損害。為了進一步證實進行此項檢查的臨床意義,我院對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間收治的52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2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我們將這52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一時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30例健康人作為參照組。所有研究對象對參與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36例。他們的年齡在22歲~5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6±12.1)歲。在參照組研究對象中,有男性9例,女性21例。他們的年齡在20歲~5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1±11.9)歲。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我院對這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了尿檢,具體的檢測項目包括:①尿蛋白。隨機取1份患者當日的尿液,使用干化學定性分析法進行尿蛋白定性,嚴格遵循操作規范在2h之內完成檢測。②尿微量白蛋白。使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生產的IMMAGE 800特定蛋白分析儀,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檢測。③肌酐。使用日立7170全自動生化檢測儀進行檢測。④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使用福建省三明市藍波生物技術研究所生產的試劑盒進行檢測。⑤尿α1-微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檢測。然后觀察并記錄兩組研究對象的尿蛋白定性及尿mALB/Cr、尿NAG/Cr和尿α1-MG的水平。
我們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尿蛋白的陽性檢出率為57.69%,其尿mALB/Cr、尿NAG/Cr和尿α1-MG的水平均明顯高于參照組研究對象,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觀察組患者中,尿蛋白呈陽性的患者其尿mALB/Cr、尿NAG/Cr和尿α1-MG的水平均明顯高于尿蛋白呈陰性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尿檢指標的比較
進行腎活檢是臨床上判斷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是否并發腎損害及其腎損害程度的主要方法。但進行腎活檢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不易被患者接受。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進行尿檢逐漸成為判斷患者有無腎損害的重要依據[4]。為判斷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是否并發腎損害而進行的尿檢項目主要包括尿蛋白、尿mALB、Cr、尿NAG和尿α1-MG等。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存在的蛋白。蛋白尿是腎臟疾病的常見表現。導致蛋白尿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劇烈運動后進食高蛋白飲食及各類腎臟疾病和腎血管病。單獨出現蛋白尿并不能判斷患者的腎臟是否出現損害[5]。但對出現蛋白尿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進行血清胱抑素C、超敏C反應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等聯合檢驗,就可以判斷和預測此病患者是否并發腎功能損害及其腎損害的程度[6]。白蛋白是一種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質,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尿液中不存在白蛋白,故存在微量白蛋白尿說明患者的腎臟有異常滲漏蛋白質的情況[7]。尿NAG是一種細胞內的溶酶體酶,尿NAG的活性可反映腎實質病變。正常機體的尿液中檢測不出尿NAG,只有當腎小球細胞受損時才能檢出尿NAG[8]。有研究表明[9],系統性紅斑狼瘡并發腎損害患者尿液中的尿mALB/Cr和尿NAG/Cr的水平可明顯高于健康人。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尿蛋白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參照組研究對象,其尿mALB/Cr、尿NAG/Cr和尿α1-MG的水平均明顯高于參照組研究對象。觀察組中尿蛋白呈陽性的患者其尿mALB/Cr、尿NAG/Cr和尿α1-MG的水平均明顯高于尿蛋白呈陰性的患者。
綜上所述,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進行尿檢可準確地判斷其是否并發腎損害及其腎損害的程度。此方法可作為臨床上判斷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腎功能的優選方法。
[1] 侯成成,金歐,張曦,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合并感染的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新醫學,2015,46(11):743-747.
[2] 王關允,李寶全,鞏路.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性腎炎的臨床研究[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3,19(1):58-60.
[3] 白寧,趙小瑩.狼瘡性腎炎伴急性腎損傷臨床及病理特點觀察[J].人民軍醫,2014,57(10):1093-1094.
[4] 廖洪.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狼瘡性腎炎診斷的多指標臨床評價[J].四川醫學,2014,35(1):156-158.
[5] 張志芳.健脾益腎湯聯合潑尼松序貫療法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蛋白尿的臨床效果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19):46-47.
[6] 傅林金,金容香,袁海瓊.血清CysC和U-mAlb/Cr及Hcy在狼瘡性微小腎損傷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4,32(3):312-314.
[7] 任傳路,沈紅石,蔣天如,等.血清胱抑素C、超敏CRP和尿微量白蛋白對初診SLE患者早期腎功能損傷的診斷價值[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0):5359-5360+5363.
[8] 吳智慧,唐小鐵,王艷娥,等.NAG酶、γ-谷氨酰轉移酶聯合尿微量蛋白檢測對早期腎損傷的診斷價值[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5):627-629.
[9] 鮮玉萍,馬韜.尿mALB/Cr和尿NAG/Cr檢測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早期腎損害監測中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6):6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