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華
(四川省蒼溪縣人民醫院兒科 四川 蒼溪 628400)
鐵缺乏癥(iron deficiency,ID)和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n,IDA)是我國兒童常見的營養性疾病。據統計,我國ID的發病率為40.3%,IDA的發病率為7.8%[1]。鐵是人體內含量最高的微量元素,當人體內貯存的鐵耗盡,其飲食中的鐵元素又不能滿足其對鐵的需求,即可發生缺鐵性貧血。由于大多數IDA患兒在發病早期無臨床癥狀,其體征不明顯或具有非特異性,容易被家長忽略。如不及時對IDA患兒進行治療,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導致其患病[2]。為探討對缺鐵性貧血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我院對近幾年收治的358例缺鐵性貧血患兒及其家長進行了健康教育,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58例缺鐵性貧血患兒。在這些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67例,女性患兒191例;其年齡為8月~12歲,平均年齡為(3.63±0.51)歲。所有患兒的病情均符合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3-4]。在這些患兒中,6個月~6歲患兒的Hb水平<110 g/L,6歲~14歲患兒的Hb水平<120g/L,其紅細胞存在小細胞低色素的表現,有可導致其缺鐵的因素。這些患者進行鐵代謝實驗室檢查的結果符合以下至少2項標準:血清鐵蛋白(SF)的水平<15 μmmol/L,血清鐵(SI)的水平<10.7 μmmol/L,總鐵結合力(TIBC)>62.7 μmmol/L,轉鐵蛋白飽和度(TS)<15%。這些患兒均使用鐵劑進行治療。這些患兒進行骨髓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髓細胞明顯減少。這些患兒均無嚴重的器質性疾病。
1.2.1 了解患兒的信息,為其建立健康檔案 為所有患兒建立健康檔案。在健康檔案中記錄患兒的健康狀況、其家庭的相關信息及其家長的情況。了解患兒在胎兒期、哺乳期等各個時期精神及身體狀況,詢問其病史。詳細記錄患兒近期就醫的情況及進行健康體檢的信息,將相關信息錄入計算機管理系統。
1.2.2 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法 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向其發放鐵缺乏及缺鐵性貧血的宣傳資料,定期對其進行電話隨訪、上門隨訪并在門診為其提供咨詢服務,舉行兒童鐵缺乏知識的講座。
1.2.3 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內容 為患兒及其家長講解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對患兒身心造成的損害、診斷該病的方法、防治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的措施及通過改良飲食習慣來治療該病的方法。使患兒及其家長明確,僅通過自行調整飲食結構的方式無法治療缺鐵性貧血,應遵醫囑補鐵,提高患兒對治療該病的依從性及家長對治療該病的配合度。了解患兒治療計劃落實的情況,監督其實施各種治療措施的情況,并解決其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讓患兒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
在進行健康教育前后,分別使用我院自制的“小兒鐵缺乏相關知識問卷評分表”調查患兒家長對鐵缺乏知識的了解情況。問卷的內容包括攝入鐵的正常渠道、兒童對鐵的需求量、診斷鐵缺乏癥和缺鐵性貧血的相關依據、導致鐵缺乏癥和缺鐵性貧血發生的常見因素、糾正鐵缺乏癥和缺鐵性貧血的措施等。問卷的總分為100分,若家長的得分≥60分,則視為其對鐵缺乏知識的掌握情況達標。在進行健康教育前后,分別觀察患兒的飲食習慣。若患兒飲食營養均衡、無不良飲食習慣,則視為其飲食習慣良好。統計進行健康教育1個月后、3個月后、半年后,患兒的治療效果。顯效:患兒的Hb增加20 g/L或20 g/L 以上[5],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1.5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健康教育前,對鐵缺乏知識進行問卷評分達標的患兒家長有73例(20.39%),飲食習慣良好的患兒有117例(32.68%)。經過健康教育后,對鐵缺乏知識進行問卷評分達標的患兒家長有237例(66.20%),飲食習慣良好的患兒有254例(70.95%)。進行健康教育后,這些患兒家長對鐵缺乏知識進行問卷評分的達標率明顯高其接受健康教前的達標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53.01,P<0.01)。進行健康教育后,這些患兒的飲食良好率明顯高于其接受健康教育前的飲食習慣良好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4.99,P<0.01)。進行健康教育后,這些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明顯提高。進行健康教育1個月后,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兒有313例(87.43%)。進行健康教育3個月后,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兒有326例(91.06%)。進行健康教育半年后,所有患兒貧血的癥狀均得到糾正。
鐵缺乏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該病會對處于不同生命階段的人產生不同的危害。處于迅速生長發育期的兒童發生鐵缺乏癥,會影響其學習能力,降低其免疫力,使其易發生反復感染,增加其對有毒重金屬的吸收量,降低其生活質量。我國開展兒童鐵缺乏及缺鐵性貧血防治工作已經有數十年。但我國兒童鐵缺乏及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仍處于較高的水平[1-5],因此,對鐵缺乏、缺鐵性貧血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是醫務人員的重要責任。
不少家長甚至部分醫生都認為,輕度的缺鐵性貧血可以單純通過改善患兒的飲食結構進行治療[2]。部分家長會依靠自身的營養知識自行對患兒進行治療。導致很多此病患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使其病情加重。導致患兒發生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是鐵元素攝入量不足。植物性食物中植酸等物質干擾患兒對鐵和鋅的吸收[6]。兒童發生鐵缺乏癥或缺鐵性貧血后,應在保證其飲食合理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藥物治療。一般來說,此類患兒可選擇胃腸容易吸收的含二價鐵元素的亞鐵制劑作為治療藥物。
部分兒童缺鐵與其胎兒期母體的健康情況有一定的相關性。孕婦身體的健康狀況差可致胎兒發生鐵代謝異常[6],使孩子在出生后的嬰幼兒時期發生鐵缺乏癥。而嬰幼兒發生鐵缺乏癥可導致其免疫系統發育不良和功能受損,增加其罹患感染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的風險[7]。患兒在胎兒期鐵的儲備量差,其出生后因對鐵的需求量增加,會導致其鐵缺乏癥狀加重,若其發生慢性腹瀉、呼吸道感染、腸道寄生蟲等疾病,還會導致其發生鐵丟失,影響其對鐵的吸收。因此,防治兒童鐵缺應從其胎兒期開始。孕婦在孕期應注意多攝入含有二價鐵的動物類食品,從懷孕3個月開始口服鐵劑和小劑量的葉酸。孕婦還要定期進行血常規檢查,了解自身是否有貧血的癥狀。在孩子出生后,盡量對其進行母乳喂養。對早產兒及低體重兒在其出生后2~4周開始讓其服用鐵劑。對足月兒在其出生后4~6個月后為其添加含有鐵的輔食,必要時可讓其口服鐵劑。對進行人工喂養或混合喂養的新生兒,應選用鐵強化配方奶進行喂養。
總之,對缺鐵性貧血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患兒家長對缺鐵性貧血的認知水平,改善患兒的飲食習慣,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1] 中國兒童鐵缺乏癥流行病學調查協作組.中國7個月-7歲兒童鐵缺乏癥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12):886-891.
[2] 黎海芪.重視兒童缺鐵性貧血的防治[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7):483-486.
[3] 趙惠君.關注兒童鐵缺乏癥的有效防治[J].臨床兒科雜志,2015,33(5):405-407.
[4] 齊家儀.小兒內科學[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347-348.
[5] 中華兒科雜志.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血液學組,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兒童保健學組.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防治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7):502-504.
[6] 盛曉陽.嬰幼兒鐵和鋅缺乏的診治及預防[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11):1098-1100.
[6] 汪之頊.早期營養支持和生長發育對健康的影響[J].臨床兒科雜志,2011,29(9):89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