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長霞
(新野縣中醫院 河南 新野 473500)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此病患者多為嬰幼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鼻塞、流鼻涕、咳嗽、發熱、嘔吐和食欲不振等,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聯合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常規療法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治療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筆者對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這 80例患兒均符合以下情況:(1)其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且均經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2]。(2)他們的家長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3)他們在入院時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流鼻涕等癥狀。我們按照隨機數表法將這80例患兒分為聯合組和常規組,每組各有40例患兒。在聯合組40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3例,女性患兒17例。本組患兒的年齡在2歲至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1±2.83)歲。在常規組40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2例,女性患兒18例。本組患兒的年齡在2歲至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3±2.65)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為常規組患兒使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是:(1)使用羧甲淀粉鈉溶液對患兒進行治療,每天服3次,每次服5ml。(2)使用抗生素對患兒進行治療。(3)對于缺鋅的患兒,可使用葡萄糖酸鋅口服液對其進行治療。(4)對于貧血的患兒,可使用多維鐵口服溶液對其進行治療。
1.2.2 為聯合組患兒在使用常規療法(方法與常規組患兒相同)的基礎上加用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補中益氣湯的藥物組成和用法為:黃芪10g、白術10g、茯苓10g、白芍10g、黨參10g、桂枝6g、防風6g、生姜3枚、甘草3g、大棗2枚。將上述藥物一起入鍋用適量的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天服用1劑,分兩次服下,應連續用藥1個月。
治療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
(1)顯效:經過治療,患兒的發熱、咳嗽、流鼻涕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明顯好轉。在治療后半年內,患兒的病情未復發。(2)有效:經過治療,患兒的發熱、咳嗽、流鼻涕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有所好轉。在治療后半年內,患兒病情復發的次數明顯減少。(3)無效:經過治療,患兒的發熱、咳嗽、流鼻涕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未好轉。在治療后半年內,患兒病情復發的次數未減少??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我們使用SPSS19.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在常規組患兒中,治療效果為顯效者有15例,為有效者有14例,為無效者有11例。常規組患兒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2.50%(29/40)。在聯合組患兒中,治療效果為顯效者有24例,為有效者有13例,為無效者有3例。聯合組患兒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50%(37/40)。聯合組患兒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的比較 [n(%)]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此病患者多為嬰幼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于患兒的免疫功能低下、缺乏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和呼吸道遭受病原體感染引起的[4]。補中益氣湯中的黃芪具有益氣固表的功效,黨參、白術和茯苓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將諸藥合用可共奏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和扶正祛邪的功效[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聯合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常規療法進行治療的聯合組患兒其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獨使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的常規組患兒。這與王俊宏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6]。
綜上所述,聯合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常規療法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效果確切。此療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王坤.當歸六黃湯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瘀熱內結證的臨床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2] 趙童童,王建玲,舒蘭.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2012,01:76-78.
[3] 程志源.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中醫外治法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醫兒科雜志,2012,02:48-51.
[4] 羅瑤,舒蘭.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中醫病因病機探討[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02:406-408.
[5] 曹寶岑,魯艷芳.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中醫病因病機及其治療[J].湖北中醫雜志,2014,03:71-73.
[6] 王俊宏,崔麗華.益氣活血運脾方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9,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