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龍
(儀征市月塘中心衛生院 江蘇 揚州 211412)
進行血常規檢驗是臨床上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輔助手段和理論依據[1]。血液樣本的質量好壞與進行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呈正相關[2]。為了探討可影響血液樣本質量的因素,以便提高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我們對近年來檢驗科收集的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的92份血液樣本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間我院檢驗科收集的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的92份血液樣本作為研究對象。這92份血液樣本均排除了藥物因素的影響。在這些血液樣本中,有31份血液樣本是經靜脈血管采集的,有61份血液樣本是經末梢血管采集的。有63份血液樣本在采集后,檢驗人員立即對其進行血常規檢驗。有29份血液樣本在采集后,檢驗人員未立即對其進行血常規檢驗。在這29份血液樣本中,有19份血液樣本放置的時間<6h,有10份血液樣本放置的時間≥6h。
檢驗人員按照血常規檢驗的標準對這92份血液樣本進行質量評定,然后對其進行檢測并對其血常規檢驗的結果進行記錄。
這92份血液樣本的血常規檢驗結果均存在誤差。導致這些血液樣本的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的原因有血液樣本發生溶血和凝血、經末梢血管采集、采血量過多或不足、血液樣本放置的時間過長、需進行空腹采血的受檢者在非空腹時接受采血及血液檢測記錄不準確。詳情見表1。

表1 對導致這92份血液樣本的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原因的分析
進行血常規檢驗是臨床上診斷患者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3]。相關的資料表明,血液樣本的質量是保證血常規檢驗結果準確性的最基本因素[4]。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采血方法有靜脈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耳垂血和手指血等末梢血受環境、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從而可影響進行血常規檢驗的結果。另外,受檢者末梢部位的小動脈被刺破后,可出現血小板計數下降與白細胞計數升高等情況,進而可影響其進行血常規檢驗的結果。與末梢血相比,靜脈血的血流相對穩定和充足,因此臨床上應盡量對受檢者進行靜脈血采集。由于采血人員對受檢者進行采血時的技術不熟練或采集不當,容易使血液樣本發生凝血或溶血[5],因此采血人員在對受檢者進行采血時,應避免對其同一部位進行反復穿刺或擠壓穿刺部位,并要保持適當的抽血速度,進而可降低凝血或溶血的發生率。對受檢者所采集的血液樣本量主要由為其進行檢驗的項目所決定,但是采血量的多少同抗凝劑與血細胞分析儀也密切相關。采血量偏少容易使血液分析儀發生阻塞,而采血量過多則會增加血塊形成的幾率,也會使儀器發生阻塞,進而可導致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偏差。通常情況下,血液樣本應存放在23~25℃的環境下,并應盡早送往檢驗室進行檢測[6],這樣可保證其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醫院應對檢驗科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和考核,并讓其嚴格按照檢驗科的工作制度和流程進行操作,以提高其工作效率、減少檢驗記錄差錯的發生。此外,對于需要接受空腹采血的患者,醫生應提前告知患者,以便提高對其進行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由于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因素較多而且復雜,因此臨床上在進行血常規檢驗時應盡量采集受檢者的靜脈血,控制采血量,減少血液樣本的放置時間,對于需接受空腹采血的受檢者應嚴格按照采血操作流程進行采血和檢測,以提高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1] 李寧.無償獻血者血常規檢測必要性的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14,27(1):38-40.
[2] 黃秀琳,李維,楊虎,等.標本保存的時間和溫度對血液篩查結果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43(13):1621-1623.
[3] 臧素綱,韓霜,陳鑫,等.室間質評結果回顧分析在血常規檢驗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4):1861-1863.
[4] 龍金妹.血常規檢驗注意要點和質量控制分析[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4,16(5):102-103.
[5] 盧妙蓮,胡珺,高云龍,等.血液常規檢驗項目測量不確定度評定[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1):1817-1819.
[6] 劉雄婧.血常規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18):251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