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娟
(射陽縣中醫院 江蘇 鹽城 224300)
腦梗塞(ACI)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均較高。進行功能鍛煉是對腦梗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輔助手段,也是提高該病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質量的重要手段[1]。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對腦梗塞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0年3月~2014年5月間我院收治的58例腦梗塞患者,我們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29例)和觀察組(29例)。在對照組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8例,女性患者有11例,其年齡為63~80歲,平均年齡為(72.51±2.48)歲,其中文化程度為小學的患者有10例,為初中的患者有12例,為大學的患者有7例;在觀察組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12例,其年齡為62~78歲,平均年齡為(71.55±2.52)歲,其中文化程度為小學的患者有8例,為初中的患者有13例,為大學的患者有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進行病區環境介紹、用藥護理、健康教育、常規功能鍛煉、日常護理及對癥護理等常規護理,為觀察組患者在進行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遵醫行為評分、住院時間及其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進行康復護理的具體方法是:①有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黃金恢復期是在其發病后的第3個月。然而,這一階段也是該病患者情緒狀況最差的時期,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進而對治療和護理工作產生抵觸情緒,致使康復訓練難以順利進行。因此,護理人員要詳細地為患者講解進行功能鍛煉的必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項,以提高其對康復訓練的認識,并得到其積極的配合[2]。②在患者臥床期間,護理人員要囑咐其充分休息,并協助其保持良好、舒適的體位,同時防止其出現關節脫位、關節變形等并發癥。比如在患者保持仰臥位時,可適當讓其抬高雙肩,將上臂外旋并稍外展,并在其上肢下墊上柔軟、舒適的枕頭。③在患者可以下床進行活動后,護理人員要及早指導其進行平衡訓練及生活能力鍛煉。進行平衡訓練的方法是讓患者將身體與床面保持90度坐起,挺直腰板維持至少5分鐘,再適當地旋轉軀干和骨盆。進行生活能力鍛煉的方法是讓患者在無輔助的情況下進行洗臉、刷牙、穿衣、梳頭、接物、吃飯等日常活動,并每天堅持進行10次以上的關節活動、手指活動、伸縮舌頭鍛煉及簡單發音[3]。④當患者能夠承受適度的運動量后,護理人員可指導其進行站立訓練和行走訓練。進行站立訓練的方法是讓患者沿病床進行重心前后移動的訓練,然后在其家屬的攙扶下進行站立訓練,直至其能夠自主站立。進行行走訓練的方法是讓患者沿病床進行慢走,然后在其家屬的攙扶下進行室內行走、跨門檻、爬樓梯等訓練,此后可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適當讓其增加行走的時間。
①兩組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分。②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③兩組患者遵醫行為的評分。④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 s )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觀察組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及遵醫行為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 s )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 s )
組別 例數 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分(分) 生活質量的評分(分) 遵醫行為的評分(分)住院時間(d)觀察組 29 91.7±8.5 88.5±7.2 88.4±7.4 16.7±2.7對照組 29 80.1±7.7 77.5±6.2 70.4±5.9 22.4±3.3 T 5.4466 6.2344 10.2421 7.1991 P P<0.05 P<0.05 P<0.05 P<0.05
有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腦受到損傷后,其大腦功能的恢復程度與大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康復訓練就是根據患者大腦的可塑性,通過為其制定科學、系統的康復訓練計劃,讓其大腦的側支循環逐漸建立起來,并逐步使其大腦內的病灶和周圍組織得到代償的一種治療手段[5]。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對腦梗塞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為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然后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遵醫行為評分、住院時間及其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觀察組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及遵醫行為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腦梗塞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劉羽翠,徐蓉英,白煜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4,16(8):314-315.
[2] 陳紅仙.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4,24(15):377-377.
[3] 單蘆瑩.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32(9):294-294.
[4] 陳桂華.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5,12(8):196-197.
[5] 張龍香.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臨床護理路徑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5,2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