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群
在當下,評講課的有效性也逐漸成了教育教研的熱門話題。傳統評講課往往是千篇一律,以“講”為主,講原因、講正確答案……絮絮叨叨,甚至上演“批斗課”;而“反傳統”研究,則以“評”為主,以“改”為輔,評為什么錯得精彩?為什么錯得典型?課堂上沒有批評的話語,沒有埋怨的語氣,教師們的口語變得更加愉悅——“妙!錯得精彩!”
“生成”演繹精彩
我們是否重拾一些“天真爛漫”的精彩片段?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添加一些“調味料”,返回流逝已久的童真。比如,在教學易錯知識點時,故意挖一個“陷阱”,讓喜歡你而又信任你的學生一下子糊里糊涂地“跳”下去,然后等到老師“懲罰”時才恍然大悟,有的笑自己,有的嘆老師……例如:曾經做過這樣一道題,把一個長8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剪成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最多可以剪多少個?筆者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思考,待學生寫出答案后,又自告奮勇地說:“讓老師也露一手。”然后在黑板上寫上答案:6個。接著再問學生:“老師做得對嗎?”學生爽快而又響亮地回答到:“對!”此處停頓了一下,有些學生猶豫了……他們又開始嘰嘰喳喳地討論開了。經過激烈的爭論、畫圖舉證,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最終異口同聲地說:“答案是4個”。就這樣,易錯的知識點在“轟動”的課堂中自然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樣做,或許還能為后來的犯錯“斬草除根”呢!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教師自身的不斷成長,教師是否還能保留這些“天真爛漫”的課堂精彩呀?
徹底挖掘錯因
試卷中總有一些題目的錯誤成為大家的“通病”。對于錯題典型,教師應該請一位同學大膽地說出“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然后大家一起體驗錯誤的過程與原因,引起共同警示,防止以后再出現同樣的錯誤。實踐證明:有的錯誤非?!邦B固”,甚至屢評屢錯,只有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到錯誤的過程與原因,或者經過多次糾正才不會重犯。
例如:在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里,必須要說明“0除外”這一點;但是,無論老師重復多少遍,有些學生最終還會判斷出錯。如果讓他們知道除法里的除數、分數的分母、比的后項為什么都不能為0,找出了除法、分數與比之間的聯系,自然就會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后再碰到這樣的題目,犯錯的機率就少了。所以說,追究“錯因”更具有實質意義。只有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才能發現他們錯誤的根源所在,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因此,教師在評講時,要坦然面對學生的錯誤,使他們明白“錯了不要緊”,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想辦法讓這種錯誤永不再犯。
“多元”設計高效
把學生的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不擔心寶貴的時間在學生思考過程中溜走,也不擔心寶貴的時間在學生的講解過程中流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自主學習、自主反饋;不要固守于“寧靜”或者表面“熱熱鬧鬧”的課堂,偶爾讓學生代替老師講述錯題,偶爾讓學生講述一下做錯題的原因,偶爾讓學生猜測一下同伴們的心理……換一位“新型老師”的面孔,換一種童真的思維,或許更貼近學生的心靈,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更會在“簡單評講”教學中突出“高效的糾錯”。
例如:教師對試卷作過批改和統計后,總會發現一些另類思維的解題思路,或許是鉆“牛角尖”的解法,或許是“簡單快捷”的妙解……只要時間允許,都可以讓學生把題目中好的解題方法介紹給大家,讓學生在共同探討中增長見識、拓展思維。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他的自信心,而且也能讓其他同學共同享受到解題的樂趣,激發起更強烈的學習興趣。不過,在開展這些看似簡單的教學形式之前,教師需要思考:“我能有這樣的課堂調控能力嗎?我這位暫時換位的‘學生是否能幫助這些‘小老師順利上課呢?”假如能達成換位思考的共識,那么“在評講課堂中演繹精彩”就自然拉開了序幕。
選取典型“變式”
數學課的本質美在于“外表冷靜、內在熱情”。它不需要過多的“奢華”裝飾外表,它追求實在、有效,在簡單的課堂教學中也能演繹出有效教學的精彩。評講課也一樣,題目的條件與問題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只要改變條件的呈現方式、改變數量、改變條件與問題位置關系等形式,題目就會煥然一新。但是,萬變不離考查知識的本質所在。
例如:一件商品,現價賣出100元,賺了20%,如果賣150元可以賺百分之幾?這一道題比較容易錯,可以把問題改成如果要賺50%,應該要賣多少錢?通過這樣的變式,學生會更加深刻理解有關價錢問題的百分率關系,對試卷的評講就更加高效了。因此,評講不僅要說解題的“成功”或“失敗”,更要對一些典型的試題進行變式、歸類和引申,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結束語
在評講課中,如何在“簡單評講課中演繹精彩”,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減少重復犯錯機率,從而開發學生的思維領域,靈活駕馭活生生的課堂,順利到達教學目的的彼岸,將成為評講課中精彩的“焦點”。
參考文獻
(美)G·波利亞.怎樣解題:數學思維的新方法[M].涂泓,馮承天,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第十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