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涵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類社會逐漸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本文選取了文化消費這一當今熱點話題,并以江西省作為研究對象對江西省居民文化消費行為的具體狀況進行研究分析,從協整檢驗可以看出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決定性因素。為此,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對江西省未來文化消費做出預測并提出了一定意見建議旨在提高江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促進江西省居民文化消費。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消費;協整檢驗
一、前言
文化產業是以利益增長為目的,以產業增長為中心的經濟學屬性,另一方面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管理人文屬性的雙重學科屬性,是國家綜合國力的直觀反映。近年來,文化產業水平與居民文化消費行為逐漸成為當下經濟物質增長的背景下學術界關注的另一要點,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具有相當潛力的學科之一。
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根據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活動的屬性特點,劃分為公益性文化活動和經營性活動兩大類。文化及相關產業活動的價值體現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一致性上,即為社會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同時,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物質財富。
文化消費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選擇文化產品和服務來滿足自身精神層面需求。其基本特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所滿足的是消費主體的精神需要,是主體感到愉悅、滿足;另一方面是滿足主體需要的對象主要是精神文化產品或精神文化活動。
二、居民文化消費指標分析
為衡量江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綜合狀況,選取11個統計指標構成指標體系,涵蓋了文化產業投入、文化產業供給、文化產業需求以及文化產業貢獻等四個方面。在滿足因子分析的條件下,對11個指標的初始值進行統計分析,選取3個公共因子得累計方差貢獻率84.821%。將各公共因子命名如下:
F1規模因子:生產總值增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事業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電視臺節目播出時間、天津市文化、體育、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受教育平均水平、電影放映場次。F2效益因子:增加值增量、文化產業對全市生產總值貢獻率。F3行為因子: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文化產業增加值。以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總得分F計算公式如下:
F =(52.363 * F1 + 20.366 * F2 + 12.091 * F3 )/ 84.820
三、結論及建議
根據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對江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居民文化消費行為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1) 居民收入與文化消費兩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同時居民收入也是影響文化消費的重要因素,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文化消費的重要途徑。增加居民收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及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逐步改善城鄉居民收入結構,加強稅收征管,完善所得稅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居民后顧之憂。政府應確保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過采取各種措施來提高居民物質、精神生活質量,如可增設低收入補助金、失業群體補助金等。(2) 價格水平對文化消費起著較為明顯的負向影響。因此,為增加居民文化消費,應使文化產品及服務的價格更為合理化。文化產品及服務的價格波動圖顯示其價格不僅較高,而且波動較大,與收入水平不匹配。因此,在優化產業鏈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大眾型文化產業的投入,如電影業、電視業等,同時實行文化產品價格優惠政策,對文化創意企業給予一定的補貼,降低文化成本,繼而平衡文化產品服務價格。(3) 政府應大力加強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優化產業鏈結構,為居民提供良好、便捷的文化消費環境。近年來,雖然江西省政府已增加圖書館、文化館等各類文化設施,但從總體發展水平來看,并不能滿足江西省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和需求。政府可以考慮以社區或街道為單位,建立小型圖書館、文化館等,創造更為痕好的文化消費體制環境。同時,在人流量多的場所建立大型文化廣場、娛樂中心等活動中心,為江西省居民營造一個精神文化氣息濃厚的生活環境。(4) 培養居民文化消費意識,引導居民樹立健康積極的消費觀念,提高文化消費傾向。對于文化消費意識,可擴散效應,如通過公益宣傳、媒體播報、學校教育、家庭培養等諸多措施,使居民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以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道德情操。同時鼓勵人民群眾積極組織并參加各類積極健康的社會娛樂文化活動,促進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馮祎,2012:《北京市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實證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
[2] 何曉群,2005:《多元統計分析》(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