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鳳悅
摘 ?要:在教師這個要求傾注堅定信念,博愛精神的職業中,失德現象甚至違法犯罪的發生無疑是整個教育行業的重大污點。教師失德現象的產生不僅與教師個人教育觀念,也與應試教育等大環境有關。
關鍵詞:教師;失德;違法犯罪
在2014年我國召開了第十八屆四中全會,主題是依法治國,而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自然應該多學習法律知識,多向社會傳播正能量。本文寫作的目的就是介紹一些中小學教師失德行為和相關對策,希望此類現象能夠引起大眾的注意,避免更多傷害事件發生,給中國未來的發展帶來良好的影響。
一、中小學教師失德行為
(1)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表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
行,也就是學生進行負面宣傳。這種行為雖然并不常見,但是在現實教學中也是存在的。根據情況的嚴重程度會受到相應的懲罰。(2)體罰學生和以侮辱、歧視等變相體罰學生,造成學生身心傷害的。主要有身體和精神上的體罰。身體上的體罰是指教師對學生施暴或以暴力相威脅或其他強制性的手段, 侵害學生身體健康的侵權行為。精神上的體罰,最重要的是侵犯學生的人格尊嚴。有些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常用些侮辱性的語言, 如形容成績差的學生是“笨蛋”,諷刺品行上有問題的學生是“垃圾”、“流氓”等等。(3)在招生、考試、考核評價、教研科研中弄虛作假、營私舞弊的也應受到懲罰。教師應嚴格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執行并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個別教師由于不能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活動,擾亂了教學秩序,降低了教學質量。為了彌補教育過失,有的老師偷取考卷并泄露給學生,這是嚴重的違法違紀行為。(4)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最近幾年在新聞中經常會看到教師奸污學生等現象發生,這是完全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師法》第37條明確規定:教師如果品行不良,影響惡劣的應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5)索要或者違反規定收受家長、學生財物。這種行為侵犯了學生財產權。如教師對后進生收繳高額考試不及格費、補考費,在我國,沒收錢款、伸手索取罰款作為我國行政處罰的手段依法應由有關國家機關來實施, 教師沒有權利收取學生的錢財。(6)要求學生參加校內外有償補課,或者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對學生有償補課。據報道,學校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集體補課和在職教師有償補課行為已經成為當下社會反映最集中的問題。對涉及有償補課的教師,依據相關規定進行處分,情節嚴重的教師應予以開除。加大對教師有償補課的懲罰力度,會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二、針對教師失德行為的建議
(1)國家應該健全教育法規體系,建立嚴格公正的教育執法制度,全面的教育監督機制,加強執法力度,完善教師聘任制度。實現教師失德違法現象減少,首先要有完備的教育法規體系,做到有法可依。目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為核心的教育法規體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我們也要看到還有一些法律法規沒有制定出來。由教育引發的各種法律問題,應由專門的法律部門予以解決。建立相應的執法制度很有必要。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嚴格依法行政,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履行相應的職責。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的執法監督機制,教育執法人員應當接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教師聘任制度不僅牽涉到教師的自身利益,更影響著學校工作,學校對于那些職業道德好,教書育人好的教師,應該優先聘任。(2)社會方面,應改變傳統封建教育觀念,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培訓和學校自身的法制建設。要改變傳統封建教育觀念, 徹底清除封建教育思想殘余對教師的影響,就應該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理論, 建立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注重對人的培養, 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起科學、公正、客觀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學校應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注重德師修養, 使廣大教師能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敬業愛崗。社會媒體對教師的失德行為也要實事求是地予以曝光, 以警戒廣大教師。加強學校自身的法制建設應該做好宣傳和普及工作,可以通過校報、校刊、宣傳欄等進行宣傳。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思想。(3)教師失德行為還與教師本人有關,所以教師本人應提高法制觀念,加強法律意識,堅定職業道德信念,養成良好行為。加強教師的法制觀念,使教師在執教過程中自覺遵守法律的規定是基礎,也是關鍵。只有自己認識到教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才能真正防止失德現象的發生。教師可以在空暇時間看關于教育的法律法規,看關于教師失德的案件或新聞以達到警醒自己的作用。
中小學教師是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領航者,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在成長中,無論世界觀,人生觀還是價值觀都沒有完全形成,極易受到來自生活學校等各方面的影響,所以中小學教師對學生有著極大的責任,所以教師更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
參考文獻:
[1] 劉文華.師德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J].當代教育科學,2004,10(18) .
[2] 洪華芬.關于教師違法行為的思考[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