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孜
摘 ?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史觀的重要部分,對我黨完成無產階級革命、實現中國革命和建設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靈魂的基本方面之一。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依靠群眾路線這個科學的領導方法,取得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今天,我們還必須堅持這條路線,再取得更大的勝利。當前,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和黨的群眾路線,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哲學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群眾路線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導師,都對人民群眾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重要論述,提出了鮮明的群眾觀點。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列寧指出“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從革命導師的論述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群眾的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核心。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 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 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基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種觀點, 列寧把創造自己歷史的人們進一步解釋為人民群眾, 從而提出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命題,指出人民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歷史的英雄,是社會前進的動力等科學論斷。而唯心主義史學家卻認為,社會歷史應當先是帝王首相以及英雄人物的歷史,認為人民群眾是愚昧的,是一群渾渾噩噩的盲從者,一部人類史,決不是個別英雄人物的歷史,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因此,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的發展歷史,是這些從事生產活動的勞動人民的歷史。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主體論思想向我們揭示,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相信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社會變革中的根本作用,必須要順應社會歷史發展大趨勢和人民群眾心意所向來確定自己的行動,要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 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 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
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作用,主要集中體現在人們的物質財富生產過程中,但不僅體現在物質財富的生產過程中,還體現在人民群眾精神財富的提高。人民群眾生活中所存在著的文字藝術原料的礦藏,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可見,如果沒有勞動人民的生產和實踐,根本談不上什么精神財富。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里,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斗爭,這些斗爭,構成了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這些斗爭中,千百萬覺悟群眾的革命行動,以及他們洶涌澎湃的英勇氣概和翻天覆地的決心和本領,使一切專制制度為之土崩瓦解,顯示了人民群眾在開辟新世界中生氣勃勃的創造力。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黨的科學的領導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生動體現。群眾路線是黨的基本路線,這是由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決定的。它的哲學依據是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首先,正確的認識只能來源于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一切認識的真正來源。只有通過實際調查,深入群眾,才能真正了解群眾的實際需求,把群眾的實踐轉化為領導者的認識,把群眾的智慧和經驗上升為領導者的決策,這樣才能真正獲得正確的反映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其次,以馬列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學說為依據的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包含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幾十年來的實際斗爭經驗,給這一路線以更深刻、更廣闊的內容。歸納起來,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有以下兩點:第一,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講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若說群眾路線的目的是一切為了群眾,那么,一切依靠群眾就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一切為了群眾,就必須做到對人民群眾負責,做到多為人民服務。根據一切為了群眾的根本觀點,毛澤東還向廣大黨員和干部提出了:“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要求。他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為了向人民負責,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和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向人民負責和向黨負責是一致。一切依靠群眾,就應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應該善于在調查過程中從群眾的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一切依靠群眾,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充分組織、發動群眾。在新形勢下努力創造發動與組織群眾的新方法。
第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工作方法,這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過程一致,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領導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從認識論來說,就是完成調查研究的過程。首先要在人民群眾中開展調查工作,要做到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群眾來,這只是完成了領導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必須將這些在群眾中搜集到的意見再返回到群眾中,讓群眾意識到這些意見是符合他們的切身利益的。號召人民群眾自覺行動,使黨的路線方針成為人們群眾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
當然,在具體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不符合群眾路線要求的現象。群眾路線所要求的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科學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和官僚主義、主觀主義根本對立的。因此,違背了群眾路線的要求,就會導致黨群、干群關系疏遠。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并在黨章中明確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系問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很多腐敗現象,大大影響了我們黨作為執政黨的威信。在當代中國,要貫徹群眾路線,就必須堅持發展成果由所有人民群眾共同享有。就是要把改革發展所取得的各方面勝利果實,體現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使所有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是貫徹群眾路線的內在和本質要求。這也就體現了一切為了群眾的觀點。
因此,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群眾路線的都是我們黨立黨之本,立國之本,也是我們黨能和人民保持血肉關系的根本所在,都群眾路線必須長期的貫徹下去。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不僅鞏固了執政基礎,更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共產黨的實踐》,馮金武、李明金主編,改革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2]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胡繩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