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須隆+蘇曉暉
2015年,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大國間戰略博弈加劇,地區局勢中不確定因素增加。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國際格局加速重構,
秩序之爭更加激烈
一、中美俄戰略三角強化,大國關系依據利益加速重構
美國以軍事、經濟手段力推“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全面推進開放合作戰略,俄羅斯通過戰略反擊“重回世界舞臺中央”。以上三國戰略調整成為影響國際局勢發展的重要因素。中俄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共同舉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相關慶祝和紀念活動,在戰略上相互借力給力。美國對中國崛起保持警惕,對俄保持戰略壓力。中美俄戰略三角日趨強化,大國關系依據利益加速重構。
二、全球治理格局圍繞可持續發展主題加速重構
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規劃了未來15年各國發展的指導原則、路徑和目標。亞投行協定簽署并運營,完善了現有國際金融機制。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始運作,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和發展基金工作持續推進。這些新興機制互為補充,形成合力,有助于提升新興國家的國際金融話語權,促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全球氣候變化新協議,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安排?,此項協議被譽為減少氣候變化風險歷史進程中的“決定性轉折點”。
三、亞太戰略格局加速重構
出于戰略與政治考量,“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基本協議倉促達成,成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支柱。日本強行修改安保法案,為自衛隊海外行動掃除障礙,邁出該國“軍事正常化”關鍵步伐。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緬甸大選,或產生“民主化”外溢效應。東盟共同體宣告建成,促使美國、日本、印度以及中國與其建立更為深入密切的合作關系。中日關系呈現回暖,中日韓首腦會談重啟。
四、美國緊抓新一輪國際規則制定權
美國同時打造多種機制。奧巴馬政府加大力度推動TPP進程,同時打造“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協定”(TTIP)、全球服務貿易協定(TISA)。TPP基本協議已經達成,其成員國的貿易額占全球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TTIP一旦達成,將成為史上最大自由貿易協定。TISA參加國占全球服務貿易的70%。美國以“乘風破浪”之勢推動經貿合作協定,固然有推動雙邊貿易、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的目的,但這些協議更重要的影響在于,西方國家將借此進行全球經濟再布局,以期達成符合美國利益的世界貨物與服務貿易新規則,同時借此遲滯、分化新興經濟體,打造更加有利于延續西方主導地位的世界經貿格局。另外,美國主導的貿易安排明顯具有排斥中國的性質。美國宣稱中國不符合TPP協定所謂的“高標準”,對“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倡議公開抵制。經濟合作戰略化、貿易政策政治化趨勢明顯。

美國擔心中國挑戰現行國際秩序及美領導地位。美國認為中國提出的國際關系理念是“另起爐灶”,要與美分庭抗禮。美國國內選戰開展之際,“中國威脅”更是被反復炒作。美國主導的安全秩序基于價值觀、依賴同盟體系,缺乏包容性,與中國提倡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存在分歧,加劇了亞洲安全的脆弱性。
地區問題緩亂交織
2015年,烏克蘭危機等曾引起地緣政治緊張的熱點問題趨緩,然而其中仍醞釀不確定因素。歐洲安全困境凸顯。美古復交影響拉美國家走向。非洲發展態勢向好,但仍面臨恐怖主義威脅。
一、烏克蘭危機趨緩
2015年2月達成的新明斯克協議成為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抓手。歐盟盡管聯美壓俄,延長對俄制裁措施,但在對俄羅斯態度上與美國有“溫差”,反對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殺傷性武器。軍事上,圍繞烏克蘭問題已形成“普京行動,北約應對”之勢。
二、中東亂局再添變數
“伊斯蘭國”展開局部反撲,并在也門、利比亞、阿富汗生根,吸引“博科圣地”、索馬里青年黨、巴塔等極端勢力宣示效忠。胡塞武裝奪權攪亂也門局勢,沙特等國軍事干預引發阿拉伯世界第三次分裂,“基地”阿拉伯半島分支等恐怖組織趁機擴張。伊朗核協議達成使伊朗獲得戰略喘息,利于“什葉派新月地帶”擴展,也利于美國低成本維護地區盟友安全,從而確保戰略資源繼續向亞太轉移。俄羅斯大規模武力介入敘利亞戰局,重創包括“伊斯蘭國”等在內的反政府武裝,助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奪回戰場主動權,為其存續提供軍事、政治支持,并與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組建四國“反恐聯盟”,實現俄地緣拓展與“什葉派新月地帶”的對接。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未經伊拉克允許派兵越境,造成中東局勢復雜性增加。
三、歐洲安全內外交困
法國巴黎暴恐襲擊震驚世界,其他歐洲國家也面臨襲擊風險。非法移民問題發酵,歐盟國家被迫采取措施允許難民入境并加大力度安置難民,歐盟委員會提出接收難民配額方案。但歐盟內部在難民問題上存在諸多棘手難題,分歧嚴重。希臘債務危機導致疑歐情緒及脫歐、退歐風險上升,給歐元和歐洲一體化前景蒙上陰影。歐洲地緣戰略環境惡化。
四、美古復交改變拉美地緣政治生態
美古復交利美掌控“后院”,抵制中俄等增擴影響。古巴首次參加美洲國家峰會,開啟“美洲大陸關系新時代”。巴西、委內瑞拉等左翼國家遭遇“執政寒冬”。巴西執政聯盟官員卷入石油公司貪腐丑聞,引發抗議示威。委內瑞拉議會選舉反對黨聯盟贏得三分之二多數議席。阿根廷總統選舉中右翼政黨領袖馬克里勝出。拉美政局集體右傾的傾向日益顯現。
五、非洲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安全威脅仍在
非盟峰會通過《非洲2063年發展規劃》及其第一個十年發展計劃,加速建設一體化新非洲。非盟成員國啟動了非洲大陸自貿協議談判,計劃建立超級自貿區。美國、日本、印度等均加大對非洲外交力度。“青年黨”、“博科圣地”、“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等對非洲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其中,“博科圣地”是全世界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恐怖組織之一。非盟和平與安全理事會決定授權非洲國家成立一支7500人的多國反恐部隊。
中國周邊形勢穩中蘊變
一、中國周邊形勢總體穩定,合作全面鋪開
“一帶一路”倡議在中亞、東南亞、南亞等方向取得“早期收獲”,開始向東北亞拓展。中日關系在四點原則共識基礎上出現回暖,各層級、各領域交流增多。中日恢復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繼續談判海空聯絡機制,管控分歧。日本不放棄發展對華經貿關系。中越借習近平主席訪問之機,就妥善處理并解決好雙邊問題達成共識,兩國同意友好協商、管控分歧。同時,分歧并不構成兩國進行海上合作的障礙,更不能讓爭端綁架中越關系大局。海上合作成為中越雙方探討的重要議題之一。
二、南海問題愈發成為地區與國際焦點
中國南沙島礁建設遭到“圍攻”。美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以及東盟峰會、七國集團外長會與峰會均發聲指責中國南海施工。南海問題司法化趨勢明顯。應菲律賓單方面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就管轄權和可受理性問題做出裁決。美國以支持“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為名,力壓中國接受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國際仲裁,并以此為名策應其在南海的軍事行動。中美較量更為激烈,美國從幕后走向前臺。美國軍方幾番“秀肌肉”。美國“拉森”號軍艦未經中國政府允許,非法進入中國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美國國防部長卡特高調登上在南海附近航行的“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此后又宣稱要把“最先進”裝備部署在亞太地區來應對南海問題。美國還試圖在南海問題上對華形成“合圍”之勢。美國軍方高級官員鼓勵日本將空中巡邏范圍擴大至南海。美國總統奧巴馬在APEC會議期間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進行會晤,大談南海問題。日方做出支持美動用軍艦進入中國南海有關島礁附近水域自由航行、并將研究是否派海上自衛隊參與南海巡航的表態。美國加大對澳大利亞施壓力度,要求澳加入聯合巡航。
三、日本“專守防衛”安保政策發生重大轉變
日本安保政策轉變的主要目標是配合美國的地區戰略。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出籠,允許日本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進攻性的角色,并將矛頭指向中國,明確“在島嶼防衛中日美共同作戰”的分工。修改后的安保法案獲得通過,將自衛隊后方支援行動范圍擴至全球。日本防衛政策中針對中國的色彩加重。在自民黨要求下,日本2015年版的《防衛白皮書》增加了“抗議并要求中國停止在東海油氣田開發活動”的內容,還首次在白皮書中加入了中國南海島礁建設的照片。日本與菲律賓討論自衛隊使用菲基地事宜,并討論如何進行防務合作。
四、朝鮮半島形勢總體平穩,出現短時緊張升溫
朝鮮在2015年度未進行衛星發射或核試驗,但朝韓之間仍有摩擦。“木盒地雷”事件引發“8月危機”,兩國發生炮戰,并進行軍事調動。韓美啟動“聯合作戰體系”。但總體上,朝韓雙方具有管控分歧意愿,并通過長時間高級別會談達成協議,使危機得以化解。
五、中亞經濟增速普遍放緩,安全形勢趨于嚴峻
2015年,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大選和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議會大選均順利進行。中亞安全形勢趨于嚴峻,“伊斯蘭國”影響增大,阿塔威脅上升,各國均嚴打“三股勢力”。美國、日本、印度加大染指中亞,均遍訪五國,美國與中亞五國外長會晤的“C5+1”機制出臺。
中國外交理論創新與實踐并進
一、外交理論創新呈現兩大亮點
倡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是中國為國際關系發展提供的一種選項。中國積極闡釋新型國際關系理念有其科學性。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零和博弈和冷戰思維已過時。西方實力相對下降,“南升北降”是大勢所趨,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更趨均衡的方向發展。國際社會日益成為命運共同體,世界各國相互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同時,中國也強調新型國際關系建立的必要性。當前國際關系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現象依然突出,多極化進程曲折。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部分國家迷信同盟關系,將小團體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影響全球與地區局勢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難以消除,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各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尚未解決。中國將新型國際關系作為未來各國相處的模式和國際關系發展的一種選擇。中國多次在雙邊和多邊場合闡述這一理念,并已獲得積極回應。
中國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在博鰲亞洲論壇和聯合國系列峰會等重要場合,習近平主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發表演講,全面系統闡述這一主張。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五位一體”:倡導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二、中國外交實踐具有大國擔當
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定維護當今世界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穩定。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70周年。值此重要節點,中國強調以聯合國為核心、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戰后國際秩序是當今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堅決反對任何美化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侵略的行徑以及任何篡改歷史的圖謀。經中國倡議,聯合國安理會舉行了主題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公開辯論會。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宣布中國設立為期10年、總額10億美元的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并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中國成功舉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支持其他國家舉辦二戰勝利紀念活動,中國領導人赴俄出席了相關活動。
中國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承諾,中國將繼續秉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原則,同各國一道為實現2015年后發展議程作出努力。具體舉措包括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繼續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免除對有關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設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同各國一道研究和交流適合各自國情的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等。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等重要經濟治理平臺上呼吁,應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公平包容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中國高度重視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成功召開。中國宣布“十大合作計劃”,并將提供總額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合作領域發揮重要引領作用。中國相繼同歐盟、美國、法國、印度、巴西等國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文件,提出了本國到2030年的行動目標。中國在巴黎協議談判進程中積極提出具體案文建議,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與其他國家部長多次進行交流磋商。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活動并發表講話,提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對策,激勵各方在談判進程中凝聚共識。中國提出對會議成果的四點期待,指出當前阻礙氣候變化國際機制發展的障礙,要求發達國家承擔起責任,包括履行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的義務,使最終成果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同時,中國踐行大國責任,宣布將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2015年,國際格局加速重構,秩序之爭日趨激烈。中國外交開創新局,全球治理地位彰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重視和關注不斷增加,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等各領域諸多問題的解決也更加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中國在國際上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揮建設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中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
(第一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第二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