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雯|文
前些天我在微信里看到一篇文章,是《人民日報》上介紹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遺孀李佩先生的。她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英語老師,隨郭先生海外歸國,又幫助第一批自費留學生走出國門,81歲創辦了中關村大講壇,邀請厲以寧、資中筠這樣的名人免費主講。60年的教學生涯,學生遍地,中科院的老專家中有很多是她的學生。我佩服老先生一生看過繁華,受過寂寞,卻仍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底線。她主張教育不能趕熱鬧,要坐得住。她以微弱的力量對抗湍流,而成中流砥柱。

文章讓我想起有色行業內一位我很尊重的長者,他白手起家,帶領企業走上創業致富之路。受惠的員工有十幾萬人,加上他們的家屬,共計幾十萬人。看到他們的年終總結和未來規劃,讓人振奮激動,也令人無限敬佩。外人可能更多看到他創造財富的神話,卻少有人知道,他有自己的堅持和底線——絕不碰現在熱鬧紅火的互聯網、期貨、房地產行業。他們所建的員工住宅樓,以市價的三分之一的價格賣給已婚員工,這些都是90多平方米以上的三居室,他希望員工和父母孩子同住,一家三代,其樂融融。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為國創業,為民造福”的信念,而無怨無悔。
在這個不缺乏“創富神話”的時代,任何一個熱鬧的行當都不缺乏大力追捧的人。因此,那些遵守競爭規則、堅守自己的底線、腳踏實地苦干的人,才更顯得珍貴與另類。阿里巴巴的崛起,讓所有夢想成功的創業者都奔著“電商”、“互聯網+”使勁兒,2014到2015年,中關村一帶崛起又消失的所謂創業公司不計其數。在那段時間,我每天早上出地鐵都能收到各種各樣外賣送餐、送貨、代購等等宣傳頁。某家送咖啡的商家,不僅代購送貨上門,還要比門店便宜5~10元,支撐不出半年就銷聲匿跡了。最后一次見到送咖啡的小哥,小哥苦笑著說:“燒不起了”。當股市、期市里的大佬們風生水起,轉瞬間進出就獲利上億、上百億元,卻也在剎那間就損失殆盡的時候,實業家們一分一分賺出來的利潤就更顯得實在、高含金量。
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實際GDP增長率為6.9%,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點。中國經濟似乎從一個喧鬧的舞臺一下跌入潮濕的泥坑中。即使這樣,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仍比2014年增加6.1%,制造業增長7%,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為10.2%,規模以上采礦業增長2.7%。相比較于炒股、炒金、炒房的賺錢速度,這速度的確是太慢了。然而,實業是基礎,也正是在這些“熱鬧”的喧鬧中,還有能保持冷靜的“不湊熱鬧”的實干家,我們才有信心保持與競爭對手相比較的優勢,才有能力不斷提高我們在更大范圍里競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