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全 王中奎|文
“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錫產業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和發展環境,調結構、轉方式,總體保持了行業的平穩發展態勢?!笆濉逼陂g,應當把深挖和充分利用錫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加大技術創新,堅持綠色發展,擴大錫的應用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工作。
長期以來錫工業一直是我國的優勢產業,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隨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錫工業發展迅速,產量和消費量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產業布局、產品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笆濉逼陂g,我國錫業堅持科技創新,不斷優化結構,競爭力不斷增強,產業發展活力得到顯著提升。但是,也面臨資源保障年限下降、市場需求亮點不足、環保約束加大、企業效益下降等困境。
“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錫產業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和發展環境,調結構、轉方式,總體保持了行業的平穩發展態勢。
自1993年起,我國錫產量已經居世界第一,2015年我國錫礦及精錫產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35%和46%?!笆濉逼陂g,我國錫礦生產保持平穩,錫精礦(金屬量)年產量維持在10萬噸左右波動,年平均增速為3.2%,比“十一五”期間增速快1.8個百分點。我國精錫產量隨著錫價的波動變化較大,全球金融危機以后,金屬價格全面回升,2011年國際市場錫價達到歷史高點,當年我國精錫產量增長較快,隨后幾年產量保持較高水平。2015年錫價大幅下跌,跌破錫生產成本,預計精錫產量有較大幅度下降?!笆濉逼陂g,我國精錫生產年平均增幅為1.3%,比“十一五”期間年平均增速下降3.3個百分點,是我國主要有色金屬產量增長幅度最低的。

我國錫礦和冶煉生產主要集中在資源豐富的地區,即云南、廣西、湖南等省自治區。根據國土資源部資料,“十二五”期間我國錫資源分布發生一些變化,即內蒙古錫基礎儲量增加較 快,2014年內蒙古錫基礎儲量位居全國第二,占全國27%,2010年 內蒙古儲量僅占10%。 錫礦生產布局也發生變化,2015年內蒙古錫礦產量占全國比例由2010年1%上升到7%,精錫生產也從無到有,彌補北方地區錫生產空缺。下游錫焊料生產主要集中在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布局趨于合理。
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和環保要求的嚴格,對焊接技術和焊接材料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無鉛焊料比例逐年提高,已成為主流;焊料的形式從錫絲、錫條向絲、膏、球等多規格、多品種發展,其中免清洗焊膏及焊劑、BGA焊球等正成為精密電子器件的主要焊接材料。錫鹽類產品在化工行業等也得到廣泛應用,占錫消費比例逐年提高,產品結構優化明顯。

表1 2010~2015年中國錫精礦和精錫產量 噸
“十二五”期間,國內企業注重科技創新和科技發展,錫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升級。澳斯麥特爐熔煉技術應用得到推廣;難選錫中礦高溫氯化工藝,焊錫真空蒸餾工藝,粗錫離心機除鐵、砷工藝,鉭鈮粗精礦和鉭鈮錫爐渣的等離子電爐和電阻電弧爐熔煉工藝,離心過濾機除鐵、砷,電熱螺旋結晶后分離鉛、鉍,焊錫真空脫鉛、鉍等技術得到提升和改造?!皬碗s錫合金真空蒸餾新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下游錫焊料行業適應高端焊料產品的需求,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改造,生產出了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高端焊料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十二五”期間,我國錫冶煉中再生資源占據的份額較高,據調研,目前,我國可回收再利用的二次錫資源已經接近4萬噸(金屬量)/年,占精錫產量24%,是全球比例最高的國家,“十二五”期間錫回收是“十一五”期間回收量的兩倍。
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查明錫資源儲量為418.91萬噸,其中基礎儲量110.58萬噸,資源量為308.33萬噸,基礎儲量比“十一五”末期下降近20%。按當年國內開采錫礦產量測算,我國錫基礎儲量靜態開采年限由2010年的10年下降到2014年的6.7年,遠低于世界平均17.9的開采年限,資源優勢地位已蕩然無存,并且早已從錫資源出口大國轉變為凈進口國。說明錫礦已不再是我國的優勢礦產,而轉變成了我國的戰略性緊缺礦產。
一是資源稅大幅提高。2012年2月14日,大幅上調了錫礦石稅率,此次上調比過去提高了20倍,直接導致開采礦石的成本大幅提高。二是新的排放標準更加嚴格。錫選礦及冶煉企業各項污染物排放應符合國家《錫、銻、汞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30770-2014)。目前多數冶煉企業排放很難達到此標準,面臨投資改造,增加成本。
科技投入不足,一些共性技術突破進程緩慢。如復雜難選伴生錫礦高效分離技術、低成本焊料產品生產技術、高附加值錫化工產品生產技術等有待加強。
我國現行錫外貿政策主要是:出口配額、精錫出口征10%關稅、進口錫精礦來料加工屬于禁止類,造成錫產品進口容易、出口難,國內外兩個市場隔絕,產品定價權嚴重缺失,使我國產品喪失市場競爭力,國內企業經濟效益嚴重下滑,甚至嚴重虧損,不利于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十三五”期間,首先把擴大錫資源作為錫產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一是通過繼續加強國內勘探,圍繞國家找礦突破行動,開展重點礦區遠景勘查;二是充分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加快境外資源開發,重點區域應在澳大利亞、俄羅斯; 三是加強科技攻關,提高在其他金屬礦產中回收錫資源的水平。
繼續維持礦山和冶煉現有良好布局,提高產能利用率;嚴禁落后產能建設,限制冶煉項目擴張;推進企業環保搬遷、退城入園; 在東部發達地區建設精深加工產品基地; 積極推進企業重組、多種經濟成分的混合所有制建設。
圍繞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生態保護等科技攻關; 開展新型焊料材料研究; 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擴大新領域應用的科技攻關,滿足在綠色環保材料中的應用。
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提高電子廢料分解和再生回收水平,防止循環再生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加強冶煉企業重金屬污染防治。行業內企業均要達到國土資源部發布的《錫礦資源合理開發“三率”指標》。
充分利用錫環保、綠色特性,鼓勵生產企業與應用企業聯合開發,擴大在能源、化工領域的應用, 解決制約產品應用中存在的規范、標準和技術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