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關于“僵尸企業”問題已經成為輿論熱點,引起廣泛關注。“僵尸企業”已是埋藏在行業之中、影響其健康發展的一個心頭之患,需要積極穩妥地予以“出清”。
什么是“僵尸企業”?在當前情況下,筆者傾向的一種看法是那些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且難以自主退出市場的企業。那么,就有色金屬行業而言,是否存在“僵尸企業”?這些“僵尸企業”主要埋藏在哪?如何才能積極穩妥地予以“出清”?這些問題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

隨著世界有色金屬市場進入深度調整階段,加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主要有色金屬價格急劇下跌,企業經營困難,虧損面加大、虧損程度加深,有色金屬行業發展出現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特別是部分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連續多年虧損,對行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產生重要影響。
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有8646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611家,僅占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7%。從主營業務收入規模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全行業總收入的30%,民營企業占54%。從資產規模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全行業資產總額的38%,民營企業占45%。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收入規模、資產規模相差無幾,但經營效益差距較大。2015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307億元, 同比下降9.3%。其中,私營企業實現利潤1124億元,同比下降2.1%,占同期實現利潤的86%。在8642家規模以上企業中,虧損企業為1955家,比2014年同期增加365家,虧損面為22.6%;虧損企業虧損額464億元,同比增虧33.9%。其中,國有企業虧損42億元,虧損面高達48.6%。因此,國有企業經營困難是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目前,有色金屬行業國有企業基本實現了集團化經營。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共有中央、省屬有色金屬企業集團39家,幾乎所有集團公司下屬都有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存在的“僵尸企業”。這些“僵尸企業”導致部分國有有色企業集團特別是中央企業負債率高企、嚴重虧損。中央企業收入占國有企業的40%左右,資產占國有企業的55%左右。但自2012年以來,中央有色金屬企業盈虧相抵后,基本處于虧損狀態;2014年,盈虧相抵后,中央有色金屬企業虧損160億元,占同期行業規模以上虧損企業虧損額的40%;自2012年以來,中央有色金屬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逐年上升,2014年達到82%,企業的自我發展能力明顯不足。
當前有色金屬工業的“僵尸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相對而言,民營企業雖然數量很多,虧損企業也不少,但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自主退出。筆者認為有色金屬行業需要處置的國有“僵尸企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在企業集團層面可以進行重組的企業。這類企業的特點是,上級集團公司具有一定實力,能夠對其進行重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是西北地區某家鋁廠。該企業資產40多億元,資產負債率98%以上,員工2000多人,自2014年以來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但其控股集團具有一定實力。現已確定,該鋁廠以零資產方式,由其控股集團另一家子公司接收,進行全面的資產重組,可重新安置2000多員工。類似的情況在中央企業集團下屬公司還有不少,這些企業的資產質量尚可,只要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通過企業集團層面的重組,就能夠獲得新的生機。
需要政府協調才能進行重組的企業。這類企業的特點是,上級集團公司雖然具有一定實力,但自身連續多年虧損,當前暫時無能力組織重組。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原地區某家地方有色國有企業,其下屬有3個電解鋁廠(44萬噸產能)已經停產多年,自身并沒有重新啟動的可能。但是,國家新增電解鋁產能需要等量或減量置換的政策,使這44萬噸產能成為具有價值的資產,也是企業重組的重要砝碼。西南地區某家鈦企業,由于開工不足、嚴重虧損,從2014年開始陸續已有1200人左右下崗職工,欠繳社保、公積金及相關經濟補償費用約3億元。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利用好這些存量資產,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類似的企業還有不少。這些企業的資產處置,在企業集團層面很難完成,不僅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還需要地方政府進行協調,才能推進企業的兼并重組。
需要完全破產退出的企業。這類企業的特點是,上級集團公司處境比較困難,企業自身資產品質存在嚴重問題,在現有市場條件下難以繼續生存。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南地區某家地方國有企業下屬鉛業公司。該企業已經連續五年虧損,現有資產19億元,資產負債率107%,員工900多人。由于缺乏可靠的原料保障,企業扭虧無望,只能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選擇破產退出。類似企業不多,但卻需要花大力氣重點解決。
中央決策層已經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同時部署了“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要任務。按照中央要求,化解產能過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而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加快缺乏競爭力的產能退出,則是化解產能過剩的“牛鼻子”。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僵尸企業”的退出并非朝夕可就,存在職工安置難、債務負擔重、歷史遺留問題多,還涉及地方稅收、銀行貸款、上下游等諸多困難。對有色“僵尸企業”的處置,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策略,多兼并少破產,妥善安置職工,減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和沖擊。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解決“僵尸企業”問題,只能根據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辦法,分類處置。關鍵是要做深入的調查研究,切實把握問題的實質,提出有效對策。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哪些可以在企業層面解決,哪些需要在政府層面解決,才能取得實效。解決“僵尸企業”問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審慎為之,積極穩妥推進。
利用國家或地方財政資金,解決有色金屬工業“僵尸企業”問題,必須與化解產能過剩掛鉤。需要堅決貫徹“減量”重組的原則,重點是盤活或置換現有存量,不能產生新的“增量”,才能達到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堅決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
部分缺乏競爭力的產能退出市場,是產業實現新跨越的必由之路。從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實踐看,如果沒有2000年前后國家對部分企業的政策性破產措施,也就沒有2002年以后的產業十年騰飛。但這是以相當數量的國家財政支持,以及幾十萬職工下崗或身份轉制為代價實現的。這次處置“僵尸企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上述情況,對此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做好充分有效的預案積極應對。
通過深化改革,引進民營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解決行業“僵尸企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從過去有色金屬工業部分企業關閉破產的經驗看,由原有企業部分干部職工出資買斷企業所有權、自主經營,是一個解決“僵尸企業”問題的較好辦法。現在一些成功的民營有色金屬企業,就是走這條路發展起來的,值得借鑒。
解決“僵尸企業”問題,是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需要各部門和各地方之間,債權人、債務人之間共同發力,綜合施策,才能取得成效。要統籌運用國家財政對國際產能合作、企業技術改造、醫療保險、職業教育、節能環保、淘汰落后等各方面的支持資金,集中解決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問題,這也是解決政府投入不足的有效辦法。鼓勵債權人、債務人溝通協商,進行債務重組,通過債轉股、債務轉移、債務抵消等方式,重新簽訂債務協議,減輕兼并重組及破產的債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