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鐵牛
(中國科學院 自動化研究所, 北京 100190)
譚鐵牛,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自動化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譚院士主要從事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編者按】 智能產業是制造業的高端領域。近年來,智能產業發展迅猛,機器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穿戴、智慧農業等一系列的產業群爆炸式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持續改變生產和生活模式。2015年8月14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起主辦的“2015第五屆中國智能產業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論壇匯聚了國內外知名院士、學者以及產業界高管,期間就產業發展方向、技術趨勢、國家政策進行交流與探討,展示了很多極具價值的論點。本刊對部分院士、知名專家的重要觀點進行摘編,以饗讀者。
智能化時代生物識別的機遇與挑戰
譚鐵牛
(中國科學院 自動化研究所, 北京100190)
譚鐵牛,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自動化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譚院士主要從事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摘要】【觀點
生物識別
生物識別有時稱為“生物特征識別”,即根據人自身的特征(比如指紋)來識別你是誰。這些自身的特征叫作生物特征,有兩大類:生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生理特征是與生俱來的,比如指紋、虹膜;行為特征是后天習慣使然,比如走路的樣子、寫字的筆跡。人體有很多可以用來進行身份驗證的生物特征。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科技創新永遠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進一步發展,必然到智能化社會。智能化是人類文明的大趨勢,所以引領智能化發展的是智能技術。在智能化的時代,智能產業將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智能化改造升級提供了部署大規模生物識別系統的重大機遇。
生物識別在智能化時代的挑戰
生物識別經過多年發展,在用戶配合、場景簡單、環境可控的條件下,可以取得良好的識別效果。但現有的生物識別技術發展水平和智能化時代身份認證的現實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新挑戰集中體現在對便捷性、魯棒性、安全性方面更高的要求。
1) 移動終端和可穿戴設備生物特征信息的獲取。主要特點:小巧精致時尚、高易用性、低成本、輕量級計算、穿戴中實時感知、用戶體驗良好。
2) 復雜場景中生物特征信息的獲取。
3) 復雜場景生物特征識別是本領域公認難題。
4) 生物識別系統自身的安全問題。
5) 技術與產業創新發展的環境有待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