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將+饒遠
大坪村位于豐順縣留隍鎮和潮安縣鳳凰鎮交界處,地處鳳凰山腳下,風光秀麗,景色怡人,盛產茶葉和番薯。該村人口約3700人,過去由于村道路破敗,生產方式落后,村民收入長期得不到提高。省委黨校根據實際情況,對大坪村實施以技術升級、擴大規模、增加收入為目的的“產業扶貧”工程,從而實現精準扶貧。
“三年前,大坪村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和現時代相比,有一種滿目滄桑的感覺。”駐村干部蘇益松對記者說,“因為靠近鳳凰山,四個自然村都是以種茶為主,地理位置是好的,但就是發展不起來。”
一到大坪村,蘇益松就和其他村干部一起開展調研,了解村里的狀況。經過數次研究,大家總結出大坪村貧困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沒有技術,生產方式落后。
“為了幫助村民提升茶葉種植技術和加工工藝,我們決定‘走出去和‘請進來兩步同時進行。”蘇益松說,省委黨校時常組織村民群眾到省茶葉研究所、新興縣象窩茶場、芳村茶葉市場等拜師學藝,學習他們的種植技術和加工工藝。同時也邀請了省茶葉研究所、潮安縣茶葉協會專家專程赴大坪村進行實地調研,給村民們講課,幫助村民解決種茶、制茶的難題。
“技術提高了,規模也要擴大。”蘇益松說,“我們前后共投入了20萬元,購買優質茶苗及化肥贈送貧困戶和其他村民,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目前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500畝,貧困戶平均估計年增收5000元。另外,還推動大坪村成立專業合作社,積極為大坪村的茶葉、番薯爭取綠色食品認證,并進行商品化包裝,提高檔次和質量。”
除了產業扶貧,省委黨校還對大坪村實施了以道路橋梁和水利建設為核心的“基建扶貧”工程和以辦醫辦教辦文化為抓手的“民生扶貧”工程。扶貧三年,大坪村的整體環境、民生事業均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在三年幫扶中,省委黨校通過一件件的實事,增強了大坪村村干部和村民們的信心,得到了“兩委”及鄉賢群眾的積極響應,也使“精準扶貧”在落到實處的同時,更加深入人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