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我國第三產業的產值已超過第二產業,占到了GDP的51.4%,這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轉折點——后工業化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有自己的特殊情況,我們的工業化并未完成,仍然需要繼續推進。
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什么呢?對一個大國來講,通常有這樣一個標準:高端的制造業,特別是成套裝備的制造業居世界的領先地位。我們離這個標準還有距離,中國的高端制造業很難說已經居世界前列,我們只是制造業大國,還不具有領先地位的高技術人才。完成工業化主要是突出三點:第一,創新才能夠支持我們不斷地走向高端的制造業;第二,必須在這個過程中繼續發展第三產業;第三,人才要更新。
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信心,中國GDP的份額還要增加。當然,光靠這個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看到另外一點:需要有大量的技術人才、專業人才來完成這個使命,需要培養創新的接班人。目前的經濟情況和這個有矛盾嗎?沒有。現在強調互聯網精神,強調創新驅動,這些都符合規律。中國正在通過供給、需求兩方面發力,把未來的宏觀經濟搞得更好。
西方主流經濟學有個觀點,以需求調節為主。多年來都是這樣,因為需求調節是解決近期的問題,比如經濟過熱了,就抑制需求;經濟冷了,就刺激需求。而供給調控是中長期的調控,中長期的管理一般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年。通過部門結構、區域經濟結構、技術結構調整,打開市場,創造新的供給。
這兩個調控方式是互動的,需求和供給兩端都發力,這屬于一個中長期和短期調控的配合,中國需要過這一關。從供給方面講,實際上就是國有企業改革要加快。國有企業除了要害部門以外,一般的競爭性行業,應該采取混合所有制的方案,中央的政策是很明確的。競爭性行業改成混合所有制,國有資本的限額沒有了,因地、因行業而異就好,這樣就可以把混合所有制推動起來。
推動了混合所有制,企業就有獨立生產經營、進行結構調整的可能。結構調整,宏觀作用必須和微觀作用配合在一起,沒有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者,這是行不通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應該看到,最近一些新的政策采取共享制度,就是職工持股制度。持股制度吸收了90年代的經驗,不吃大鍋飯,不是人人有份,而是把股權給骨干工人。不但把骨干工人穩住了、留住了,而且是非終身制,一旦崗位變了,股權就變了。這樣的話,能夠真正調動員工積極性,共享經濟也能夠實現。所以,供給方面的發力要跟上,國有企業的改革要跟上,國有企業才能成為獨立市場經濟主體。
對于中國的經濟前景,我認為沒有什么大問題,不要聽信國外有些人說中國經濟遇到了這個困難、那個困難。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為我們要結構調整,我們要改變發展方式,我們要大力培養新的專業人才、熟練技工。這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短期內能夠奏效的。但是,只要我們的方向不變,持續進行,我們就會得到應有的成果。
對于2016年經濟形勢,我認為,勢頭正在變好。因為經濟下滑總要破解。破解在哪里呢?創新,包括體制的創新,包括管理的創新,包括營銷方式的創新,也包括科技的創新。創新這個問題不是很快就能夠立竿見影的,它有一個過程。但是,只要我們在這個方向上走,堅定我們的步伐,保持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重視質量、效率、培養新人,我相信經濟會逐步穩定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