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馬
來自工信部網站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11個月,中國共生產了超過16億部手機,同比增長2.9%。這個數字顯然是不小了,已經到了頂峰,或者即使沒有處于最高端,也為時不遠了。
諸多類似的現象已經表明,國產手機代工廠商的日子并不太好過。錘子手機的代工商也出現了問題。如果再聯想到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開始把自己的視野拓展到全球,甚至在東南亞一帶進行本土化生產。一些國家也要求本土化生產,再加上勞動力成本的影響,手機代工企業的未來的確令人擔憂。
此外,隨著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大,國產手機廠商的迭代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尤其是一些曾經的“山寨”廠商開始逐漸退出市場。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的手機品牌有540多家,到2014年末,有140家消失。2015年,則有更多的手機公司死亡或正走在死亡的路上,況且手機市場的爭奪越來越趨于規模化。有行業數據披露,在手機市場拼殺的廠商至少要有10億元以上的資金才能搞定供應鏈、生產、營銷、渠道和庫存等一系列問題。
一年的手機產量就是16億部以上,那么,這些手機廠商的產品有多少是過剩的?由于現在的手機產業鏈越來越成熟,在中國的大大小小數千家供應鏈廠商組成了一個完備的智能手機硬件服務系統。任何一個公司都可以在此之上憑借一個創意、一個爆點迅速推出一個手機品牌。這樣就帶來了產品的過剩和積壓,再加上利潤異常微薄,死掉的手機企業增多也就不足為怪了。
近期,市場不斷在發酵一些手機代工企業倒閉或者“出問題”的新聞。關于手機代工企業的生存困境再次受到市場的關注,雖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錘子科技而被帶入進來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手機代工企業的發展的確令人擔憂。再加上產能轉型,新常態下的制造業發展也必然面臨著轉型的壓力。
況且,目前國內的一線廠商一方面在建造自己的制造工廠,另一方面又在進行海外拓展,進行相應的制造業外延,這些都是應對國內手機行業競爭的一種應對策略。如果說華為、小米、中興、OPPO、vivo、聯想、金立、TCL、錘子、樂視等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給國內手機代工商帶來了不少紅利,那么,隨著國內手機制造業進入“紅海”之后,代工的利潤也在不斷被削減。
或者說,曾經國產手機廠商扎堆式的興起,也給手機代工企業帶來了不菲的發展空間,為此很多代工企業還擴大再生產,引入了更多更大的產能線。
不過,隨著市場競爭格局的轉換,手機廠商本身也進入到一種相對的發展瓶頸期,直接的影響就是連接產業鏈最近的代工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當手機廠商的訂單減少的時候,代工企業的利潤自然也受到了影響,因此出現一些代工企業倒閉或跑路的消息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時,當我們發現結構轉型,新經濟形勢下對于制造產業鏈的需求悄然發生改變的時候,高端制造才更有生命力,中低端的代工面臨著不僅僅是勞動力成本的問題,還有產能過剩,技術含量不高,和電子垃圾污染等問題。于是一些廠商開始外遷,或者打造新型的海外本土化制造廠,這些都給國內手機代工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
2014年12月9日,勝華科技旗下蘇州子公司聯建科技陷入停產,3家子公司相繼解散近萬名員工;2014年12月下旬位于東莞望牛墩的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跑路,據稱欠債1.35億元;2015年12月18日,華為、三星、中興等手機品牌的代工廠中天信電子老板失聯,工廠4 000名員工遭遇欠薪風波……
這些在手機代工市場中體量較大的廠商都面臨這樣的壓力,其他的小代工企業的生存環境又可想而知了。甚至市場一直也有消息稱富士康尋求多元化轉型,就是想擺脫過多依賴蘋果產品代工賺取微利的主營狀態。
因此,2015年國內手機廠商生產超過16億部并不是什么好現象。大量的制造能力也意味著更多的擠壓和殘酷的競爭市場環境,必然也會相互壓價,并賺取更加微薄的一點點利潤。再加上勞動力成本的逐年提高,手機代工企業的未來發展空間的確變得越來越白熱化了。而代工企業出現問題,又會反過來壓制國產手機廠商的發展空間,這或許也是一個唇亡齒寒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