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好內容和好口才都有市場硬需求,很多人有故事,但是不會講。我們在做企業的過程中,很注重這方面的人才,也因此得到了很多資源。
我們一直打出的口號是:“打造中國第一條南北充電樁之路”。事實是,因為充電樁的數量不夠,很多買了車的人找不到充電樁;而修了充電樁的,又很少有車去。這就變成了死結,所以,我們國家投的1000多個充電樁,沒有一個是掙錢的。
于是,我們把家里用的充電樁直接送給酒店。這樣一來,特斯拉車主上路的時候,就只能住在我們送了充電樁的酒店。因為充電時間需要八個小時左右,這樣他就得住在酒店。五星級酒店一晚上房價超過七八百元錢,可是充電成本是多少呢?答案是20元。用20元錢去換800元錢,酒店老板一下子就接受了。
而且,特斯拉車主喜歡成群結隊去旅游,當有兩臺特斯拉去同一個酒店的時候,我們只捐了一個充電樁,這當然就不夠用了。酒店的老板就會想,能不能去買幾個?于是,我們裝的那家酒店一下子采購了十個,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東西能夠吸引客戶、留住客人。
宗毅批注
這件事之后,很多人誤以為我是賣特斯拉和充電樁的,其實我只是個粉絲車主。后來,我們開始修中國第一條電動汽車南北充電之路,這事十天就成了。為什么?
我發現,第一個的故事不夠酷的話,不會有人關注你。一個人去修南北之路,所有人都認為這不可能。但我們用了社群的方法,走群眾之路。之后有人說,他們都想到了可以這么干,但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沒有干。
粉絲的集群效應
這是一個顯性的社交時代,對于想借助社交關系網來運作產品的你來說,強關系能幫到你的早已用盡,增量一定來自弱關系。而弱關系幾乎是無限的。
于是,我們開始學小米。我們決定對初始的100個粉絲好一點,然后策劃了個活動叫“芬尼粉絲走天下”,我帶著他們去穿越美國的一號公路。因為我自己最喜歡的也是背著包滿世界自駕,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粉絲們會分享一些關于產品本身的東西,帶他們出去玩,他們更會分享一些想法和價值理念。
粉絲的力量有多強大呢?
我們to C的產品大概有12%是用戶轉介紹的,這些產品的營銷費用幾乎為0,并且這個轉介紹率以每天1%的速度上升。

到最后,我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是在做內容,看似跟我們沒有關系,但實際上已經產生很大的關聯。
宗毅批注
為什么我很在乎粉絲,因為粉絲的轉化率太大了。
有個用戶一年幫我們賣了13套設備,走天下的活動我帶著他去美國玩。那位用戶很驚訝,說只是賣一套東西就帶他去美國?為什么?
我說,因為你介紹了13個朋友給芬尼克茲。他說那是他自愿的,只是覺得東西挺好。后來我們出去一起學了很多東西,他回來以后說,想繼續跟著我干。
很多傳統企業,他們知道風來了卻不動。我的信念是,只要團隊在,有用戶在,就沒理由做不通,并且要一直持續往下做。這是作為創業者最需要的素質。
團隊里遇小白兔必殺
做任何事情,先調組織。轉型不管做什么,只要你做跟原來不一樣的東西,第一點,必須調組織。如果組織不調到位,就不要去做,因為這樣注定會失敗。
今天,有人問我為什么這么走通了,反過來再說好像都是成功的。但是,萬一我沒走通呢,不就全失敗了嗎?
其實,這些成功背后和我們建立的內部機制有很大關系。我們把內部考評改成了評議,就是一邊評一邊議,以前叫做績效考核。每個月一次,我們的中層干部也需要評議。過程比較簡單,我們不打分,而評議有兩個維度,我們可能拉出十個項目,你覺得哪個最重要就打鉤。每個人選三個,選完之后再看選票,那些大家認可度比較高的項目指標,就被保留下來。道理是一樣的,即發動群眾。
比如,一個20人的團隊,以前我們的中層干部不知道怎么來管理,幾乎靠關系定績效。后來我們制定規則,評議只能評出三個你認為表現最好的,然后排序寫下前十名,計名統計。如果沒有一個人給你1分,可想而知差到了什么程度。當然,沒有人緣的員工,也不能用,就像阿里巴巴績效里說的“野狗”,應該被剔除。
阿里巴巴的馬云也強調說,千萬不要留中間狀態的人。
不過,這里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隨著年齡和地位的提升,要提拔中層干部的時候,有人會覺得該輪到他了。升職,作為干部的能力不行;不升,他會一肚子氣。這就叫老白兔,他們慢慢身邊還會帶出一堆小白兔。
其實,他們對企業是認同的,就是工作沒表現,白兔成群基本整個部門就完了。阿里巴巴強調,小白兔一定要殺,一旦長成老白兔,便會成為很麻煩的事。
一邊燒錢,一邊流血
我所接觸的很多企業家,他們的企業大多都有痛點,尤其是面對轉型的問題。
我的理解是,現在不是守業的時候。如果企業沒有活力,招員工就更招不到了,年輕人不愿意去傳統企業,根本就守不住業。很多企業都在虧本做買賣,不小心兩年一過,連轉型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時候血早已流干。
很多傳統企業觸網,習慣讓新品牌跟舊品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可能是陷阱。
例如,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新品牌,我女兒以前穿耐克,現在穿新百倫。他們認為耐克、阿迪達斯是我們這一代人穿的,要跟我們穿得不一樣才行。
但是,你會發現耐克其實什么錯都沒有,只是因為是上一代人的習慣,包括七匹狼、李寧等遇到的類似問題。這時就可以試著用第二品牌來操作,做一個年輕的品牌,讓用年輕人去做,用互聯網思維去做。
我們的企業也在轉型,從2010年競選分離,一直在走下坡路,走到2013年才拉起來。中間有三年時間,連續利潤滑坡,那時候很緊張,一邊在燒錢,一邊還在流血。
這邊看著就是不掙錢,怎么辦?在舊模式下,2009年以前我們是一個很掙錢的企業,之后跌下來,再也沒有上去過,直到新模式開始起作用。
三年的時間,如果我們從2013年才開始轉型,可能就沒時間能耗了,因為隊伍行為成型,商業模式成型,所有的軟件開發以及新產品的運營,都需要時間來成長。傳統企業的步伐,不像互聯網公司,開發一個App那么快,芬尼克茲的產品從第一代產品到升級,其中沒少交學費。
此外,新品牌能不能立得起來,也是風險考驗,這跟是不是全新的創業條件沒有任何區別。
所以,現在所有的企業都應該保持創業狀態。以前賣一代產品,可以賣好幾年;現在不行了,大家都在迭代,用戶越來越眼花繚亂,很容易就不跟你玩了。
宗毅批注
各個行業的圈子都在不斷細分。
現在兩三年就是一代人,迭代在加速。因此,必須在企業狀況很好的時候,創造新機會。要強調的是,如果你的公司有想創業的人,他們就是最寶貴的人。如果你不給他機會,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