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兩三年前,共享經濟大行其道,Uber、Airbnb等互聯網公司的崛起將這種消費拉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國內,滴滴、Uber基本上解決了大部分人出行的需求,但是還有一部分挑剔的用戶無法滿足:他們有自駕能力、追求自由、希望掌控對汽車的駕駛權。
神州、一嗨、寶駕這類租車公司一般是半日起租,租賃手續比較繁雜,必須到店交押金才能將車開走。分時租賃則不同,用戶根據車輛實際使用的里程和時間支付費用,不需要合同承諾、押金,還車時只需停靠在公共停車位即可。
這種體驗正是TOGO(途歌)試圖提供的。
有過兩次創業經歷的王利峰,曾是搖搖招車聯合創始人、AA 租車創始人兼 CEO。現在,其作為TOGO的CEO,看準了短時短途、自助取還、按分鐘計費的分時租賃模式,他認為小車型與自駕更符合共享經濟的趨勢。
Car2go的效仿者
實際上,國外的租車行業已有類似的Car2go模式:在一個城市投放幾百輛奔馳Smart,當消費者需要租車出行時,只需在街邊打開手機,或者使用會員卡就可以打開車門。到達目的地后,熄火、鎖門、支付,就算完成了這筆訂單。訂單會按照分鐘和里程計費,沒有任何繁瑣的步驟,甚至沒有任何人工支持。
在這種模式下,每輛車會在投入使用1.5~2年的時間內收回成本,包括車輛運營、人力招聘、市場營銷和折舊率。
TOGO也是這樣效仿的,但在理念和技術上卻有著不一樣。Car2go的東家是戴姆勒,他們生產汽車就是為這個業務而來,TOGO更多的是在租賃汽車后開始改造。
首先,TOGO的車輛以及停車位都是通過租賃形式獲得,車輛的運營管理權、調度權歸他們所有,除此以外,維護、保養等由租賃公司負責。
之后,TOGO開始對汽車進行改造,接入自己的車載終端、車載電腦 OBD,用戶可在App上查找附近可用的車輛,實現無人化自助交車、還車。
技術保證效率
有效的車輛調度能夠降低運營成本和車輛的閑置率,Car2go在紐約布魯克林有450臺車,人工調動很少,更多的是用戶自發行為。
但以目前的國內市場,很難達到國外同行的自主化水平。因此,TOGO通過地勤人員接受信息,準確判斷何時取回一輛車、檢查一輛車、上架一輛車。
在王利峰規模不大的團隊中,有一半屬于技術團隊,他們負責軟件、數據模型的開發與搭建等。有了技術上的支撐,車輛調度的效率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用戶在駕駛的時候,由后臺采集軌跡路徑、時間節點等信息,再派出地勤人員對車輛進行調度,以提升車輛之間的協同效率。一套組合拳下來,TOGO的一個地勤人員可以管理 10 輛車。
到底貴不貴?
關于價格,官方給了這樣一個測算公式:
起步費是0元,每千米1.68元,租賃時間費用白天8:00-19:00,0.28元/分鐘,剩下的夜間時間為0.02元/分鐘。以此推算,TOGO比大部分城市的出租車稍微便宜一點,當然,重點在于你還車的地方是不是離還車點太遠。
TOGO有一些固定的還車網點,如果在規定的地方還車,則不收取費用。但如果停在還車點稍遠的地方,則要加收5元/千米的還車服務費。在王利峰的構想中,隨著今后企業的擴張,還車點將越來越多,會考慮逐步取消還車費,進一步降低用戶的使用成本。
有人問過王利峰,在這樣的運營方式下,如何平衡成本與利潤的關系。他回答道:“我們更多的,或者是目前的考慮是做好產品,用戶租車、開車的感受是怎么樣的,開起來是不是比較隨意自由。然后才會考慮成本測算,我們的價格大概是出租車的50%~80%,會比Uber貴上一點。”
有用戶做了一個比較:從北京三里屯世貿工三到慈云寺嘉泰國際TOGO總部,TOGO花費16元,出租車需要20元左右,而Uber僅需12元。
從價格上來看,Uber最有吸引力。但從體驗感上,在街邊找到一輛車,隨時開走、隨時還車,這份驚喜感和自由隨意的體驗應該會讓不少消費者心動。


做“開車人”的生意
汽車共享服務、分時租賃并不是什么新鮮事,TOGO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國外有較為成熟的ZipCar、Autolib;國內有Ucar、空中租車、壹壹租車等。在車企方面,奔馳的Car2Go、奧迪的On Demand、雷諾的Twizy Way和豐田的CMOS。國內,北汽新能源已經建成并投入運營了大約40個分時租賃網點,投放了1 000多臺新能源汽車;此外,因為投入新能源汽車而介入分時租賃市場的車企有力帆、吉利康迪、比亞迪、北汽、上汽榮威等。
但王利峰似乎并不太擔心這樣的競爭。在他看來,現如今,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目前沒有任何一款汽車分時租賃App用戶數超過100萬。
而據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汽車現有保有量為1.5億輛,現階段國內駕照持有人數在3億左右。相對于中國的人口基數,持駕照人數及車輛保有量未來還會有較大增長空間。而駕照持有人數和乘用車保有量之間,尚且存在巨大差距,這給汽車租賃市場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三四年前,在打車、專車市場,讓用戶綁定信用卡還是一個不小的門檻。但是在今天,下載App然后綁定駕照和信用卡,很少有用戶會拒絕,這是因為共享經濟已經漸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在租車行業,也需要這樣一個共享的案例來改變市場。
[ 編輯 侯 了 E-mail:hl@chinacb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