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
為讓國民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不少國家都舉辦過“長壽展”,但這幾年德國卻另辟蹊徑辦起“短壽展覽”。德國衛生部門認為,“短壽展”對民眾的警示效果遠遠超過“長壽展”。
筆者不久前曾在位于德國東部的德累斯頓衛生博物館參觀過“短壽展覽”。這間博物館由發明漱口水等醫學物品的德國著名醫學家林格建于1912年。上世紀90年代起,德國工業迅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大轉變,健康問題也逐漸增多。這間博物館的宗旨就是成為“國民健康的教育場所”。
近年來,德累斯頓衛生博物館每年都會定期舉辦“短壽展”。筆者參觀展覽時,博物館里展示著2000多名短壽者的檔案資料,且按名人、普通人分別陳列在一只只玻璃柜中,每一位都有為什么短壽的詳細說明、照片和生前使用物品。這些短壽者的平均年齡不到29歲。
這些短壽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有以下5類:一是透支健康。如德國著名的法學家和政治學家烏韋·巴舍爾,由于長期忘我工作,不注意休息,透支健康,只活了43歲。文字介紹的結尾提示:如果他注意勞逸結合,起碼能活到80歲。二是有病不及時醫治。三是性放縱。四是吸毒。五是酗酒駕車身亡。
筆者看到,參觀者個個神情凝重。一位參觀者說,這些短壽者介紹讓人震撼,比看電視、報刊印象更深刻。據了解,“短壽展”已作為德國聯邦衛生教育機構的項目,每年在各個城市的博物館里定期進行。這些早亡者資料主要是家屬捐出,他們認為這是有利于公眾健康的事情。
(摘自《老年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