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敏
在國外,社會辦醫已實施多年,不少國家對私立診所的監管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如果出現醫療糾紛,也有保險公司“兜底”,這些制度讓“前往私人診所就診”成為百姓的普遍共識。
目前,我國多個省市逐步開放醫療市場、鼓勵社會辦醫,盡管這些舉措被視為撬動醫改進程的有力杠桿,但關于醫療糾紛等方面的擔憂仍難一時從人們心中消除,也許能從國外的經驗中學習到一些經驗。
在國外,社會辦醫已實施多年,不少國家對私立診所的監管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如果出現醫療糾紛,也有保險公司“兜底”,這些制度讓“前往私人診所就診”成為百姓的普遍共識。
在日本的車站周邊、住宅區旁,遍布著各種專科私人診所,其中以齒科、眼科、腸胃科、皮膚科最多。它們規模通常不大,往往是一名醫生看病,幾名護士分管掛號、發藥、打針等雜事。雖然營業時間和診室規模比不上公立醫院,但是憑著醫生豐富的經驗、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還是受到日本民眾的歡迎。
一次,朋友有些牙疼,預約了附近一家齒科診所,記者陪她一同前往。診所離家很近,走路只要5分鐘。進去之后,護士核對一下預約信息,然后讓我們等待片刻。借著等待時間打量,這間小診所面積確實不大,但乳白色的色調溫馨寧靜,頗有些國內美容院的感覺;就醫的人也不多,看起來大都跟醫生較熟悉。
經過檢查,醫生告訴朋友,她的齲齒大概需要2次治療可以修復,并為她建立了醫療檔案。兩次診療總共花了5萬多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7.7日元),但是因為日本自上世紀60年代就普及了醫療保險,個人只需承擔30%費用,所以算下來大概要1.6萬日元。盡管算不上便宜,但診療效果好,服務人性化,讓患者感覺治病成為一種享受。
現在,“有病先去診所”已經成為普通日本人的共識。
在這些私營性質的診所中,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由醫療法人開設,另一種則是純粹意義上的私人診所。就后一種而言,開辦過程并沒有想象中復雜。按照日本《醫療法》第四章第一節規定,開設者先向所屬地區役所(相當于各級政府)咨詢,告知自己的計劃,獲得同意后就可以先開起來了。
診所開設后10天,開設者要向診所所在地保健所遞交診所開設報告,并提供開設者的履歷表和執業資格復印件、診所建筑用地周圍示意圖、建筑物平面圖、飲用水水質監測結果報告復印件等10余種材料。材料受理后,保健所職員就會上門審查,符合要求則當場開具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建議整改。
日本政府有關私立醫療機構相關的規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嚴格規定收費標準:日本實行“按服務付費”的醫療保險支付系統,服務價格由政府制定,每2年修改1次,醫療藥品、醫療器械、檢查費用、手術費等都是全國統一的。二是制定區域性醫療規劃:依據《醫療法》和《健康保險法》等法律的內容,各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區的“醫療規劃”,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規定一定區域內的基準病床數。當區域內的現有病床數超過基準病床數后,若還有醫療機構申請新增病床,政府會予以勸阻,同時保險機構也不予支付醫療費用。三是實施醫療從業者資格許可制度:醫生、護士等醫療人員,必須獲得資格許可證后方可從業。四是對醫療廣告的規定。由于日本的各種私人醫院星羅棋布,競爭手段也是層出不窮,因而政府對醫療廣告有嚴格控制。
在私人診所里,也會有一些醫療事故出現,但數量遠低于公立大型綜合性醫院。原因在于,首先這些診所主要負責解決人們的日常病患,診療性質多以小病、慢性病或保健性為主,風險較小。二是一旦出現醫療事故,這些沒有政府背景的私人醫院要面臨相當驚人的賠償費,還有可能被剝奪行醫執照,醫院經營難以為繼,因而從業者往往處于時刻謹慎的狀態。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