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2015年是中國匯改的第十個年頭,8月11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中間價報價規則的完善(簡稱811匯改)提高了匯率中間價的市場指導性。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張曉慧行長助理提到,中間價作為基準匯率對于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匯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段時間以來中間價與市場匯率偏離的幅度比較大,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和權威性。因此,811匯改使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為市場化,為實現真正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又向前邁了一步。
從2006年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將OTC引入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價格形成由之前的收盤價確定改為了做市商的詢價方式,即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約15家)詢價,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后,將剩余報價加權平均后得出到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但長期以來中間價與市場匯率的偏離幅度一直比較大,根據市場調查和分析師的普遍估計,這種偏差大約累積了3%左右。今年8月11日的匯改要求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化來確定匯率中間價的報價。匯改實施兩天后,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與交易價收斂同貶,對前期積累3%左右的偏差進行了修復,實現了預期的目標。因此未來匯率改革仍將繼續,任重道遠。
人民幣是強勢貨幣,關注經常項目收支。今年年底美聯儲實施了加息導致美元總體走強,歐盟的量化寬松和日本經濟的低迷使得歐元和日元趨弱,新興經濟體和資源輸出型國家也在本幣走勢上趨弱。但長期以來我國貨物貿易維持較大的順差,人民幣有效匯率相較其他幣種仍維持強勢。同時匯率水平的高低取決經常項目收支的狀況,匯率的確定因素是市場的供需,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累計達2119.69億美元,決定了人民幣仍是強勢貨幣。
市場確定匯率,央行更注重機制的建立。匯改的目標是建立有管理的匯率浮動制度,其前提是公開、透明、可預期。因此,就目前而言人民幣的相對貶值更反映了市場的一個預期,但從長期來看不僅要關注經濟增長的諸多指標,還要看一攬子匯率——實際有效匯率和名義有效匯率。市場對制度的改變需要一個磨合的周期,這個周期是滯后的,短暫的貶值是種預期但更多是磨合期內市場對政策的理解和消化,不存在央行指導下的貶值。
匯率改革依托資本項目的進一步完善。匯率的變化反映的是資本的流入和流出,在過去一年里外匯儲備從3.99萬億美元降到了3.65萬億美元。這一缺口反應出三個現象:第一,國內居民和企業在境內銀行的美元存款大幅度增加,去年大數增加了1080億,今年上半年大概增加了700多億美元,實際了匯藏于民;第二,建設“一帶一路”讓企業走出去,加大了利用美元的投資力度,即ODI;第三,外匯儲備分散化,由于歐元、日元的貶值以美元計價必然呈現總量的計數減少。因此,隨著企業、居民外幣持有的激增,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的深入,資本項目的進一步開放將成為匯率改革的關鍵,要保證這個推進是逐步實現、有序實現,同時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
剛剛本月23日,央行、外管局聯合發布將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并進一步引入合格境外主體再次表明未來匯率的改革必將秉承便利貿易、便利投資、方面市場參與者的角度,加快外匯市場的發展,豐富外匯的產品,推動外匯市場的對外開放。實現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換擋,依托創新優化結構,做到穩中有進、穩中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