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鴻
2015年3月31日,國務院正式公布《存款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決定在5月1日正式實施,標志著存款保險制度為中國銀行業發展開始護航,從而改變傳統的政府隱性擔保模式。這標志著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建立。
存款保險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護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措施,是金融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第一個存款保險制度誕生于1933年的美國,并由于其在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體系穩定等方面功不可沒。
我國的《存款保險條例》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存款保險制度實施,銀行業金融機構向央行投保存款保險;存款保險實行基準費率與風險差別費率相結合的制度;存款保險的投保機構范圍是全覆蓋。《條例》還明確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所有被保險存款賬戶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計算的資金數額在最高償付限額以內的,實行全額償付;超出最高償付限額的部分,依法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
自1993年12月份首次提出以來,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經過21年的反復論證,最終修成正果,確實不易。它的推出是當前中國金融業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銀行業發展增速放緩,不良資產開始顯現,利率市場化已經基本完成,各類新型銀行不斷產生,民營銀行市場準入放松等。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對于在新形勢下確保金融體系穩定可謂意義重大。
第一,有利于保護存款人利益,提升公眾信心,維護金融穩定。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國際國內各種挑戰和風險明顯增多,要維護金融穩定,實現經濟協調穩定發展,存款保險制度勢在必行。《條例》從投保機構、覆蓋存款范圍、償付限額等多個方面為社會公眾的存款安全提供了制度化保障,有利于最大限度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
第二,有利于銀行業的公平競爭,促進均衡發展。隨著金融改革的逐步推進,以及民營資本和民營銀行的準入,銀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存款保險制度通過維護存款人利益和金融體系的穩定,能夠有效緩解限制資本進入銀行領域的監管顧慮,有助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促進各類銀行公平競爭、均衡發展,實現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保障多層次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
第三,存款保險制度有利于強化風險管控,營造健康業態。《條例》規定了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的相應職責,有助于形成一套防范與處置風險的新機制,有利于使風險“早發現,少發生”,從根本上維護金融穩定,促進我國銀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然而,盡管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金融安全網的重要內容千呼萬喚始出,但還有一些操作細則尚需落實,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關注。
首先,如何避免道德風險的問題。在顯性存款保險體制下,由于存款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儲戶不再根據銀行資質來選擇存款銀行,存款利率高低成為儲戶選擇銀行的唯一標準。道德風險表現在銀行幾乎不會受到儲戶的監督,為圖高回報,因而有放大風險的可能。這可能需要在保費設計、為存保機構一定監管職能之外,還要現行的監管機構發揮作用,更需要加強監管合作。
其次,與現有銀行監管體制的問題。賦予存款保險機構監管權,促進其與現有監管部門形成有益的“監管競爭”,從而提高金融監管效能,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良性互動局面。然而,賦予存款保險機構監管權可能引起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方面,賦予存款保險機構的多項監管職責與其他監管機構在類似職責方面的監管邊界不清可能降低監管權威。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多頭監管引致監管成本上升。因此,合理確定銀行監管機構與存款保險機構的職責邊界,明確監管范圍,是有效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實施存款保險制度待明確的問題。
最后,確立金融機構退出機制的問題。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存款機構破產清算時儲戶的本金安全。因此,在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同時,還應考慮到金融機構的退出機制。金融機構的退出機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項制度協調配合,除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確立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外,還需要健全金融機構破產法律體系,明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關閉停業、兼并重組、破產清算適用的法律框架、司法制度、監管規則和處理程序等,確保“問題金融機構”有序、合理退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