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業現代企業制度”課題小組

當前出版業宏觀管理面臨文化產業“兩個效益”如何看待、管理方式如何轉變、產業壁壘如何打破、市場經營如何規范、行業行為如何自律等深層次問題。轉變和提升對現代出版企業的管理方式是企業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熱詞:現代出版業 管理方式 轉變 提升
伴隨著來自上層建筑和行政力量的強勢推進,中國出版業以企業化和集團化快速轉型,以市場化和資本化迅猛擴張,以傳媒新技術網絡數字化提檔升級,無論是強勢大集團,還是專業特色出版社,除了少數如民族社仍在享受事業編制的優惠之外,幾乎無一例外都在承受著大整合、大重組、大轉折、大洗牌的震蕩與陣痛。
出版企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從當前出版業現狀來看,企業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面臨著宏觀管理環境方面許多深層次問題,遠非企業自身所能夠解決。
第一是多頭管理的問題。我國的出版企業,除了主管主辦單位進行日常管理,還有多個“婆婆”,各級黨委宣傳部門管導向、管干部;各級文化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管形式;各級財政或文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管資產保值增值和績效激勵;同時還有一般企業所面臨的工商、稅務等管理部門。
第二是條塊分割和地域壟斷的問題。中國新聞出版傳媒業延續計劃經濟時代的詳細分類,門類之多之細之繁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行政壁壘和地域壟斷,各省市出版發行集團畫地為牢、各自為戰,造成了極不合理的市場分割。跨省合作在中國目前這樣的階段,還不能完全依賴資本的力量。實際上,細細觀察其他跨區域的合作,也大都雷聲大雨點小意在熱鬧造勢實質性內容則寥寥。
第三是出版業產業鏈上下游無序競爭,以及出版發行經銷模式帶來的經營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出版發行企業在轉企改制后,通過競爭給出版發行企業提高了效率,帶來了活力,但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每個企業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愛護有加,而對集體的事情就甚少關心了。出版和發行企業彼此之間或上下游滲透,以混亂的“折扣戰”和非法的“回扣戰”搶奪市場,導致成本增大、利潤攤薄,企業不敢去創新,也不敢有長遠規劃,整個行業陷入“完全競爭”的苦海中。與競爭并存的是,出版發行企業糾結在交易方式上的矛盾更加激烈。目前出版物采取寄銷制,結算模式是賬期制,給上游出版業帶來的現狀是“退貨不商量、回款無賬期”,圖書的供銷賬期為三個月至半年,然而事實上長達半年甚至更長時間不回款的情形已成尋常,不少發行企業不僅賬款不實,而且賴賬、躲賬、死賬也時有發生。退貨問題也同樣突出,我國現在多數出版社的退貨率高達20%-30%,有的達50%。由此造成大量的無效庫存和死賬壞賬,已經全面影響到整個出版產業鏈的良性發展和生存安危。
如何轉變和提升對出版企業的管理方式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適應現代企業市場化發展的宏觀管理體制的轉變,出版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健全與向前發展將無從談起。如何轉變與提升對現代出版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現代企業市場化改革的要求,筆者認為我國的出版業改革上層設計及有關部門可從以下幾個方向考慮。
第一,理順管理體制。
文化體制改革引導出版企業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后,行政隸屬關系逐步弱化,直接行政管理受到制約,這必須進一步理清黨委宣傳部門、政府職能部門、國有資產出資人和出版企業主管主辦單位之間的關系。黨委宣傳部仍然要對出版企業通過各種形式,行使重大事項決策權、資產配置控制權、宣傳業務終審權和主要領導干部任免權。形式上,黨委宣傳部要依托政府職能部門,逐步下放、簡化、理順對出版企業的行政審批權和資源配置管控權等,依法加強對出版市場的管理;還要依托政府的文化資產管理部門,行使國有資產出資人權利,加強對國有文化資產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綜合考核,推動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實現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同時還要促使出版企業轉變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經營主體,完善現代出版文化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
第二,改善行政審批,放寬行業準入,打破產業壁壘。
隨著全媒體運營時代的到來,我們的政府行業管理部門也應當順潮流而動,打破出版、新聞、廣播、電影、電視等媒體產業間的壁壘,有效利用行政審批手段,引導傳媒產業走向融合。當然,基于當前文化與意識形態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也由于文化企業剛剛從事業單位轉制,企業歷史還不長,可以考慮和探索在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之間打破行業壁壘,鼓勵和引導以資本聯合的方式實現產業融合,使之有效發揮國有文化企業在宣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主陣地作用。同時,要對傳媒產業的發展采取寬容的態度,采用寬嚴相濟的管理方式,旨在鼓勵創業,釋放企業活力,拆除企業設立、運營的不必要門檻,減低企業的費用、時間及其他隱形成本。當然,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國家已于2013年取消或下放了書號總量調控、出版社等級評估、出版物總發權等許多行政審批職能,標志著出版業上層設計層面的改革正在深入進行。與此同時,地方的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行政主管部門整合也正在推進,這非常有利于減少政府對于出版傳媒業管理的職能重復交叉,消除產業鏈管理的人為切割現象,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從而有助于建立現代出版傳播體系,有利于國家文化產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有利于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企業集團的成立和做大做強。
第三,建立出版發行行業內的自我協調、自我約束、自我規范機制,促使出版發行產業從無序競爭走向有序競合。
有效發揮出版行業協會的作用,可以避免政府主管機關時時處處都沖在前臺,從而更有利于加強黨和政府對出版業的領導和管理,也是目前出版業發展所必需。出版發行業要擺脫當前惡性競爭和經營環境惡化的困境,應在政府的引導下,有效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從無序競爭走向有序競合才是正道。出版行業協會是生產專業分工和市場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維護行業的整體利益,對內為協會成員服務,規范行業內部的競爭行為,制定行業的統一標準,提升行業的競爭力;對外作為本行業的代言人,同黨政管理機構以及外部同業等進行合作、交流,以保護、謀取和增進協會成員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首先,可通過行業媒體發起,組織業內企業、專家學者、政府管理者等相關方面進行廣泛討論,由出版發行行業協會綜合多方面意見形成行業規則和公約,經政府審批后在全行業實施。
其次,要建立出版物生產和發行全產業鏈統一的規范和標準體系,規范出版和發行雙方權利明細,規范購銷、退貨結算等程序。還要盡快建立健全監管和激勵機制,對不遵守行業規范、擾亂經營秩序的從業者,比如對長期惡意欠款、惡性逃債、惡性退貨、惡性競爭和商業賄賂等不公平競爭等企業,應視為缺乏誠信或經營不規范企業,可在查實證據的基礎上,向媒體公布名單,并由協會通知其限期改正。同時建立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對行業經營者的誠信規范經營情況進行衡量分級,評估比較之后利用媒體和行業大會進行宣傳評級結果,并進行評比表彰和不良行為曝光。
第四,有效利用經濟杠桿推動出版業轉型發展。
財政和稅收政策等經濟杠桿的作用對于出版業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用好經濟杠桿,可以起到調節出版資源配置、促進轉型升級、引導出版業向著符合國家利益方向發展的作用,這比我們經常以會議、文件等傳統方式的管理有效得多。同時也避免了政府以直接行政手段管理和干預出版企業。減免稅收是國外大多數國家在經濟上扶持出版業的一個通行法則。對出版物采取零稅收政策的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葡萄牙等,采取極低稅收政策的有法國、瑞士、西班牙等,多數國家對出版物的稅收比一般商品低得多。我國也在文化體制改革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對于出版業的優惠經濟政策,主要是出版發行企業所得稅免征和增值稅先征后返等,并從中央到地方逐級建立了文化產業扶持資金和國家級重點圖書出版基金,可以說經濟杠桿正在出版業健康良性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今后以及更長時間里,國家和地方的財政和稅收政策將對現代出版企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適應深化改革的要求,我國財稅政策扶持出版產業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向考慮。首先,財稅扶持政策變臨時性為長效性。從2003年啟動文化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對文化發展的財稅扶持政策各種文件規定一般適用期限都為三五年(之后一般在延續),這與我國其他產業政策相比也顯然不配套、不協調。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對于一個產業的扶持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3-5年就可以扶持發展起來,它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出版企業需要長時間的歷史文化積淀,扶持政策更應該始終持續下去,這樣有利于調動社會力量和各類資本支持出版企業的長期發展。
由此,我國的出版業宏觀管理層面的改革方向應基本確定為,政府:由管理型走向服務型;行業協會:由附屬機構轉變為獨立行使職能的社會組織;管理手段:由行政主導轉變為行政、法律、財稅金融主導下的多種手段并存,這將有效地調整和平衡出版改革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促進我國出版宏觀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引導和幫助出版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為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為重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重慶“兩江學者”羅小衛領銜的“出版與發行創新模式研究”課題組之“中國出版業現代企業制度” 課題小組的結題成果。本小組成員:寇德江、劉征、易揚,執筆:易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