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尉,王 乾(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一帶一路”國家傳播戰略助推區域合作研究
——以洛陽為例
朱尉,王乾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摘要: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的洛陽是“一帶一路”經濟帶的重要地區之一,在建設“一帶一路”新征程中地位特殊。消除“一帶一路”洛陽區域規劃的阻礙,創新現有合作發展規劃,協同向前成為“一帶一路”洛陽區成敗的關鍵點。在新形勢下,各區域協調發展,打破各省市畫地為牢的發展模式,已然成為新時期“一帶一路”首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一帶一路”;洛陽;區域合作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融入了市場經濟機制,但始終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之下進行,導致了各區域發展以行政區劃為原點,過度依賴規劃,劃江而治。這樣的模式雖然可以明確的制定發展目標,高效而穩定的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從而考核發展成績,做到局部的“統籌兼顧”“大局在握”。
然而,各省市以自我發展為第一目標,追求城市建設與GDP指標,經濟發展始終在行政區劃的框架內進行,畫地為牢,區域間形成的壁壘難以消除。所以,要想徹底打破各區域之間存在的阻礙,實現整體的區域協同快速發展,就必須加強祖國內部的開放程度,消除限制區域之間相互交流的限制性因素。長期發展來看,我國一定要跳出行政區劃的阻隔,健全區域協調機制,不僅僅是縱向比較歷史發展成績,更要橫向比較與周邊區域合作完成的成就。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新形勢下,借用古代“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所演變發展而來。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出訪中亞、東南亞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兩者結合起來簡稱“一帶一路”。
同年,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趨勢,順應歷史潮流。“一帶一路”主動符合21世紀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的變化,為我國構建面向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指明了方向。中國國內各省份對“一帶一路”戰略具有相當高的認可度,將之視為發展的歷史重大機遇。各區域都將自身發展戰略、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戰略相掛鉤,力求搭上“一帶一路”的順風車,發掘自身潛力,提升外在競爭力與影響力。
(一)洛陽的區位條件
洛陽是我國著名的“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與同樣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形成絲路起點的“雙子星”。在今天,洛陽不僅僅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更是中原經濟區的副中心。洛陽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各類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和古代絲綢之路的“東起點”,洛陽歷史條件優越。如何發揮洛陽區域發展的優勢,加強洛陽在“一帶一路”中合作力度,拓寬洛陽與周邊地區甚至國外的合作視野,成為了洛陽能否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整體建設的關鍵,也是我們此次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長久以來,洛陽不論在河南甚至全國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洛陽處在華夏文明發展的中心腹地,東臨鄭州,西接西安,北面黃河,南望中部省份。洛陽市區距離小浪底水利工程僅40公里,并且有洛河、伊河水系經過。作為鄰近鄭州的大型城市,這里的公路鐵路交通發達,隴海鐵路穿城市而過,東可直達江蘇沿海,西可深入內陸,到達西安、蘭州等大型城市。焦枝鐵路也貫穿南北,連接豫鄂兩省。
(二)“鄭洛”合作,打造區域一體化
2014年末,洛陽與鄭州雙雙列入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這也說明兩座城市在區域協同發展中存在著巨大的空間。洛陽與鄭州作為河南省最大的兩座城市,相距離不過150公里左右,并且有眾多鐵路、公里相連接。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便利。2015年年初,河南省政府將鄭州、洛陽以打包捆綁的形式向中央申請內陸型自貿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利于推動洛陽區域經濟同周邊城市協調發展,符合“一帶一路”國家整體戰略部署,利于促進中部地區對外開放,從而推動了整個河南省的快速發展。上海市在2013年9月正式運行自由貿易試驗區,時至今日取得了良好的成功。洛陽市應當充分吸取前人經驗,深化改革,加強對外開放的力度。洛陽要充分利用鄭州的經濟與省會優勢,共同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帶動洛陽市的總體消費。在鄭州、洛陽“大區域”中追求協調發展,在洛陽“小區域”中追求快速發展。洛陽相對鄭州來說,有著更加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是已經驗證過的一條良性道路,然而“路窄車多”也是現實情況。如果將這些資源限制在洛陽文化產業發展當中,那么將會陷入固步自封,路越走越窄的境地。反觀如果與省會鄭州共享“龍門石窟”、“白馬寺”等著名的旅游景點,不僅可以大大增加外來游客數量,刺激當地消費,還可以快速提升洛陽旅游業的知名度,打造一張更加整體的城市名片。
早在十年前,河南省發改委規劃建設了“鄭洛工業走廊”。這一規劃緣于“中部崛起戰略”,是大環境下的區域合作的一次大膽嘗試。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建設,打造起了長達200公里的鄭州洛陽工業走廊。這一規劃使得河南省逐漸扛旗中原工業建設的大旗。在區域合作化日益顯著的今天,互補融合是眾望所歸,也是城市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鄭州與洛陽一個是中原區域中心城市,一個是歷史文化名城,有許多相似點,也有許多可以互補的地方。在“一帶一路”新形勢下,想要得到長遠發展,必須打破保守而陳舊的行政區劃,通過相互融合,相互合作共同實現城市發展,并且帶動周邊欠發達地區的建設,形成一個區域輻射面,協同向前。
(三)放眼大局,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河南省在2015年初頒布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1]中提出,要成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和內陸地區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支點,洛陽應順勢而為,找到自己在大環境中的位置,融入開放性的大格局當中。
“一帶一路”區域合作不僅是小區域的合作,更是大區域,整體的合作,甚至是跨國交流,從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相互促進。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之一,土庫曼斯坦與我國保持著密切聯系。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一建設公司成功抓住了“一帶一路”歷史機遇,承攬土庫曼斯坦天然氣項目[2]。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一建設公司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市,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直屬公司,實力雄厚,擁有起重、儲罐施工、長輸管道施工、設備制造等技術。通過這次合作,兩國關系全面提升為戰略伙伴關系,為經貿合作,特別是為能源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取得了豐碩成果是兩國經貿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又一顯著體現,是友好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為洛陽以及土庫曼斯坦經濟發展和本地區繁榮注入新的動力,也必將為古老的絲綢之路續寫嶄新的篇章。此次與土庫曼斯坦的合作,明確了“一帶一路”節點城市洛陽對于新形式的認識,印證了洛陽敢抓機遇的能力。無獨有偶,河南省安裝集團有限公司與哈薩克斯坦簽訂年產100萬噸的水泥生產二線項目。這些合作證明了中部地區對外開放,搭建合作的能力并不輸于沿海地區。洛陽應帶堅守自己的傳統工業優勢,加快產業升級,提升老牌產業的技術水平,突破慣性思維,使得洛陽的名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對于河南洛陽地區而言,想真正發揮出中原地區的國家中心節點城市的作用,必須把內陸保守的城市打造成開放型城市。要加強體制改革,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首要任務,統籌國際超長大通道的建設,內陸地區面向兩個方向,一個是東南亞,另一個是中亞、歐洲等國家。建設運輸班列,從而降低貿易成本,提高利潤。洛陽市處于連云港至阿拉山口這一路橋運輸大通道的中間點上,是亞歐大陸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建設路橋經濟帶,可以利用中部區域的經濟支點作用,把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連接起來。這樣不僅僅使得洛陽經濟得到發展,更加強了全國東、中、西三個區域的合作,促進各區域共同協調發展,平衡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的經濟差距,實現了“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大發展。
加強區域合作的一個要求就是不以謀求自身發展為首要目的,這與以經濟建設為首要任務的長期政策表面上背道而馳,實則區域合作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共同發展。我國已經度過了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轉為“新常態”[3]。所謂新常態,就是人類社會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經濟發展也是這樣,從獨立自給自足的經濟到今天的區域合作“新常態”。在現行體制下對地方政府績效進行評價,主要對象是GDP增速、投資規模等,相對看重反映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的指標。在這種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易于忽視本地的資源和環境條件,非理性地熱衷于資本集中型,利稅創收型的產業,從而使得要素布局分散化、產業結構趨同化的弊端愈演愈烈,阻礙了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必須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重構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標準,以矯正各地方行為方式,優化地區間的利益關系,避免總體利益受損的過度競爭和利益沖突。區域合作在各地方政府引導力度加大的情況下,要特別注意強調個體以及企業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市場及其主體在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4]。企業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切實聯系區域內發展資源,利用好市場調節手段,從而提升區域內同類產業的多層次合作,優化產業結構。
目前“一帶一路”沒有統一的部門管理。由于這種戰略統一指揮分散的情況,導致區域合作當中存在著難以消除的壁壘。洛陽能否抓住“一帶一路”所賜予的新機遇,與各地市合作發展,成為了這座歷史名城煥發第二春的關鍵。首先強調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著重于大局;其次也要強調調動地方積極性,明確每一個區域在發展中的角色定位,找出各區域之間利益最大化的契合點。在“大區域”中尋找“小區域”發展空間,在國內外尋找洛陽發展條件,主動加強跨區域合作,構建協同發展的傳播戰略。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委第八次全會.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N].河南日報,2014-12-25.
[2] 王靜,李昉.中土擴大天然氣合作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N].人民日報,2014-05-12.
[3] 王爽.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EB/OL].新華網,2014-11-09.
[4] 柳博雋.創新區域合作機制[EB/OL].新華網,2008-04-05.
[責任編輯:傳馨]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081-02
收稿日期:2015-09-06
作者簡介:朱尉,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聞業務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乾,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和廣播電視編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