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瓊
摘 ?要:本文從“春晚”所呈現出的年俗文化角度入手,通過對“春晚”的來源及發展歷程、新年俗文化的特點、“春晚”所具有的“新年俗”文化品格及觀眾對其文化心理解讀的綜述和深入分析,探討了“春晚”在當代“新年俗”文化構建中的意義,并指出近年“春晚”存在的問題,對“春晚”的未來發展提出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春節;電視藝術;文化;央視“春晚”;新年俗
中圖分類號:G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116-02
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年節”或“過年”,是我國民間乃至全球華語文化圈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對華夏兒女而言最富有文化內涵、最割舍不下的民族情結。1983年以來的每個除夕夜,中央電視臺舉辦的聯歡晚會,又為這個中華傳統文化節日添涂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文化大餐和視聽奇觀的央視“春晚”,處在中國傳統語境系統之下,須得遵循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文化規定;另一方面,作為一檔大型的電視綜藝晚會節目,也要符合電視傳播的特性、節目策劃的規則、受眾的收視習慣和審美訴求等。
一、“春晚”概況
本文所說的“春晚”,特指央視一套在除夕夜播出的春節聯歡晚會,是一檔為慶祝春節而定時舉辦的電視綜藝晚會節目。它誕生于1983年,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32年,除夕夜祖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窮鄉僻壤,乃至全世界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一個個家庭歡聚一堂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春晚的溫馨畫面,春晚的收視率一度高達90%。這些年來,春晚的導演從黃一鶴到馮小剛、哈文;演員陣容越來越龐大;節目形式一遍又一遍地花樣翻新;觀眾的評論也是褒貶不一。歲月流逝,世紀更替,但是除夕夜守在電視機前,鎖定央視看春晚,卻始終是中華兒女執著不變的情懷和揮之不去的情結,由此看來,“春晚也成了一個年俗,成為了春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缺少了它似乎春節就不完整”。
1.“春晚”的文化根源。“春晚”的文化根源在于國人獨特的年俗情結,“春晚”產生的最原始的基礎就是春節。在我們這個擁有悠久農業文明的國度,“春節”和“年”的最初含意也是與農業相關的,“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說文·禾部》載曰“年,谷熟也”。民
間還有一種傳說,“年”是消滅了兇猛怪獸“夕”的神仙,人們為了紀念年的功績,把三十那天叫“除夕”,把初一稱為過年。春節(年節、過年)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辦各種慶祝活動和儀式,祭祀神明、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形式豐富多樣,并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除夕夜,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并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2. “春晚”的發展歷程。自其誕生以來,每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總是吸引億萬觀眾收看。對于絕大多數國人而言,“春晚”已成為春節一個必不可少的文化符號,過年要是少了“春晚”,就不像過年。這三十多年來,歷年“春晚”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深深的記憶,如同其他電視藝術一樣,其發展經歷了從稚嫩到成熟的歷程??傮w來說,1983年“春晚”誕生,整個80年代是“春晚”篳路藍縷的草創時期,更像是載歌載舞的茶話會;90年代,語言節目異軍突起,并逐漸顯現出和相聲類節目分庭抗禮之勢;21世紀,姿態更開放,節目更多元,呈現出日趨包容與多元的取向。
二、“春晚”與傳統年俗文化
“春晚”在電視藝術中的界定是“大型綜藝晚會節目”,然而作為一年一度國家級的盛會,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綜藝和娛樂那么簡單?!按和怼北澈笊钸h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年俗文化是其發源及發展的源動力,因此,“春晚”也在各個方面充分呈現了它的年俗文化代表意義。
1.傳統年俗文化的定義和現狀。傳統年俗文化,即中華傳統民間年節民俗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的文化事項,它承載著人民大眾的美好向往與智慧創造,生動地體現著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傳承,“天人合一”的科學理念與“和合團結”的民族精神是傳統年俗文化的核心。由此不難看出,年俗的文化內涵是極其深厚的。全球華人在傳統年節都舉行盛大慶典,度過這美好的日子——生活美的高潮。
中國社會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前行,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再加上西洋文化向中國的植入,人們的獵奇心理和盲目從眾,在以現代大都市為代表的不少地方,傳統節日的氣氛已漸趨淡化。面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式微,許多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并發起保護傳統節日的號召,馮驥才等人更是呼吁“春節申遺”。一些相關組織也陸續成立,2006年2月9日,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一致通過了《保護中國傳統年節民俗文化孟門宣言》,明確指出:年俗活動和原生態民俗,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創造,是中華兒女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深入研究,積極搶救和妥善保護。
2.“春晚”藝術形式的傳統年俗文化呈現。首先,這臺晚會具有十分神圣、隆重的“民族儀式”感。正如前文所述,春節是全球華人最為盛大和隆重的傳統佳節,而“春晚”就是在除夕夜這一萬家燈火團圓、辭舊納福迎新的神圣時刻,推出的一臺極具文化儀式感的晚會。它點染和增添了年節的喜慶氣氛,構建了一個“想象的共同體”,成為炎黃子孫同根同源、共時共在的生存性體驗;它既是一臺主題確定、群星薈萃、異彩紛呈的大型綜藝晚會,更是一條連接、凝聚海內外華夏兒女思家愛國情愫的精神紐帶。
其次,“春晚”眾多節目所呈現的年節民俗傳統的社火、秧歌、花會、花燈、剪紙、面花、說唱、競技、手工藝等,使得這些年俗得以充分的保護與傳承;為使自己的節目能有效迎合這臺近乎民族圖騰的節日慶典的模式,演員們也紛紛穿上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紅色服裝,戴上“中國結”,設計別致的旗袍和唐裝更是一年又一年地成為主持人的禮服。
3.“春晚”內容主題的傳統年俗文化呈現。30余年來,喜慶、歡聚、祥和、團結、奮進、昂揚、開拓、自豪等,是“春晚”不變的內容主題和情感基調。1984年的主題是“愛國、統一、團結”;2002年是“祖國頌、社會主義頌、改革開放頌”;2015年的主題則是“家和萬事興”。支撐中國幾千年家族制社會結構的儒家文化講求血親人倫,強調孝悌,血緣親情這條紐帶串聯起了傳統中國社會一個個的家族。忠與孝的思想,“書同文,語同音,民同心”的情結早已深深烙入炎黃子孫的記憶,對于具有“家—國”同構之民族心理積淀的中國人來說,“春晚”正憑借異彩紛呈的節目內容和恰如其分的情感主題,依托央視強勢媒介平臺的力量,從“家庭”到“家國”提升了歡聚紅火的年節氛圍。
三、“春晚”新年俗文化的兼容性
“新年俗”是指植根于傳統年俗又兼容了現代時尚元素和外來文化的年俗。中國文化自古強調“兼容并包”,年俗也兼容了現代元素和外來元素。更為重要的是,“春晚”這臺晚會自身也成為了“新年俗”的組成部分,在闔家團聚、貼春聯、放鞭炮、發壓歲錢、吃年夜飯等春節傳統項目中,從此增添了“看春晚”這一新年俗。“春晚”面對的是億萬觀眾,不同的社會層次、相對差異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水平使“春晚”面臨眾口難調的問題,這些都要求“春晚”在幾個小時的節目中盡量做到“面面俱到,兼容并包”。
1.“春晚”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元素的兼容?!按和怼痹谥腥A傳統文化,戲曲、雜技、民族歌曲和武術表演都是中華民族特色傳統文化的代表。同時,每年晚會的導演變著法兒地使這些傳統藝術以更易被眾多觀眾接受和喜愛的方式呈現在舞臺上,于是便有了宋祖英和周杰倫同臺表演的《本草綱目》,京劇名家于魁智與通俗歌手組合羽泉的反串等,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融合傳統表演藝術和時尚元素的范例。其次,歷屆“春晚”都相當“時髦”地邀請該年最紅的明星,臺詞中穿插該年最熱門的話題。2009年馮鞏相聲劇《暖冬》的臺詞“穿上我的立領衫,站那就是易中天”;2014年沈騰的小品《扶不扶》就是晚會話題接地氣兒,臺詞“趕時髦”的體現。最直觀的時尚元素莫過于越來越具現代感的背景墻,三維立體和魔幻空間技術的運用配合華麗的舞臺造型,“春晚”無愧于“視覺盛宴”的贊譽,而“春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將各種傳統元素和時尚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春晚”對不同社會層次和群體文化的兼容。觀看“春晚”讓不同階層、職業、年齡和經歷的人都在這同一“神圣時間”和“視聽盛宴”中尋找到與自己相匹配的心境,獲得一響叩擊柔軟心頭的共鳴,體會到一份無差異的與家和愛相關的溫情。透過春晚,農民看到的是來年也許很有奔頭的前景,中產階層和官方看到的是穩定而和諧的秩序;傳統戲曲節目滿足中老年觀眾的收視需求,輕松活潑的少兒表演迎合小朋友的口味。近年來,央視“春晚”還融入了草根文化,2011農歷年初最熱門的話題莫過于旭日陽剛組合和西單女孩任月麗。
3.“春晚”對本土文化的和外來文化的兼容。近年來由于我國飛速發展并在國際經濟政治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際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在“春晚”中碰撞出和諧的火花,姜昆的外國徒弟大山、《踢踏風暴》愛爾蘭舞之魂舞蹈團、“長腿歐巴”李敏鎬、“法蘭西玫瑰”蘇菲瑪索,越來越多的國際面孔登上春晚舞臺?!按和怼睂τ谕鈦砦幕氐某尸F豐富了“春晚”的藝術形式和內容,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聽感受。
四、結 語
通過本篇的研究,筆者認為央視“春晚”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成為新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綜藝晚會,它代表了我國電視文藝的最高水平;作為多元文化盛宴,央視“春晚”對年俗文化的兼容性有集中體現,它的社會功能和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
幾十年來,春晚的執導與參與人員都在不斷努力,內容形式在不斷豐富和創新,“春晚”整體水平逐年提高。但畢竟眾口難調,廣大觀眾對“春晚”的評價也從二十世紀的盛贊走向近年來的褒貶不一,坊間甚至流傳“春晚年年難辦年年辦”、“春晚似成央視高成本雞肋”的說法。觀眾喜新厭舊、各省級衛視臺圍剿、晚會承載主題太多、節目形式缺乏創新、眾口難調、輿論壓力大等眾多問題使得“春晚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春晚”應當而且必須去做的,就是積極尋找更適合“春晚”的新元素,同時積極與新媒體合作,大膽創新,永葆生機。
參考文獻:
[1] 唐任伍.春晚,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J].人民論壇,2007(3).
[2] 周智芳.總把新桃換舊符——央視春晚的符號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3] 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 潘知常.想象中國的狂歡盛宴——CCTV春節聯歡晚會的文化闡釋[EB/OL].2007[2011-03-20].http://pan2026.blog.hexun.com/.
[5] ANDREW.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Receives a New Challenger[J].China Media Monitor Headlines Archives,2009. 1,(12):24.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