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潔++余達淮
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旨歸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問題,在這一歷程中生發出三個亟待解決的關鍵論題,它們分別從三個維度表征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真意蘊: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化什么”;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什么化”;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離”了什么。深入分析和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這三個命題,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從而有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1-0060-04
基金項目: 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堅定理想信念與干部從政道德建設研究”(13JDB0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光潔(1983-),男,安徽阜陽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余達淮(1962-),男,安徽歙縣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旨歸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問題,最終實現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在這一征途中,存在著三個關鍵問題,它們分別從三個維度表征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真思想: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化什么”;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什么化”;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離了什么”。而如今我國所處的時代境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1]因此,深入分析和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這三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命題,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從而有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化什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化什么”?這是一個關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其內在邏輯指向是要求我們必須掌握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其科學內涵。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的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從而形成蘊涵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具體而言,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實現三維結合,努力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實現本土化、具體化。
由此觀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與馬克思主義不可分割。因此,它化的當然應該是馬克思主義,也就是說“中國化”的客體即對象是馬克思主義。而科學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邏輯要求則需進一步追問究竟何謂馬克思主義。這一論題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更具有實踐意義。從我國民主革命的歷史,尤其是新中國建設的歷史來看,我們一直在不懈地對這一問題進行著探尋和反思。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也遭受了諸如“反右斗爭擴大化”“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革”等失誤和曲折,問題的癥結正如鄧小平曾指出的:“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盵2]291自然,何謂馬克思主義便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帶有基礎性和前提性的重要課題,需要學者們對其進行不懈的求索和追問。
應當承認,目前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是見仁見智。一方面,從內涵的層面看,其說各異。例如,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科學的真理性與價值的合理性的自覺統一”;而有的學者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實踐基礎上的嚴格的科學性和高度的革命性的辯證統一”;鄧小平對此也曾進行過界定:“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產主義?!绷硪环矫妫瑥耐庋拥膶用婵?,比較富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有些學者堅持,馬克思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首先,狹義的馬克思主義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即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而二人中他們又更加強調馬克思的作用。其緣由是在他們的視域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只為馬克思一人所創而與恩格斯無關;其次,在他們的概念里,廣義的馬克思主義除了包含狹義的馬克思主義以外,還蘊含當時以及后來的無產階級理論家、革命家尤其是無產階級領袖人物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而這些學者界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化的馬克思主義則僅僅指的是狹義的馬克思主義。
針對這種觀點,筆者認為其過于偏狹:一方面,應當看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角中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從理論實質這個角度來說的,而恰恰指向的是思想理路、歷史源流這一向度;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化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對象,一定不能忽視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所創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它不但應當涵蓋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還應該包含列寧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即列寧主義以及后來的無產階級理論家、革命家諸如普列漢諾夫、斯大林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創新,如此等等。否則,那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個中理由在于,眾所周知:其一,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并非馬克思一人,恩格斯也為此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自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所應當包含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當然貢獻、作用有大小、主次之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無疑應當強調馬克思的價值,但也不能以此為理由而忽視恩格斯的貢獻。我們應當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其二,毫無疑問,列寧主義是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的,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自然,也應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對象;其三,一些后來者諸如普列漢諾夫、斯大林等無產階級理論家、革命家,對他們的思想也應當堅持“兩點論”,不能因為他們存在一些問題、錯誤,就否認他們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認可他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對象。否則,那就是一葉障目、形而上學。誠然,在“化”由他們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尤為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應當有所選擇,“好的留下來,不好的請走開”,即秉持一種“建設性批判”的態度。所謂“建設性批判”實質上就是辯證批判和科學批判,對事物既肯定又否定,而不是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這也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我們應當秉持的一種理性態度。
總之,對馬克思主義內涵和外延的解讀,既不能失之過寬,也不能失之過窄,惟其如此,才能正確地找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對象,從而也才能為科學厘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徑,以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準確的理論指引。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什么化”?
用什么化也即是“怎么化”的問題,它表征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路徑。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那里并不存在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具體“藥方”,但是,“直到現在,還有不少的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上的某些個別字句看作現成的靈丹圣藥,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費氣力地包醫百病。這是一種幼稚者的蒙昧,我們對這些人應該作啟蒙運動?!盵3]
因此,我們不能奉行魯迅先生當年已經批判過的“拿來主義”,要注重消化、吸收。這些經典作家思想的精神光芒和偉力只能在同中國實踐的結合中才能彰顯。換言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徑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實踐”,這是不容置疑的。問題是,我們如何通過實踐這一路徑來化馬克思主義?答案不難得出:一方面,我們要認真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的本真思想,但必須在明晰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鄧小平就曾強調指出:“我們說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決問題,問題解決得是不是正確,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是否善于總結經驗,針對客觀現實,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盵2]113114另一方面,應該牢記,只有開闊眼界,才能提升境界。這要求人們擴大視野,從各種包括西方的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尋找有價值的思想資源。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4]135并且“真理是在碰撞中才能發光的燧石”。[5]從而,經由社會實踐,各種思想的“營養元素”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其中得以融化、化合、整合,經過思想創新形成一個又一個蘊涵真理性的實踐方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梢?,這一歷程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生動展現。而用實踐來化馬克思主義,至今在中國這一場域便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形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人所共知,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早在我國民主革命階段,他就把實踐作為立足點,堅持從我國的實際境遇出發,并善于集中全黨智慧和依據自身經驗,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其中,可以說,毛澤東自始至終堅持使用實踐這一路徑來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反對各種錯誤的方式方法。一個明證是1930 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這篇著作中,率先提出了反對教條主義的歷史任務。他鮮明地指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盵6]毛澤東在此實際上就是強調社會實踐,提倡要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正是依據這樣的實踐路徑和思想原則,他才能夠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反對脫離現實的“城市中心論”,確定了正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分析,可以鄧小平理論為例來看。鄧小平理論是在堅持用實踐來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又一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總結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毫無疑問,鄧小平理論的內核是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論題。鄧小平對此的解答,實際上也是經歷了一個立足于社會實踐來化馬克思主義這一客體的艱難的探索歷程。例如,社會主義社會仍然要以階級斗爭為中心,這是后人附加到馬克思主義名下一個典型的錯誤觀點。這一錯誤的思想在“文革”中被發展到極致,并且在我國“文革”結束后幾年仍然大有市場。無疑,這種主張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背離,嚴重制約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此,鄧小平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一是在認識層面,糾正人們對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錯誤認知;二是在實踐層面,糾正人們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擴大化錯誤。從而有效地引導全社會來重新審視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科學地確認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使全黨明確我國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他還從多方面、多維度論證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例如,鄧小平說:“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盵2]137“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2]373“發展才是硬道理”,[2]377還有“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2]116鄧小平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這些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徹底顛覆了以往那種把階級斗爭視為第一要務的錯誤觀念,是一種理論上的重大創新和變革。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離”了什么?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離了什么”或者說“違背了什么”,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某些觀點或做法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某種背離。這種“背離說”在當下中國場域里,有一定的市場。這里以無產階級與資本為例進行分析:
第一,從無產階級內涵的歷史演進觀之。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中,我們所理解的無產階級與馬克思、恩格斯當初界定的無產階級的內涵是不完全一致的。1847年,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無產階級是完全靠出賣自己的勞動而不是靠某一種資本的利潤來獲得生活資料的社會階級。這一階級的禍福、存亡和整個生存,都取決于對勞動的需求,即取決于工商業繁榮期和蕭條期的更替,取決于沒有節制的競爭的波動。”[4]295顯然,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就是指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只能依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才能生存,處于絕對貧困狀態的一個階級。實際上,馬克思所持的也是這樣一種觀點。然而眾所周知,這是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時代條件下,馬恩對無產階級這一歷史范疇的深刻闡發。而問題是當今世界已經不同于馬恩當年。以中國為例,目前我國正處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歷史時期,對無產階級這一范疇的內涵解讀也應當與時俱進。對我國來說,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中,并沒有把無產階級仍然理解為馬恩當年視域中的無產階級?;蛘哒f,在當代中國并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無產階級,它的國際主義特征和對狹隘民族利益追求的漠視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已經有所弱化。因此,有的學者就認為,1956年,中國經過“三大改造”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人民成為了國家真正的主人,而人民群眾的主體已經變成了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于是,現在我國的工農階級已經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生產資料歸他們占有。自然,我國現在的工人階級也就不能簡單等同于傳統意義上馬恩視域中的無產階級了。
但問題是,為什么現在仍然還提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思想武器這一觀點呢?不難看出,這一提法實際上是從國際視角來說的。從國際上來看,當今世界仍然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居于主導地位,掌控著國際話語權,而世界上只要還存在資本主義,就必然存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及其基本矛盾,這是不容置疑的。由此,我們仍然使用無產階級這一概念,仍然提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上都是可行的。但即便這樣,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今資本主義世界的語境中,無產階級這一歷史范疇的內涵也發生了一定的嬗變?,F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馬恩視域中的無產階級了,它的內涵也有了某種改變。例如,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可以擁有公司的少部分股份,變成小的股東,等等。此外,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緩和勞資矛盾的福利政策,西方工人階級斗爭的自覺性及其目標往往也發生了某些改變。可見,應該承認,無產階級存在一個歷史揚棄的過程,現在無論是西方作為雇傭的工人階級還是我國作為主人的工人階級,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發展著無產階級這一概念。
由此看來,我們今天對無產階級內涵的界說似乎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背離,然而,筆者以為,這恰恰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堅持和發展。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強調:“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盵7]列寧也曾生動地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不是我們死背硬記的教條。應該把它當做行動的指南。我們一直這樣說,而且我認為,我們的行動是適當的,我們從來沒有陷入機會主義,而只是改變策略。這絕不是背棄學說,決不能叫做機會主義。我以前說過,現在還要再三地說,這個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盵8]如今的時代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產階級的內涵也應該不斷的得到豐富和發展。
第二,體認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對資本的使用上。眾所周知,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最終的目標,正如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樣,“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4]414而在筆者看來,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主要強調的是要消滅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當然這也就必然內在的蘊含要消滅資本。而現實是我國當前卻仍然存在眾多的外資經濟、私營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成分。不言而喻,這些經濟成分主要是私有制經濟,在其中自然存在著大量的資本,而且這些資本也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究竟應當如何看待馬恩當年的理論和我國如今的現實這二者存在的張力呢?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當前對資本的使用是背離了馬恩的觀點,而在筆者看來,這恰恰是沒有真正理解馬恩思想的精髓,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條式的理解。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當堅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當前我國允許私有制、資本和剝削現象的存在,這只是在我國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下,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實行的暫時的具有過渡性的政策,它在表象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本真精神的某種背離,實質上卻恰恰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堅定支持。個中道理就在于,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曾指出:“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9]363接著,他又說道:“但是這些弊病,在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9]364由此可見,馬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時期,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還允許私有制、資本等“舊社會的痕跡”存在并發揮作用是可行的,有它存在的歷史必然性。但同時也要看到,馬克思也指出,這只是為了將來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過渡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策略。其理論依據,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也指出來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
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盵9]373顯而易見,馬克思在此所說的“過渡時期”實際上指的就是社會主義階段,這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原則性和靈活性。
對此,陳先達進行了深刻剖析:“馬克思主義有靈活性,它必須從實際出發制定自己的政策,但它又有原則性。靈活性是它的條件性,而原則性則體現為它的最終目的性。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不會脫離實際可行性,置13億人民的實際生存和發展的狀況于不顧,固守抽象原則。但也不會背棄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個馬克思主義的主旨,最終建設沒有剝削、沒有私有資本制度和雇傭勞動制度,一切成果由社會全體成員共享的社會,建設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這個社會理想和方向不會變,也不能變。但在這個過程中,或曲折或繞行,或進一步退兩步都是可能的?!盵10]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也談到了這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11]在此,“理論邏輯”實質上指的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普遍原理、基本原則,而“歷史邏輯”實際上則指的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習近平也是意在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它運用的條件性、原則性和它的靈活性是辯證統一的。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不斷“背離”的這一歷史進程,恰恰正是我們要努力推動和大力倡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現實。“背離”或者說“違背”均為不實之詞,它只是問題的表象,而不是實質,它從反面提醒我們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并不是背離,而是繼承、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JP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KH-+5mm]
82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陳先達文集(第4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21
[6]毛澤東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KH-+5mm]115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8]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陳先達 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3)
[11]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25-26
【責任編輯: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