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鳳桐
語言是化石的詩歌。每個單詞都曾經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都產生于一個生動的情境。象聲和象形是所有語言文字生成的基本方式。英語詞匯的源頭印語詞根的基本生成方式有二:象聲和象形會意。
熱詞:英語詞匯 快速 記憶
掌握和學習英語單詞的有效方式有很多,而借助于詞根記憶和掌握英語詞匯似乎是大多數學習者優先選擇的方式。但英語詞根的量也不少,而且其含義往往不易掌握。目前能見到的中外出版社出版的所有關于詞根的詞典或參考書中,對如何記憶詞根及為什么某個詞根有某個含義都沒有涉及。特別是從詞根含義的獲得和生成入手,由字母而詞根,由詞根而派生詞,循序漸進,逐級掌握中考、高考、專科、本科和留學(研究生)英語所需要的基本詞匯的詞匯書更是不多見。
傳統學者研究詞根含義獲得的方式是根據其派生詞的含義推測詞根的含義。很顯然,詞根產生時其含義的獲得與此不同,甚至相反。英語詞根(我們稱之為“印歐語詞根”,或者可將英語詞根視為印歐語詞根的派生詞根)含義的獲得正像中文的漢字一樣,最終都源于模仿。模仿不外乎象聲和象形。其他的造字方式都是以象形和象聲為基礎的。
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8000基本英語詞匯快速記憶》將英語詞根含義的獲得主要歸為兩類,即象聲和象形會意。
象聲詞根指的是模仿各種各樣的聲音形成的詞根,象形會意詞根則是根據組成詞根的象形字母發生聯想獲得含義形成的詞根。
舉例來說,印歐語詞根bhau-(打、打擊),就是模仿較重的打擊聲,相當于漢語的象聲詞“啪”。beat(重擊、反復擊打)即源于這個詞根。印歐語詞根okw-(看)則是象形會意詞根,相當于漢字“看”,而且與漢語的“看”字表達是完全相同的動作。我們知道,漢語的“看”字是指把手放在眼睛的上方,用表示看的動作表示“看”。同樣地,印歐語詞根OKw-也是把手(K)放在眼睛(O)的上方(W的原始象形含義為支撐棒,表上方,且以上標的形式進一步表達把手抬高),用表示看的動作表示“看”。Window(窗戶、窗口)即源于這個詞根。
在這兩種詞根的基礎上,通過變體、派生與合成等又會形成大量詞根,作者稱之為派生合成詞根。例如,Agro-(田地)由印歐語詞根ag-(驅趕、使移動)和ghrē-(生長、使成為綠色)合成,本指促進生長的土地,即田地。Bhendh-(綁)由印歐語詞根bheu-(存在、成長)和dhē-(放、安置)合成,本指把存在物放在一起,延伸為“綁”。Ghabh-(給予或接受)由印歐語詞根ghē-(釋放、讓走)和bheu-(存在、成長)組成,本指放棄自己的東西,即“給予”,接受則是“給予”的對應行為。
再如:Aa
歷史:A是英文字母表中的第1個字母,也是英文字母所有源頭文字字母表中的第1個字母。A最初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產生的表示公牛的頭的象形符號( ),也代表食物。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生活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閃米特人把這個圖形進行了簡化,并將其確定為其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稱為aleph,表示牛。后來又經過腓尼基人的進一步簡化,古希臘人引入了這個符號,命名為alpha,最后由古羅馬人賦予了今天我們使用的大寫英文字母A的形式。A的小寫字母直到公元300年左右才出現,人們今天使用的小寫字母a直到公元1500年才最終形成。
象形意:A的象形意是“牛頭”“牛”,指代牲口等動物,也表示食物。而食物是古代最重要的生活資料,所以在字母表中占據第一的位置就容易理解了。由于牛頭的兩個角是尖的,也暗示“尖、鋒利”。其他延伸意還包括“向前”(牛頭向前抵、在前部)、“向上”(牛角向上長、頭在上)、“重要的”(牛表食物、是勞力)、“耕種”等。另外,因為是第一個字母,所以A有最好、一流的意思;同樣地,因為第一里面的“一”,表示少,所以有初步、入門的意思。
使用:Aa是英文書籍、報刊和其他印刷材料中使用頻率排名第三的字母。在學校的成績報告單中A表示最高等級,即“優秀”。在拉丁語中A表示ante(before),即“前”,如a.m.,即ante meridiem,相當于英語的before noon(上午)。a也表示adjective(形容詞)、alto(a調、男高音、女低音)和ampere(安培)。
發音:英語中A或a的主音是長a,像fate中的a音。長a發音時,舌頭向口腔上部抬起,口微張。短a,如hat中的a發音時,舌尖低于下齒邊,舌后部抬起,下顎降低,嘴唇適度張開。寬a,如father中的a發音時,舌尖置于下齒邊緣下,然后抬起,嘴張大。輕音a,如about中的a發音時,與unfit中的輕u的發音大體相同。
由于本書的理論基礎是26個英文字母的原始象形意和發音,所以作者在正文前較為詳細地對每個字母的起源及其發音進行了描述。在作者看來,只要知道了26個英文字母的象形意和發音,就能在此基礎上認識所有的印歐語詞根,進而掌握所有的英語單詞。如果有些單詞尚不能用這個理論進行分析,只能說明我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另外,根據作者的研究,字母大體上相當于漢字的偏旁、部首,印歐語詞根大體上相當于中文的漢字,各語種的詞匯相當于漢語的詞匯。如果用這種對應關系來理解,我們會發現用常用的印歐語詞根比常用的漢字少得多。根據我們流行的說法,常用的漢字3500個左右,而西方學者們整理的印歐語詞根1300個左右,如果除去派生詞根、合成詞根、異體詞根、同形異義詞根等,不到8000個。在某種程度上,只要掌握了這8000個詞根,就可以掌握所有的印歐語系支語言,當然包括英語的所有詞匯。兩者的區別在于,組成漢語詞匯的漢字可以分開來單獨使用,而構成英語等印歐語系詞匯的組成要素往往不能拆開來使用,而且在組成新詞的時候往往在詞形上發生許多變化,這也是我們感覺英語等語言的詞匯量龐大的原因。事實上,漢語的詞匯量也是很龐大的。漢語詞匯的生成有其規律,英語詞匯等的形成也有其規律,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以大大提高英語詞匯學習的效率。
在本書中,我們在詞根和前綴后面加短橫線,在后綴前面加短橫線。在原始印歐語中,H表喉音,經常在元音后出現,這兒沿用西方語言學學者通常的做法,用 代替。在印語中,L和R是流音。顧名思義,是為了說起來流暢,是連接兩個詞根或單詞組成新詞時經常使用的方法。當L和R放在末尾的時候,作者稱之為“兒化音”,表小和重復。為了敘述的方便,在整本書中,我們都稱為兒化音。
本書是按照詞匯的常用程度來編寫的。第一級是初中畢業生需要掌握的詞匯,最常用;第二級是高中畢業生需要掌握的詞匯,次之;第三級是大學專科生需要掌握的詞匯;第四級是大學本科畢業生需要掌握的詞匯,相當于大學英語六級的詞匯量;第五級相當于研究生和出國進修人員的詞匯量。書中進行了仔細分析的詞匯約有8000個,加上常用詞匯涉及的詞根的派生詞,總數超過30000個。所以,讀者可以根據需要,從最常用的詞開始學習,從而逐漸深入,掌握更多的詞匯。
我們知道,認知英語詞匯的方法很多,獲取英語詞根含義的方式也不少。本書中提供的方法是根據語言發展的規律提供的一種較為合理的選擇,但不意味著這種方式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像很多書籍中提到的“熟記生”的基本原則,也可以應用到詞根含義的記憶中,即可以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非常熟悉的派生詞來認知詞根的含義,進而根據詞根的含義掌握不熟悉的派生詞。當然,如果我們承認“熟記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那么我們用26個字母音和義來掌握英語詞匯也必然是一種符合這個原則的有效認知方式。因為26個英文字母與其最初的象形符號源頭有密切的關系,是很容易掌握的,其發音也較為固定,也都是我們熟悉的東西。
總之,《8000基本英語詞匯快速記憶》一書本質上是從詞源學和詞義學的角度認識英語詞匯,但由于我們的初衷是如何幫助讀者更快地記憶單詞,所以,正文中還保留了一些最初幫助記憶的其他方式,雖與詞源學和詞義學關系不大,但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我們相信,本書的出版能給我們記憶英語詞匯一種不一樣的方法。 ? ? ? ? ? ? ? ? ? ? ? (作者單位系山東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