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要正視彼此的特征,揚長補短,不斷進化與完善,吸收各自的價值優勢,完成由“單線作戰”到“集團軍作戰”的轉型。
時下,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大行其道,在日常信息傳播中,新媒體具備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傳播面廣的特點,原本人們日常生活、辦公離不開的報紙雜志,漸漸地被手機、平板、電腦所取代。據統計,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0.3%。隨著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傳播格局、輿論環境正發生深刻的變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是朝陽產業,發展潛力自不用說。很多業內人士因此唱衰傳統紙媒,認為報紙雜志的末日即將來臨。
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內容和需求方式,不可避免會對紙媒的存在與發展產生威脅,使得一段時間內“紙媒滅亡論”彌漫四起。短、平、快是新媒體的特性,而深度、視覺性、保存和收藏的特性卻是紙媒具備的獨特特征。新媒體優勢明顯,但是傳統報紙并不是坐以待斃,也開始思索如何在新媒體繁榮的競爭背景下繼續發展。
筆者認為,如果把新媒體比喻成快餐,那么紙媒就是一道精工細作的大菜。無論新媒體發展如何變幻,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讀者依舊喜歡讀書看報,特別是中年讀者和高端人士。

另外,新舊媒體的關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互補關系,相輔相成。不是說有了新媒體就會拋棄傳統的紙媒。新媒體傳播及時,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但是權威性不夠,沒有深度的價值信息,閱讀受設備限制,在某個特定的地區內,沒有聚焦力和影響力。而傳統的紙媒,在某個行業內或某個城市內的傳播優勢是新媒體一時無所取代的。在正視新媒體短板的同時,紙媒也要借鑒新媒體的優點,去粗取精,推動紙媒更好、更快地發展。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要“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成為今年的熱詞。很多傳統媒體都在向新媒體進行整合和轉型,希望能從紙質媒體,發展為網絡、微信、視頻、紙質的全媒體。據統計,目前我國400多家主流報紙都已辦了網站、出了網絡版,超過200家廣播電視臺也有了網絡平臺、推出了客戶端,但在各自的系統內,這些平臺仍然是兩個圈子,難以水乳交融。
新媒體的快速崛起,離不開先進技術體系支撐,發展新媒體,硬件、軟件都要同步跟上。這里所說的硬件是指網絡服務器、后臺音頻、視頻采集編輯系統等,配合以大數據分析、定時發送、精準推送等新技術。當前,有一種“數據新聞”的觀點出現,“數據新聞”即是新技術支撐下媒體融合的產物。通過大數據敏捷的信息獲取機制,以內置的算法,幫助新聞媒體做出高質量的數據新聞,甚至依靠數據推測出“明日頭條”。
除了強調技術領域的支撐,軟件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軟件是指主辦方的戰略思維和媒體人員素質,從內容到文字、從排版到風格,都要進行徹底的改良。媒體融合還可以將各個傳媒產業的產品相互嵌入,變成富有多種傳媒思想的新型輿論新聞。這種傳播方式更能引起公眾共鳴,傳播效率和質量也會提升。
另外,以資本為紐帶實施融合體內各媒體的戰略媒合作也是一種新模式。資本無所不在的力量,滲透到包括媒體在內的各個角落。2016年4月,視頻新媒體“一條”估值已經超過1.5億美元。這家新媒體是《外灘畫報》一位離職的媒體人依靠一個想法搞定了千萬元天使投資協議。這便是新媒體融資的典型案例。
新舊媒體融合要切合實際,審視自身的實力和能力,決不能頭腦發熱,也不能盲目跟風。不難看到,許多紙媒都在搞新媒體,一哄而上地買設備、招兵買馬,結果邯鄲學步,搞出一個一個“四不像”,剩下一堆的新媒體“爛尾樓”。這就說明“融”的階段任務還相當艱巨,擴大主流陣地并非易事。因此,盡管融合勢在必行,但現狀并不樂觀。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因此指出:“我國媒體融合尚在探索階段,還沒有轉到互聯網思維。所謂融合,也只是在傳統模式‘相加’上擴展。”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按照積極推進、科學發展、規范管理、確保導向的要求,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發展融媒體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大趨勢。媒體融合,不是給一段文字配上一個畫面、一段音樂,而是以立體、融合的思維,將圖書、報紙、廣播、網絡等各種表現方式融于一體,使得單一、平面的信息傳播方式變得立體、多元。在融媒體傳播過程中,讀者不僅是接受體,而且是互動體、傳播體。
傳統媒體要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很重要的就是要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手段去改造傳統媒體,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必須用全新的互聯網思維,來謀劃和推進各項工作。要適應新興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樹立用戶觀念,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受眾被動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戶體驗,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要適應新興媒體即時傳播、海量傳播的特點,樹立搶占先機的意識,高度重視首創首發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資源,在信息傳播中占據主動、贏得優勢。要適應新興媒體充分開放、充分競爭的特點,樹立全球視野,強化市場觀念,提高市場營銷和產品推介能力,做大做強自身品牌。
媒體融合發展既是技術手段的革新,又是內容的革新,但無論怎么革新,傳統媒體都不能丟掉原有的優勢和特色。從短期看,各家傳統紙媒都希望在手機、互聯網上爭得一席之地,有同質化發展的傾向。但因為實力、投入、思路的差異,將來必然會出現分化。推進媒體融合,傳統媒體需要立足于自身的特色。
在融合的過程中,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要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傳統媒體在信息采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有著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要通過融合發展,最大限度地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延伸和拓展到新興媒體。要依托強大的采編力量、權威的信息渠道、規范的采編流程,進行專業化的新聞生產,著力打造優質的新聞產品,確保網上網下的報道真實準確、全面客觀。
新興媒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微傳播,各種微內容、微信息高速流動、跨平臺流動,用戶隨時隨地能夠獲取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得先機。要用好微博、微信等傳播平臺,形成即時采集、即時發稿的報道機制,努力搶占第一落點。要加強短視頻、微視頻的創作生產,豐富報道方式,把報道內容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
中國外文局在2015年成立了融媒體中心,專門從事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新媒體產品的生產和傳播。融媒體中心承擔的全球新聞時事評論產品《中國三分鐘》,以視頻為切入點,融入文字、圖像等形式,第一時間、第一現場聚焦國際、國內熱點事件,回應關切、表達觀點。雖然只有三分鐘,但信息量大,絕非“快餐”或“碎片”。通過這一產品,參與重大國際問題的討論,發出自己的聲音。
媒體的發展跟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是順應一定社會環境的產物。媒體在社會之中,只有不斷進化發展,才能維持生存。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而言是挑戰,亦是傳統紙媒再一次進化的契機。如何在此背景下演變進化,是傳統紙媒進一步發展的藍海所在。雖然目前仍然存在問題,但是已有成功的案例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樹立了典型,那么將來融合之路就會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