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專利侵權訴訟賠償額的影響因素分析

2016-01-21 07:28:04尹志鋒
中國軟科學 2015年12期

尹志鋒,梁 正

(1.中央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2.清華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084)

?

我國專利侵權訴訟賠償額的影響因素分析

尹志鋒1,梁正2

(1.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北京100081;2.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084)

摘要:本研究基于2000-2014年我國專利民事訴訟數據,實證考察了涉案專利特征、訴訟主體特征及訴訟策略與專利侵權賠償額的相關性。研究表明:第一,相對于外觀設計,當涉案標的為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時,原告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第二,相對于個人,當原被告為企業時,原告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同時,在侵權訴訟賠償案件的審理上,對國內外原告的審判具有一致性;第三,原告在面臨被告提出管轄權異議、提起專利無效及采用非法定賠償額類型的案件中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最后,東部省市案件的賠償額要顯著高于中西部省市;2009年提高法定賠償額上限規定的制度改革尚未對法院審判額產生正向提升效果。反映出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大背景下,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提高專利侵權訴訟賠償額度的重要性。

關鍵詞:專利訴訟賠償;專利類型;訴訟主體;訴訟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據《中國專利侵權訴訟狀況研究報告(1985-2013)》披露的數據,截至2014年2月,我國專利民事訴訟中專利侵權案件接近2萬件,涉案金額從1元到上億元不等。與早期相比,近年來專利侵權訴訟涉案金額與賠償金額均有明顯提高。

專利訴訟是保障、體現專利價值的重要手段。Hippel 的研究指出,專利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專利管理部門和法庭如何處理潛在或事實上的專利侵權行為[1]。Sherry 和Teece 的研究表明,在專利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上,從發明產生、專利申請、專利授權到專利訴訟,專利的價值依次遞增[2];因此,專利訴訟的勝率與訴訟賠償的額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應出專利的商業價值與專利保護的力度。

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我國專利申請數量的日益增加,我國政府愈加重視對專利的司法保護。2015年3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將“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作為首要任務提出,而作為具體措施的第一條第一款就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研究降低侵權行為追究刑事責任門檻,調整損害賠償標準,探索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高侵權賠償額度,已成為保護創新發明權益、激勵創新創造的重要舉措。那么,我國當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特別是專利侵權訴訟賠償的現狀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其作用機制為何、存在哪些突出問題、應當如何改進,這正是本文嘗試回答的問題。

二、文獻梳理

國內外學者對于專利訴訟展開過深入的研究。研究的主題包括探尋專利訴訟產生的機制,解釋專利訴訟增加的原因,專利訴訟中涉案專利及訴訟雙方的基本特征,以及專利訴訟的經濟影響等諸多方面。

首先,學者們探討了專利訴訟的發生機制,強調信息不對稱、雙方訴訟收益的不對稱等因素對專利訴訟的影響[3-7];考慮到非專利實施體對于專利訴訟的推動作用,學者們對于戰略性的專利訴訟展開了深入研究,涉及到訴訟雙方主體特征及獲益機制等方面的諸多討論[8-12]。其次,研究者們探究了專利訴訟增多的原因。譬如,Cook基于1980-2000年間3349個專利訴訟案件信息,發現美國“專利權友好法庭”及專利授權量的增加是促進專利訴訟增多的重要原因;而美國專利授權量的急劇增加與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緊密相關[13]。再次,一些研究者采用微觀數據考察了涉案專利及專利訴訟雙方具有的特征,得到了非常豐富的研究結論。研究表明,那些具有較多權利要求數、更多單位權利項前向引用數、對于后續創新具核心作用的專利,面臨專利訴訟的概率更大[14-17],并進一步發現專利訴訟在不同產業中具有顯著差異[18-20],半導體產業及化學產業面臨顯著更多的專利訴訟。在哪些企業更容易遭遇專利訴訟或提起專利訴訟方面,研究表明,具有較大專利組合的企業較少面臨專利訴訟;相對于大主體(entity)或購買小主體專利的企業,持有專利的小主體發起訴訟的概率相對較小;非實施主體提起訴訟的概率相對更高[21]。最后,研究者們還試圖通過專利訴訟來刻畫專利價值,包括在傳統的專利價值指標中引入專利訴訟價值,計算專利溢價[11],進一步探究專利訴訟對于訴訟雙方企業市場績效、市場控制力以及創新的影響[22-23]。

盡管學術界對于專利訴訟如何發生及其作用效果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國內外聚焦于討論專利侵權賠償的研究并不多見。從我們了解到的文獻來看,有兩篇論文與本研究主題關系最為緊密。其一是Mazzeo等的研究,他們基于美國1995-2008年間340個地區法院專利侵權賠償案件數據,考察了專利侵權賠償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在涉案專利數越多、涉及更多的成熟專利、涉案專利具有更多權利要求項及更多前向引用、案件由陪審團(jury)審判的情形下,原告可以獲得更高的專利侵權賠償[24]。其二是賀寧馨和袁曉東的研究,他們以2005-2010年間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3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77個專利侵權案件為研究樣本,考察了請求賠償額、專利類型、地區、年份變量、國籍以及調解賠償額與實際賠償額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請求賠償額、專利類型、地區、年份是影響實際賠償額的核心因素,而《專利法》修改、原被告國籍對實際賠償額不產生顯著影響[25]。與上述兩個研究相比,本文嘗試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拓展:第一,本文通過收集整理2000至2014年間我國專利訴訟案例數據,同時收集了更多關于專利訴訟雙方特征(包括是否涉外,企業還是個人)、訴訟戰略(是否提起管轄地區異議,是否提起專利無效)方面的信息,構建了更為完整的基礎數據。第二,相對于Mazzeo等的研究,我們除了討論一些常規影響因素并進行國際對比外,還引入了豐富的本土影響因素,如區分了專利類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相對于賀寧馨和袁曉東的研究,我們探討了更多關鍵影響因素的作用效果,如訴訟雙方的特征(企業還是個人)、企業的訴訟策略(是否提起管轄權異議,是否提起專利無效),并發現這些因素能夠顯著地影響最終的判定賠償額。對這些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的探討,將有利于增強對我國專利侵權賠償的可預測性及其微觀機制解讀。

三、研究假說及模型設定

本研究旨在考察專利侵權賠償的核心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結合相關研究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主要考察涉案專利特征、訴訟雙方主體特征及專利訴訟戰略與專利訴訟賠償額的相關性。

第一,考察涉案專利特征對專利侵權賠償的影響。我們用涉案專利的類型及涉案專利數量來刻畫專利特征。首先,我們將涉案專利區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三種。一般而言,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的技術性知識含量高于外觀設計,其價值也相對較高;進一步,由于實用新型的創造性水平要求低于發明專利,保護期限也相對較短,其價值通常也低于發明專利*按照我國現行《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的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期限為10年。。據此,我們預期,當涉案專利依次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時,其侵權賠償的額度會依次下降。這一判斷與既有研究關于專利質量與專利賠償額的正相關性具有一致性[24-25];其次,我們依同一案件號涉及到的專利數量,構造了涉案專利數變量,并進一步考察涉案專利數與最終賠償額的相關性。我們預期,如果涉案專利越多,意味著侵犯的權利越廣泛,需要支付更高的賠償費用。

第二,考察訴訟雙方主體特征對專利侵權賠償的影響。我們主要從原告是否為涉外主體、原被告為企業還是個人兩個維度來刻畫訴訟雙方特征。首先,訴訟主體是否涉外預期會影響賠償額:如果原告方存在涉外主體,其可能具有更豐富的訴訟經歷,維權意識更強,因而更有可能獲得更高的賠償;進一步,國外主體的專利質量可能相對更高,因而可能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當然,還有一些因素會導致原告涉外與賠償額具有負相關性,譬如說法院可能會存在地方保護主義[26],因而對國外主體存在一定歧視。據此,原告是否涉外對最終賠償額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其次,訴訟雙方為個人或企業預期會對賠償額產生影響。如果原告方為企業,其相對于個人一方面可能具有更高質量的專利,另一方面在舉證及司法支持方面可能更具有優勢,因而有望獲得更高的賠償額;相反,如果被告方為企業,其一方面具有更強的抗訴能力,有可能會降低最終賠償額,但另一方面企業相對于個人往往涉及較大范圍的專利侵權,因而可能面臨著更大數額的侵權懲罰。因此,當被告為企業時,最終的訴訟賠償額具有不確定性。

第三,原被告的訴訟策略與最終侵權賠償具有顯著的相關性。首先,企業是否選擇訴訟到底會影響最終賠償額,即訴訟是處于一審還是二審將影響最終的賠償額??紤]到堅持到二審通常表明涉案專利具有較高價值,且二審是在一審的基礎上進行,對于專利侵權的事實調查得更為清楚,我們預期原告在二審中將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其次,在專利訴訟案件(主要為一審)中,被告方可以就管轄地提出異議。如果被告提起異議,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避免或獲得地方保護。考慮到在我們的案件樣本中,絕大部分被告所提出的管轄權異議均沒有得到法院批準,表明被告沒有成功地避免或獲得地方保護。因此,我們預期在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案件中,原告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再次,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侵權方往往可以反告專利權人的專利失效,轉而進入專利有效審查以及后來可能產生的行政訴訟,并導致“循環訴訟”[27]??紤]到原告在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時,會充分考慮到被告方可能會反訴其專利無效,因此原告在提起訴訟時,勢必對其專利質量具有較大的信心。基于此,我們預期在提出專利無效訴訟的案件中,原告通常能夠獲得更高的賠償額。最后,在采用不同賠償類型的案例中,賠償額預期具有顯著的差異。譬如,相對于采用法定賠償方法,采用其它方法(根據侵權非法所得、權利人損失的利潤或許可收入)來計量的賠償額會相對更高。但采用后幾種方法要求企業具有較強的賠償損失計算能力,因而對企業的財務規范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5]。

我們將設定如下模型來對上述假說進行驗證。

Y=b0+B1*PAT+B2*Litigants+B3*Strategy+B4X+1

(1)

其中,Y為法院最終判定的賠償額,PAT為刻畫涉案專利特征的變量,包括專利類型及涉案專利數量;Litigants為刻畫訴訟雙方特征的變量,包括原告是否涉外、訴訟雙方是企業還是個人;Strategy為刻畫企業訴訟策略的變量,包括是否進入二審、是否提出管轄權異議、是否反訴專利無效以及采用的賠償計算方法。X為控制變量,其中包括原告索要的賠償額,用于刻畫原告主觀的侵權判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案件的復雜程度;同時包括年份固定效應、區域固定效應及產業固定效應;1為白噪音。

Y=c0+C1*PAT+C2*Litigants+C3*Strategy+C4X+C5*PAT*Litigants+2

(2)

Y=d0+D1*PAT+D2*Litigants+D3*Strategy+D4X+D5*PAT*Strategy+3

(3)

Y=e0+E1*PAT+E2*Litigants+E3*Strategy+E4X+E5*Litigants*Strategy+4

(4)

進一步,為了考察上述三類因素對于專利賠償額的交互影響,我們在模型1的基礎上增加兩類變量的交乘項。其中模型2用于考察涉案專利特征與訴訟雙方特征的交互作用;模型3用于考察涉案專利特征與訴訟策略的交互作用;模型4用于考察訴訟雙方特征與訴訟策略的交互作用。

四、數據及實證結果

(一)數據說明

我們使用的數據來自羅斯國際的China IP Litigation Analysis(www.ciela.cn)。羅斯國際通過從各類法律數據庫,包括但不限于威科、萬律、北大法寶、律商等專業法律數據庫網站提取法院網站公布的判例數據,并根據法律工作實踐,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案件總結提取相應的關鍵詞,然后通過工作人員的法律判斷,在判決書中盡可能客觀地提取相應信息,并轉換成基礎數據。

本研究采用的樣本來自羅斯國際收集的2000-2014年(截止到11月)專利民事訴訟案件數據,包括3989個民事一審數據及2911個民事二審數據。為避免重復計算,我們對于同時在一審和二審中出現的案件,刪除其在一審中的記錄,而僅保留二審記錄(賀寧馨和袁曉東,2012)。同時刪除了一些重復記載的案件,在此基礎上排除索要賠償額、實際賠償額為0的案件,最終得到4301個判案數據。

我們的分析數據包含了涉案專利的信息,如專利號、IPC分類號、專利名稱、摘要;案件基本特征信息,如案件號、受理日期、審結日期、案件類型、原告是否涉外、原被告名稱、是否提出專利無效、是否提起管轄權異議、賠償類型、城市、審理法院等。與此同時,我們依據專利名稱、所涉產品來判斷案件所涉及的行業,構造了相應的行業變量*我們劃分產業的步驟為:第一,根據專利本身的信息,包括IPC號及專利申請文件來進行確認。專利說明文件一般會對該專利的適用范圍和產品行業進行說明。第二,依據原被告的名稱判斷涉及的行業,以及通過原被告的官網、公司年報獲得產業信息。。

(二)專利侵權賠償的分布特征

表1列示了法院判定專利侵權賠償額的統計信息。由于2000-2004年收錄的案件比較少,我們將這幾年的案件統一歸為2000-2004年;且由于案件分布年份跨度較長,我們基于CPI指數對賠償額進行平減,并統一用2004的價格來表示。從中位數來看,各年的專利賠償額并沒有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從總體上看,我國訴訟賠償額較低,中位數賠償額為3.51萬元,最低賠償額僅不到200元。

我們將實際賠償金額劃分為0-1萬,1-5萬,5-10萬,10-20萬,20-50萬及50萬元以上不同的區間,圖1顯示,大約有近一半的案件的賠償金額落在1-5萬元的區間,有近20%的案件金額分布于5-10萬元區間;同時有近20%的案件賠償額均低于1萬元,僅有近1%的案件金額大于50萬元。另據《中國專利侵權訴訟狀況研究報告(1985-2013)》發布的數據,專利侵權訴訟一審案件的訴訟請求金額均值從1996-2005年期間的7.98萬元上升到了2006-2013年間的12.19萬元,雖然有了明顯提高,但無論從訴求金額,還是侵權賠償金額來看仍大大低于美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根據畢馬威公司的研究報告,2010-2013年間美國專利侵權訴訟案件的平均賠償金額為430萬美元(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2014)。。

表2列示了其它主要變量的描述統計信息。考慮到判定賠償額及請求賠償額中有些數值非常大,為了避免離群值對于回歸的影響,我們對這兩個變量在上下1%的水平進行縮尾處理。表2的描述統計表明,主要變量均落在合理的區間內。通過計算核心變量間相關系數后我們發現,核心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小于0.3,因此后續回歸較少受到多重共線性的影響。

表1 專利侵權賠償額年度分布(千元)

圖1 專利侵權訴訟賠償額分布

變量含義平均值標準差最小值最大值patent專利類型1.570.8413d_sazl涉案專利數(1=大于1件)0.020.1301ygsw原告涉外(1=是)0.070.2501yg_t原告類型(1=企業)0.560.5001bg_t被告類型(1=企業)0.620.4901status審判類型(1=二審)0.360.4801a_pc請求賠償額(千元)230.76386.097.862903.40

注:采用主回歸方程中均沒有缺失值的樣本進行統計。專利類型1-3分別表示外觀設計、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的是,在對接一審與二審數據時,有些變量只出現在一審案件中,如是否提出管轄權異議、是否反訴專利無效以及采用的賠償計算方法。如果在主回歸方程中引入這些變量會使得我們的樣本減少將近一半。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主回歸中不加入這些變量,而在排除了出現在二審案件中的一審案件后,利用一審案件子樣本進行集中討論。

(三)專利侵權賠償的影響因素分析

表3第1列考察了涉案專利特征對于賠償額的影響。結果表明,相對于外觀設計,當涉案專利為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時,原告獲得的賠償額更高;且當涉案專利為發明專利時,賠償額會有一個更為明顯的躍升。我們的經濟解釋是,相對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獲取一項發明專利的難度以及所需投入的研發成本和維持成本更高,專利給權利人帶來的收益也更多,因而訴訟賠償數額也相對更高。

同時,相對于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專利由于其“部分新穎性”的特征,以及無需實審的便捷性,在我國被很多企業作為發明專利的“替代品”所廣泛使用,經常出現在一項發明專利申請的同時提交多項實用新型申請的情況,其產業化實施的可能性較高,總體上具有比外觀設計更高的價值,因此可以獲得相對更高的侵權賠償。這一點與美國學者Allison等的研究結論一致[18]。與此同時,實證結果表明,涉案專利數與侵權賠償額的正向關系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們已經控制了涉案專利的類型及原告請求賠償額,使得涉案專利數量對于侵權賠償的作用效果被稀釋。

第2列考察了訴訟雙方特征與最終獲賠數量的相關性。實證結果表明,第一,原告是否涉外,對于最終的判罰數額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這表明我國法院在進行專利侵權賠償判罰時,對國內外原告持有較為一致的判罰標準。考慮到國外原告可能會提出相對更高的侵權賠償額,這會使得原告是否涉外這一變量變得不顯著,我們在回歸中刪除請求賠償額,發現原告涉外變量的回歸系數依然不顯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國法院審判口徑的一致性。第二,當原被告為企業而非個人時,原告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我們的解釋是,相對于個人,當企業為原告時,其更有可能擁有高質量的專利,專利得到實施的可能性也更高,而且企業能夠有更多的資源來支持專利訴訟,如擁有專門的法律和專利管理部門,能夠雇傭更好的律師,更好地進行侵權舉證,從而能夠獲得更高的賠償額;類似的,相對于個人,如果企業為被告,其可能存在更大規模的專利侵權,因而需要付出相對更高的侵權賠償。

第3列考察了訴訟雙方是否堅持訴訟到底的訴訟策略與最終判罰的相關性。結果表明,相對于一審案件,原告在二審中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我們的解釋是,一方面,訴訟雙方能夠將審判持續到二審,通常表明涉案專利具有較高的價值,且涉案金額相對比較大,其有利于原告獲得更高的賠償金額;另一方面,二審通常是在一審的基礎上進行,舉證相對更為充分,對于侵權事實會有更好的研判,其有利于原告獲得更高的侵權賠償。第4列將上述因素綜合起來討論,結果表明之前的分項討論結論基本成立,意味著上述三類因素構成獨立的方面對于最終的判定賠償額產生影響。

第5列考查了2009年專利侵權賠償制度改革對于判定賠償額的影響。我國于2009年10 月1 日實施的新《專利法》修改了賠償計算規則,把法定賠償額上限由原來的五十萬元提高到了一百萬元,加強了對專利權的保護。基于此,我們構造了政策變量policy。當案件發生在2010年及以后時,定義為政策執行后的案件,記為1,反之記為0?;貧w結果表明,該政策對于提高專利賠償額的作用效果尚未表現出來。我們的解釋是,司法審判對《專利法》修改的反應存在滯后期,或法定賠償額的提高程度尚不足以改變權利人的訴訟行為。亦可以從專利訴訟數據的選擇性來解釋,即專利訴訟是一個談判的博弈過程,如果雙方協商成本(settlement)低于審判成本,其會選擇雙方協商,反之則會選擇用司法方式解決。考慮到專利訴訟是雙方協商不成功的結果,專利政策調整最終會改變專利訴訟發生的頻率,但不改變勝率及侵權賠償情況[11]。

表3 涉案專利特征、原被告特征對訴訟賠償額的影響

注:括號中為穩健標準誤;*p<0.1**p<0.05***p<0.01 表示顯著水平。

我們在表4進一步考察了專利特征、訴訟雙方特征與訴訟策略的交互作用對最終賠償額的影響。第1列考察了涉案專利類型與原告是否涉外的交互作用。結果表明,涉案專利類型對賠償額的影響,并不因為原告是否涉外而發生變化。亦即,審判中對于專利類型的不同處理,對于涉外原告及非涉外原告是一致的,體現了審判口徑的一致性。

第2列考察了專利類型與原告類型的交互作用效果。實證結果表明,相對于涉案專利為外觀設計情形,當涉案專利為發明專利且原告為企業(而非個人)時,原告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收益。其進一步體現了企業作為原告在爭取侵權賠償上的優勢地位。

第3列考察了專利類型與是否為二審的交互作用效果。結果表明,專利類型對賠償額的相對影響大小與是否為二審的關聯不顯著。 第4及第5列考察了是否二審對侵權賠償影響的相對大小是否因原告的涉外情況、原告是否為企業而不同。回歸結果表明,從整體上看,這種作用效果差異并不顯著,表明堅持訴訟策略對于專利賠償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因原告是否涉外、原告是否為企業而有所不同。

表4 涉案專利特征、原被告特征交互對訴訟賠償額的影響

注:在考察交乘項作用效果時,同時控制主項;上述回歸中均控制涉案專利類型及數量,原告是否涉外、原被告是否為企業、是否二審變量;括號中為穩健標準誤;* p<0.1**p<0.05***p<0.01 表示顯著水平。

我們在表5中進一步討論更加豐富的訴訟策略對于賠償數額的影響。第1列考察是否提出管轄權異議與賠償數額的相關性*“管轄權異議”一般出現在一審案件中,一審判決書會寫明對一審案件不服情況下,當事人上訴的二審法院,所以二審中一般不太可能出現管轄權異議的問題。同時,“管轄權異議”的提起者通常為被告,因為當原告起訴的時候,其具有選擇審理法院的權利,當他選定了起訴法院之后,被告可能會提出管轄權異議。。結果顯示,相對于沒有提出管轄異議的案件,原告在(被告)提出管轄異議的案件中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我們的解釋是,提出管轄權異議通常是為了獲得或避免地方司法保護,同時也可能是一種商業策略(拖延時間),而兩者均意味著涉案專利可能具有較高的價值,因此有利于原告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收益。

第2列考察了是否提出專利無效與判定賠償額的相關性?;貧w結果顯示,在提出專利無效的案件中,原告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數額。我們的解釋是,原告在提起訴訟時,通常會考慮到其專利可能遭遇無效反訴,因此,其對于涉案專利的質量和有效性通常具有一定的信心;同時,當其受到專利無效反訴時,會運用相對更多的訴訟力量來維持專利權,因而原告有可能獲得更高的賠償收益。從被告方角度來看,提起專利無效訴訟往往也是一種商業策略,反映出涉案專利可能具有較高的價值,或對被告業務有較大影響,因而原告在勝訴的情況下獲取的賠償金額也相對較高。

第3列考察了法定賠償類型與最終賠償額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相對于法定賠償類型,原告在采用其它賠償類型的案件中能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度。我們的解釋是,按照我國《專利法》規定,賠償數額應該順次按照“專利權人所受損失、侵權人所獲利潤、合理專利許可費用的倍數”計算。如果專利權人使用以上三種計算規則舉證失敗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專利權的類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酌情適用法定賠償。這表明,如果舉證方的舉證信息越全面,越傾向于采用法定賠償外的其他賠償類型,則越有利于獲得更高的賠償數額。相反,專利權人舉證不力會導致賠償額偏低*國家知識產權局對近4000 余件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案件的分析表明,97%以上的專利、商標侵權案件和79%以上的著作權侵權案件由于難以證明實際損失和違法所得,而采用法定賠償方式來計算賠償額。通常,法定賠償數額往往低于實際損失。。

最后一列綜合了上述三種訴訟策略的影響,結果表明上述三種訴訟策略對于最終賠償額的影響是穩健的,也表明了其作為影響賠償額的獨立因素發揮作用。與此同時,我們發現之前的主要結論依然穩?。荷姘笇@愋团c賠償額緊密相關,相對于外觀設計,如果涉案專利為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原告獲得的侵權賠償相對更高;涉案專利數量與賠償額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原告是否涉外與最終的賠償額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但原被告是否為企業會對賠償額產生顯著影響;相對于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的賠償額要顯著更高。我們的解釋是,東部的侵權訴訟案件更為集中,權利人(主要是企業)的訴求金額更高,且東部法院在侵權案件的審理上也更有經驗,更傾向于做出對原告有利的判決*根據《中國專利侵權訴訟狀況研究報告(1985-2013)》發布的數據,全部專利侵權訴訟案件中,有2/3以上發生在東部地區,其中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和上海市分別占到25.19%、23.54%、12.11%和11.79%。而全部案件中訴訟賠償金額最高的也發生在東部(正泰訴施耐德電氣,最終審結金額1.57億人民幣)。。

表6進一步考察了訴訟策略與專利特征、訴訟策略與原被告特征的交互作用對于訴訟賠償額的影響。第1-3列分別考察了專利類型與管轄異議、是否提起專利無效及賠償類型交互作用對專利賠償額的影響。結果顯示,是否提起管轄異議及是否提出專利無效對于賠償額的影響,并不因為專利類型不同而顯示出不同的程度的作用效果。相反,賠償類型對于賠償金額的影響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專利類型的影響。相對于外觀設計,如果侵權標的為發明專利時,則采用非法定賠償方法的原告預期將獲得相對更高的侵權賠償。我們的解釋是,一方面,發明專利較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具有更高的商業價值,因而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發明專利的較高價值如果能夠通過更為有利的方式來進行計算,即能夠更為準確地計算專利侵權的非法所得,或計算因對方侵權所遭受損失,其相對于通過法定賠償方式計算預期能夠獲得更高的賠償收益。

表5 訴訟策略對訴訟賠償額的影響

注:括號中為穩健標準誤;*p<0.1**p<0.05***p<0.01 表示顯著水平。

第4-6列分別考察了上述三種訴訟策略與原告是否涉外變量的交互效果。結果顯示,上述三種訴訟策略對于侵權賠償額的影響并不因為原告是否涉外而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表明我國法院在審判專利侵權賠償時,對國內外原告具有一致的裁判尺度。

五、研究結論及其政策啟示

本研究基于2000-2014年我國專利民事訴訟一審及二審數據,實證考察了涉案專利類型、訴訟雙方特征、訴訟策略與專利侵權賠償額的相關性。我們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結論。

第一,當涉案專利分別為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時,原告能夠獲得的訴訟賠償額依次遞增;第二,當原被告方為企業時,原告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度;第三,在專利侵權訴訟賠償案件中對于國內外原告的審判具有一致性;第四,原告在二審案件中、面臨被告提出管轄爭議、提起專利無效審查及采用非法定賠償額的案件中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賠償額;最后,東部省市案件的賠償額要顯著高于中西部省市;2009年提高專利侵權訴訟法定賠償額上限的制度改革尚未對法院審判額產生顯著的提升效果。

本文的政策啟示在于:首先,在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專利申請國,也是第一大發明專利申請國的背景下,專利保護,特別是侵權懲罰力度的薄弱(突出體現為侵權賠償金額低、難取證、難執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全社會特別是企業的創新熱情和積極性。侵權成本低廉造成反復侵權、群發性侵權,權利人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專利的商業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所有這些,都抑制了企業進一步投資于研發與創新活動的動力,亟需予以解決。從而,《意見》將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特別是研究降低侵權行為追究刑事責任門檻、探索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合理劃分權利人舉證責任作為重中之重,著力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真正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的舉措,能夠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其次,本文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社會各界普遍對快速增長的中國專利存在質量質疑的背景下,僅從侵權訴訟指標來看,發明專利作為高質量專利仍然具有更高的商業價值,從而進一步佐證了我們在公共政策的引導方面應更快實現從“數量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不僅重視專利質量,更要重視專利價值;不僅重視專利申請,更要重視專利保護。只有打通了專利價值實現的鏈條,才能夠真正發揮出創新主體與市場競爭的活力。再次,本文的研究表明,企業不僅是創新活動的主體,同樣也是專利運用與價值實現的主體,只有企業才能更好地判斷專利的真實價值,才能充分將研發策略、專利策略與商業策略相結合。因而,在申請什么專利、在哪里申請專利、如何運用專利上,應當將決定權完全交給企業,避免政府的過多干預(包括過度激勵)。第四,本文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專利侵權訴訟發生在國內權利人之間,而且法院在審理專利侵權訴訟時,對于國內外原告具有基本一致的審判口徑,從而有力地駁斥了部分國外研究者關于中國法院在專利執法尺度上“內外有別”,偏向本土企業的論點。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面臨專利侵權時,相當一部分國外企業選擇不訴訟,或者司法保護之外的途徑,如行政保護、協商調解,或是加強內部管理、控制技術轉移等方式來降低侵權訴訟的概率[28-30]。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目前的司法保護制度對部分涉外權利人仍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有待進一步完善。最后,本文研究表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也是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的高發地區,集中了大部分訴訟案件,涉案金額更高、影響也更大,與之相應,東部法院在侵權訴訟審判上也更有經驗。因而,設立跨行政區的知識產權巡回法院,推動法官的合理流動極為必要,不僅有利于審判力量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也有利于先進經驗的學習與推廣。

表6 訴訟策略、涉案專利特征、原被告特征交互對訴訟賠償額的影響

注:在考察交乘項作用效果時,同時控制主項;上述回歸中均控制涉案專利類型及數量,原告是否涉外、原被告是否為企業、是否索要賠償額、是否提出管轄異議、是否提出專利無效及賠償類型變量;括號中為穩健標準誤;*p<0.1**p<0.05***p<0.01表示顯著水平。

參考文獻:

[1]HIPPEL V.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SHERRY E,Teece D.Royalties,evolving patent rights,and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J].Research Policy,2004,33 (2):179-191.

[3]COOTER R,RUBINFELD D.Economic analysis of legal di-sputes and their resolu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9,XXVII:1067-1097.

[4]LANJOUW J.Under threat:potential competition.Litigation and the private value of patent protection [R].Yale Uiversity an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Working Paper,1996.

[5]ARORA A,CECCAGNOLI M.Patent protection,comple-mentary assets,and firms' incentives for technology licensing [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2):293-308.

[6]CREMERS K.Determinants of patent litigation in Germany [R].Centre for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 Mannhe-im,2004.

[7]HAUS A,JURANEK S.Law and economics of litigation:New insights from patents [R].Working Paper,2012.

[8]GREEN J,SCOTCHMER S.On the division of profit in sequential innovation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26(1):20-33.

[9]CHOI J.Patent litigation as an information-transmission mechanism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1249-1263.

[10]SOMAYA D.Patent strategy viewed through the lens of patent litigation [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PhD Dissertation,2002.

[11]BESSEN J,MEURER M.Lessons for patent policy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on patent litigation [J].Lewis & Clark Law Review,2005,9(1):2-27.

[12]Reitzig M,Henkel J,HEATH C.On sharks,trolls,and their patent prey-unrealistic damage awards and firms’ strategies of “being infringed” [J].Research Policy,2007,36(1):134-154.

[13]COOK J.On understanding the increase in U.S.Patent litigation [J].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2007,9(1):48-71.

[14]LANJOUW J,SCHANKERMAN M.Characteristics of patent litigation:A window on competition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32(1):129-51.

[15]SOMAYA D.Strategic determinants of decisions not to settle patent litig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7-38.

[16]ALLISON J,LEMLEY M,MOORE K,et al.Valuable patents [J].Georgetown Law Journal,2004(92):435.

[17]LERNER J.Trolls on state street? The litigation of financial patents,1976-2005 [R].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6.

[18]ALLISON J,LEMLEY M,WALKER J.Extreme value or trolls on top? Evidence from the most-litigated patens [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2009,158(1):1-37.

[19]LAI Y,CHE H.Evaluating patents using damage awards of infringement lawsuits:A case study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26:167-180.

[20]HALL B,ZIEDONIS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atent litigation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R].Working Pap-er,2007.

[21]LERNER J.Patenting in the shadow of competitors [J].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1995,38(2):463- 495.

[22]RAHGU T,WOO W,MOHAN S.Market reaction to pa-tent infringement litig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07,10(1):61-75.

[23]KIM H,SONG J.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patent infrin-gement lawsuits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3,80:944-955.

[24]MAZZEO M,HILLELC J,ZYONTZ S.Explaining the “unpr-edictabl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patent infri-ngement award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2013,35:58-72.

[25]賀寧馨,袁曉東.我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制度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2(4):124-130.

[26]LONG Xiao Ning,WANG Jun.Judicial local protectio-nism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IP case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2015,42:48-59.

[27]宋偉,王婧.論我國專利行政訴訟的優化——基于法經濟學的視角分析[J].科技與法律,2012(3):28-31.

[28]BOSWORTH D,YANG D.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tech-nology flow and licens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0,9(4):453- 477.

[29]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Euro-pean business in China-position paper 2005 [R].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Beijing,2005.

[30]LIANG Zheng,XUE Lan.The evolution of China’s IPR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the patenting behaviors and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s in Chin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51:469- 496.

(本文責編:辛城)

The Analysi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Patent Infringement Awards

YIN Zhi-feng,LIANG Zheng

(1.SchoolofEconomics,Central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ijing100081,China;2.SchoolofPublicPolicy&Managemen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atent civil litigation cases during 2000-2014 in China,we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atent characteristics,litigants features and litigation strategy on the amount of patent infringement awards.We find that:first,compared with the design patent,when the involved patents were invention patents or utility model,the plaintiff can obtain higher awards;second,when the involved litigants were the enterprises,the plaintiff can obtain a relatively higher awards;Meanwhile,the judgment results are consistent between foreign-related plaintiff and domestic-related plaintiff;third,in the cases that the defendants file jurisdiction dispute or challenge the validity of patent,or the awards are calculated through no-statutory approach,the plaintiff can obtain higher awards.Finally,the awards to the eastern provinces cas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The reform of the compensation provisions in 2009 has not yet produced a high awards.Our finding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patent protection and increasing the infringement awards under the context of innovation driven strategy.

Key words:patent litigation awards;patent type;litigants features;litiga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D92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5)12-0012-13

作者簡介:尹志鋒(1982-),男,湖南邵東人,中央財經大學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創新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科技政策、知識產權。通訊作者:梁正。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37313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管理項目(71441025),微軟創新與知識產權基金資助項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共建項目:提升北京創新能力,打造環渤海經濟新引擎;科技部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專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无码私拍|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色婷婷啪啪|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激情网|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久久黄色一级片|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精品不卡|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日韩第一页在线|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99热最新网址|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欧美无专区| 在线va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久久77777| 国产导航在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 夜夜操国产|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5555国产在线观看|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日韩高清一区 |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啪啪国产视频|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2021国产在线视频|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精品三级在线|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国产在线观看99|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亚洲免费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