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云,趙偉峰
(1.哈爾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2.中石油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28)
?
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研究
劉曉云1,趙偉峰2
(1.哈爾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2.中石油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北京100028)
摘要:如何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經濟戰略發展的重大問題,運用協同創新是實現這一戰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根據系統自身特點和制造產業特點,分析了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從系統動力機制、資源供給機制、合作信任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等四個方面構建了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四個機制相互支撐、相互作用,能夠保障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高效運行,進而提升制造業的協同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動力機制;資源供給機制;合作信任機制;激勵保障機制
一、引言
隨著技術變革速度的加快和技術復雜性的提高,企業乃至產業創新也由線性創新模式向非線性創新模式轉變,這就需要借助更多外部資源和力量。如何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乃至整個國家經濟戰略發展的重大問題。國務院2015年5月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作為國家的創新型戰略性產業,制造業產業創新過程更是與供應商、合作伙伴、中介機構等多方面的學習交流協作過程,而這一協同創新的過程正在日益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制造業協同創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研究方面。王琛和王效俐的研究認為,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是一個協同創新的過程,這一過程從點(企業)及線(關聯企業鏈條)到面(集群整體)出發,闡述了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協同過程[1],同時從知識外部性方面對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途徑進行深入剖析,但并沒有對集群中的矛盾如何處理和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給予解釋。劉文華深入闡述了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關聯性,指出技術創新是一個系統的活動過程,需要建立并培育集群創新核心企業,建立創新的合作與競爭機制[2]。但未對產業集群如何建立創新的合作競爭機制提出進一步的解決辦法。Bell和Albu在研究中認為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能力主要取決于集群內部的創新結構,并且這種創新能力是通過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創新及擴散實現的[3]。
總結起來,現有文獻對于協同創新的研究大多傾向于協同創新內部的運行機理、企業間的合作關系等。制造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其產品和工藝的多樣性,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涉及影響因素眾多,結構復雜,目前的研究為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仍需針對從整體上解決制造業這一特定產業協同創新過程中的多主體間合作動力不足、創新路徑選擇不當等現實問題提供更多的解決辦法。因此,構建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對于指導制造業的協同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協同創新是一項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其關鍵是形成以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非營利性組織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模式[4],這是將各個創新主體要素進行系統優化、組合進行合作創新的過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是由多個主體共同推動,由多個子系統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情形下所形成的一個綜合協同創新系統,旨在使創新主體充分利用社會各種資源和能力,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環境創新和組合創新等多種創新方式,實現制造業突破性發展和產生質的飛躍[5]。制造業協同創新是一項涉及多方面、跨組織、跨文化的合作創新行為,通過廣泛閱讀文獻和相關調研,筆者發現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過程中面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動力不足
由于制造業協同創新的主體涉及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社會服務體系等不同的領域,各自追求的目標和價值取向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合作主體間的創新動力不足[6]。具體來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比較注重個人研究成果,追求自身的學術成就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創新過程中更傾向于論文和論著的成果形式,忽視科技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7]。因此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面向企業、市場和實際應用所開展的研發動力明顯不足。另一方面,企業對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8],但企業作為以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價值的產物來說,往往會更加注重短期的收益,而忽視長遠的研發投入,由此表現為缺乏科技需求的內動力和活力。
(二)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資源障礙
制造業的協同創新以系統的方式運行,在開展研發活動和技術咨詢改進的過程中,面臨著管理方式沖突、信息數據溝通渠道不暢和知識資源共享不足等問題。在進行知識合作戰略和研發產出目標過程中,制造企業和高校等研發機構會由于價值觀和產業化的應用等差異產生沖突,追本溯源在于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而研發機構重在學術思想的產生,以培養創新人才和學術創新為目標[9]。不同主體目標的不同,加之不同主體對知識產權的爭奪,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產生了知識資源共享的范圍和廣度有限,信息數據資源溝通存在問題,影響了制造業協同創新作為系統這個范疇的知識共享力度,從而限制了協同創新的進程和成果[10]。
(三)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存在的信任沖突
一方面,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創新主體中的企業和高校等不同機構的價值觀、技術研發背景、技術應用價值認知,以及企業家在與研發人員交流過程中的精神碰撞等多種因素,影響著不同主體的相互認知,進而產生不同主體在協同創新活動過程中的信任沖突[11]。具體在合作中,比如企業的想法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能夠解決企業自身的實際問題,而高校等研究機構可能只愿意交上成果,能否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科研機構則不予關心,從而產生合作過程的沖突。
另一方面,協同創新過程中的不同主體也會就合作利益分配產生沖突。由于利益分配涉及到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不同參與主體的參與動機,主體間利益分配方式的制定和執行就成為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運行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12]。
(四)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缺乏完善的激勵和保障措施
第一,協同創新的主體對政府激勵政策的理解不夠深刻,不能正確地順應政府激勵政策的指導方向。第二,協同創新的主體對于知識產權的成果和所有權的相關法律、法規知之甚少,對自身產權的保護意識也不強。第三,我國制造業企業約95%是中小型企業,協同創新系統的主體也多由這些企業組成,但由于其規模較小且制造能力、技術裝備良莠不齊[13],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易產生不良的市場競爭。
三、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運行機制的研究框架
通過對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運行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本文將針對解決上述問題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展開研究,具體包括動力機制、資源供給機制、合作信任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四方面。其中動力機制著重解決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本身的動力不足問題,進而推動和促進系統的協同創新活動并提高協同創新效率的多因素組成結構和相應的功能設定;資源供給機制作為系統存在的基本條件,為系統提供必要的資源供給,保障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中的知識共享;信任機制是基于系統存在的信任沖突問題,為系統成員間的合作提供信任;激勵和保障機制從整體上協調制造業協同創新各主體要素間的關系,充分調動系統各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提高協同效率。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并相互制約,構成了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運行機制的研究框架
四、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分析
(一)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動力機制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動力機制指的是組成其協同創新活動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制約、組成結構、功能以及其內在聯系的機理。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動力機制作為推動和促進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協同創新活動并提高協同創新效率的多因素組成結構和相應的功能設定,可以說,是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在協同創新活動過程中,多種內外部影響要素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關系總和。本文所指的該系統動力機制的要素構成主要包括內動力和外動力兩部分要素,其中內動力要素包括企業協同創新意識、創新人才的激勵和創新投入增長機制;外動力要素包括政府外部動力、市場源動力和科技進步支撐力。這些內外動力要素共同作用于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進而成為推動系統協同創新的動力。
1.內動力要素及其作用機理
(1)裝備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和協同創新精神。自主創新是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提高其核心競爭能力的最重要、最根本和最基礎的戰略舉措,因此作為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最重要的主體——裝備制造企業必須明確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并據此制定企業自身的自主創新戰略并予以實施;同時系統內的裝備制造企業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協同創新的精神,在創新過程中發揮行業協作和團結互助的精神,才能提高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綜合競爭能力和行業的經營優勢,進而通過自主創新和協同創新相結合取得的成果促進制造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系統內行業和企業的收益最大化。
(2)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激勵。通過制定科學且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競爭激勵制度以及約束規范制度,充分調動制造業中相關科技創新人才(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研發技術骨干以及基層技術人員等)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薪酬分配制度中,通過合理設計各級人員的薪酬發放,制定完善的研發技術骨干等人員的績效考核評價管理辦法,如實地反映研發技術人員在企業自主創新中所做出的貢獻,按照貢獻大小進行相應的薪酬分配;通過競爭激勵制度來強化科學的績效評價管理和相應激勵在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內形成鼓勵創新、激勵創新并寬容創新失敗的良好氛圍,形成對制造業協同創新活動的精神激勵,進而形成以科技創新人才為人力資源基礎的協同創新的內部動力。
(3)制造業協同創新穩定的研發投入增長機制。通過增加裝備制造企業進而擴展到裝備制造行業的R&D經費投入,加大制造業協同創新活動的開展力度。一方面,通過增加系統內各裝備制造企業本身的研發經費投入,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多種渠道吸納各種科技投資和科技經費的支持來加大制造業整體的研發經費投入,形成制造業協同創新的研發經費投入體系和模式,包括增加對制造業的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及集成創新等多種創新方式的經費支持。只有通過這樣長期穩定的研發投入增長機制的建立,才能形成制造業協同創新的基礎動力。
2.外動力要素及其作用機理
(1)市場源動力。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是構建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市場動力中著重考慮的兩個因素。市場需求是裝備制造企業進行協同創新活動及研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重要動力。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于裝備制造產品需求也將發生改變,因此只有不斷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將市場需求轉變成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這就需要裝備制造企業不斷通過協同創新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進步;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趨勢的不斷激烈,在面對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過程中,裝備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水平是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制造業企業必須通過開展協同創新活動來獲得核心技術進而提高在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將市場競爭力轉變成協同創新的源動力。
(2)政府的外部動力。政府通過制定有利于制造業協同創新活動開展的各類產業政策、科技政策、財政稅收政策、法律法規、金融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不斷增加制造業進行自主創新和協同創新活動的外部推動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對裝備制造企業協同創新活動的鼓勵,直接加大對裝備制造企業協同創新活動的投入,如強化裝備制造行業在重點支持的創新計劃中的比重等。通過政策制定傾斜和資金投入支持共同為制造業協同創新的發展提供新的支撐力和外部推動力。
(3)科技進步的支撐力。制造業可以主動引導和促使社會科技進步為行業本身開展協同創新活動服務,具體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合作創新等多種形式將先進的科技成果及科技資源吸納到制造業的協同創新活動中來,通過科技進步的成果促進裝備制造企業自身的科技進步,使得相關的科技進步成果為制造業的協同創新服務,發揮科技進步的支撐力作用。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動力機制通過內外動力的雙重作用來實現,如圖2所示。內動力:從企業協同創新意識、創新人才的激勵及創新投入增長機制三個方面作為協同創新的源動力推進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創新。外動力:主要從政府、市場和科技支撐力三個方面作為協同創新的外部動力來促進系統協同創新活動。
(二)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資源供給機制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內的資金流及產品流等按照產業鏈的方向流動過程中,會與其他技術、信息及人力等要素進行有機的結合,而當系統內各種要素的收益率等于邊際生產率時,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就進入了平衡狀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資源的供給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技術資本等資源的高效供給。
1.人力資源供給
人力資源是系統中企業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的執行和實施者,作為其他資源供給的載體,能夠通過人力資源有意識的活動,將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金融、技術和人力資本等有機整合,促進系統協同創新。
2.金融資本供給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有序發展的動力主要來源于科技創新,制造業新產品研發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所以健全的資本市場以及完善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功能的資本融資機制能夠為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及時提供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裝備制造企業成長中由于對資金投入具有高要求的特性,為充分滿足企業在研發階段、中試階段、批量生產階段和開拓市場等不同階段的需要,在企業成長的各個不同階段需要采取不同的解決方式來克服資金不足的問題。裝備制造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各階段企業的運行特點、資金的需要量、資金來源的方式如表1所示。

圖2 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動力機制

表1 制造企業各階段運行及資金情況
注:根據任學鋒,風險投資與高科技企業成長過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8(4):61-63內容整理。
3.技術資本供給
技術資本主要是指技術成果的所有者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技術人員智力的資本化。在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中,技術層面的創新可以固化到新材料、新設備和相關的服務中。系統中參與協同創新的企業經常會迫于系統內領導企業的壓力,積極開展相關的研發創新。同時處于系統內協同創新領導角色的企業新研發的零部件等產品會以合同定制的方式交給參與創新角色的企業進行生產。當然領導企業為了實現產品與其不斷推出的技術實現兼容,會經常性地向參與創新角色的企業施壓,在這樣的情況下,處于參與創新角色的企業需要被動地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系統內不同的創新企業均在為系統主導的新產品提高配套的零部件及互補配件等的生產,從而在不同創新企業之間形成協同創新的合作體。在系統協同創新過程中,不一定涉及到技術成果的買賣,但是實現了知識、技術、人力資源等資本的共享,并提升了技術資本的數量和質量。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資源供給機制將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技術資本,通過系統主體作用于系統,系統通過主體對各類資本的需求進行反饋。系統中的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和社會服務體系等主體,一方面既是系統的主體,各類資源的受益者,本身也是各類資源的提供者,在這樣復雜的關系中構成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資源供給機制,如圖3所示。
(三)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合作信任機制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構建從根本上來說是基于系統內各成員之間濃厚的創新愿望和合作意愿,而這種合作意愿也是建立在成員間彼此高度信任的基礎上的。構建系統內部彼此高度信任機制是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順利開展協同創新的基礎條件之一。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合作,在系統主體成員之間的信任和互動明顯加強,并且這種合作互動使得知識共享及相互學習,進而促進系統的協同創新。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構建過程需要企業家建立一種“信任紅利”的理念,并將其作為協同創新的指導思想。系統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系統內各主體在互動中相互傳遞創新意愿和理念,表達信任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為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構建提供強有力的基礎。
1.建立互惠創新合作的長期聯系
系統成員之間通過建立長期持續的、穩定的互惠關系,能夠進一步深化成員間的信任合作。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主體各方能夠通過合作研發等多種創新形式取得雙贏及多贏的結果,此時系統成員間的相互信任關系也能得到強化。在信任關系最難建立的系統形成初期,由于系統成員間的信息不對稱,增加了成員間合作的信任風險。因此只有在系統成員間彼此采取充分信任的前提下進行多次合作才能取得超過期望值的成果,才能使得系統成員間彼此的信任關系長期得以維持并發展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

圖3 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資源供給機制
2.規范系統成員間的合作行為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合作信任機制的建立,需要系統中每個成員的行為規范化。而系統成員行為規范化的整體要求是:首先提高沉沒成本和增加成員間彼此合作的收益。由于系統內成員間的合作屬于根據合作項目進行共同投入,比如研發人員、技術或者相應投入的物化資產等,加之系統成員間的合作從博弈理論來講屬于重復博弈,也就是系統成員一方的欺騙行為能夠導致系統成員另一方不能繼續原有的項目開發,從這個層面來說提高沉沒成本相當于提高了彼此欺騙的代價,由此系統成員間的信任合作機制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
3.通過市場關系協調系統成員間的合作機制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成員企業通過在彼此的關系系統中開展合作進而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關系。系統內成員的企業間依據一定的原則并通過各自的關系系統來尋找適合的合作伙伴,成員企業間確定合作意向后,彼此基于信任的原則來進行合作創新項目的人員、技術及資本的投資,進而使得合作的系統成員企業間形成信任合作的依賴關系。而在這個投資合作的過程中,少數違約的成員企業將受到基于違約的懲罰,極大破壞自身長期形成的信任合作關系系統。
4.建立系統內部信任邊界和信任評價體系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成員為了防范自身企業在技術和人力資本等在合作過程中的流失,其系統成員的信任是有度的,而不是無限信任。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彼此的信任障礙,但是從系統成員自我防衛的角度出發,為了能夠持續擁有自身的技術、資本和管理優勢,有效地建立信任邊界是維持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成員間的伙伴關系的有力保障。同時通過建立系統內部的信任評價體系,對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內部合作伙伴間的信用等級、風險偏好等方面進行評價,也是穩定系統成員合作關系的有效措施。
5.通過建立聲譽機制構建信任合作關系
企業聲譽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獲得的外界關于本企業研發能力、資本實力、質量信譽和安全評價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內部的成員企業聲譽需要通過各種關系傳遞,進而使得系統成員間開展的合作具有動態和開放性,加之系統成員間的合作是依賴項目的需要而展開的,因此企業聲譽便是決定能否開展后續深入合作的重要指標之一。而建立良好企業聲譽的重要之處就在于企業信譽市場選擇和市場競爭,建立系統的信任關系,便于系統協同創新的實現,便于合作風險和成本的降低,在潛在懲罰損失與隱形合作利益雙重作用下,這種伴隨企業聲譽的信任機制能夠促進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良性發展。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成員間在協同創新愿景、核心價值觀和合作研發共識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起合作的長期聯系,通過合作過程中建立機制來規范系統成員間的合作行為,并通過市場關系來協調成員間的合作關系,進而建立系統內部信任邊界和評價體系,建立聲譽機制維護信任合作關系,由此構成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信任合作機制,如圖4所示。
(四)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激勵和保障機制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激勵和保障機制的功能集中表現為各種激勵和保障措施能夠明顯提升系統成員的協同創新水平。本文中,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激勵和保障機制中,涵蓋了政府的政策激勵、知識產權成果和所有權的激勵、公平競爭環境和良好創新氛圍等要素。
1.政策激勵
通過利用政府的財政、稅收及產業政策來反映政府政策的信號和意圖,指明制造業的協同創新方向,調動各創新主體開展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并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和產業發展規劃為系統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活動提供行動框架和相關準備,進而確定系統各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范圍和協同創新的領域重點。
2.知識產權成果和所有權的激勵
產權激勵面向的主要是系統創新主體之一的企業。這就需要首先要明確企業的產權,真正做到產權明晰和權責明確,使系統內的企業成為具有自主經營權、決策權的經營主體,利于企業開展協同創新的整體決策。其次需要在企業系統內調動員工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產品綜合競爭實力。再次針對系統內的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用知識產權成果的所有權進行激勵,利用法律法規和相關的制度形式來保護創新主體的創新成果以及知識成果的所有權。
3.制度保障
一方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能夠明晰系統內企業產權,明確企業的權利和責任,落實企業經營的自主權,推動系統內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機制。另一方面,結合知識產權制度及相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對系統協同創新過程中的產權和創新成果分享權予以保護。同時加強政府和創新主體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爭取實現以法律形式來保障創新主體創新成果的合法性及不可侵犯性。

圖4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信任合作機制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激勵和保障機制通過政府政策激勵,首先,通過產業政策將制造業作為創新領域的重點產業;其次,通過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來調動系統主體的積極性;最后,建立產權激勵制度,并通過法律法規來保護成果的所有權實現知識產權成果和所有權的激勵,進而形成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激勵和保障機制,如圖5所示。
五、結論及建議
制造業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一個相對完善的系統運行機制作為保障。根據系統自身特點和裝備制造產業特點,本文主要從系統動力機制方面、資源供給機制、合作信任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等四個方面展開研究。動力機制需要從系統內部和外部使系統主體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加速協同創新系統的成長;資源供給機制作為維持系統發展的重要條件,需要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技術資本的和諧統一,并實現包括人才、資金、技術和社會資本等資源在系統內的高效供給和運行;合作信任機制是系統健康成長的核心,通過市場性關系協調系統成員間的合作機制,規范系統成員間的合作行為,建立系統內部信任邊界和信任評價體系,才能保證系統的持續健康發展;激勵保障機制為系統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保障。基于以上研究,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高效運行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注意運行機制間的協同。對創新動力機制、資源供給機制、合作信任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的研究只是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并不能從整體反映系統的運行效果,還需要運用復雜系統理論、協同理論等對制造業協同創新的各運行機制進行研究,提高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整體效果。
其次,整合系統動力要素。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是內外部多種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一動力對系統的促進作用不足以使得系統良性、快速運行。因此,需要整合內外部動力要素,使之相互協同耦合,相互影響,共同推動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快速發展,提高創新績效。

圖5 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激勵和保障機制
第三,保證資源供給渠道暢通。人力資源、金融資本、技術資本等資源在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間的高效流動和共享,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縮短創新周期,降低創新風險,提高創新效率。因此,在制造業系統創新系統中,應搭建和完善資源供給渠道,保障資源供給渠道暢通。
第四,重視創新主體間的合作和信任。政產學研之間的互信可以增加相互之間的合作頻率和合作效率。合作可以使各方快速了解對方的需求,根據產業需求開展相關研究,一方面,避免重復研究帶來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使得研究直接針對市場,從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創新效率。
第五,重視政府作用,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在我國科技體制尚不完善、部門協作還不理想的當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中相關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政府應當重點從政策制定、產權和所有權激勵、制度保障等方面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尤其是增加基礎研究的投入,加強政府深層次的指導與支持,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參考文獻:
[1]王琛,王效俐.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協同過程及機制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5):22-25.
[2]劉文華.產業集群視角下的知識共享與技術創新[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0(8):53-55.
[3]Bell M,Albu M.Knowled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World Development,1999,27(9):1715-1734.
[4]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30(2):161-164.
[5]徐建中,趙偉峰,王莉靜.基于博弈論的裝備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主體間協同關系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4(7):161-171.
[6]劉懿峰,孫浩進.我國區域創新體系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構建[J].區域經濟評論,2015(1):86-90.
[7]萬幼清,王云云.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企業競合關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4(8):175-176.
[8]朱兆斌.科研成果橫向轉化績效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5(1):86-89.
[9]吳悅,顧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協同過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10):17-23.
[10]王進富,張穎穎,蘇世彬,劉江南.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8):1-6.
[11]吳婷,李德勇,吳紹波.基于生命周期的產學研聯盟沖突管理研究[J].學術論壇,2010(3):198-201.
[12]薛二勇.我國大學和產業合作的戰略選擇和制度安排[J].教育研究,2014(11):44-52.
[13]崔榮會,李艾艾.云制造落地[J].中國制造信息化,2010,39(13):18-21.
[14]張樹山,郭坤,孫毅.全球供應鏈系統環境下科技協同創新伙伴關系模糊組合評估方法[J].中國軟科學,2014.(5):164-172.
[15]萬幼清,張妮,魯平俊.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風險及其形成機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5(2):182-183.
[16]Sungjoo Lee,Gwangman Park,Byungun Yoon,et al.Open innovation in SMEs:An intermediated network model [J].Research Policy,2010(39):290-300.
[17]魏江,李拓宇.趙雨菡創新驅動發展的總體格局、現實困境與政策走向[J].中國軟科學,2015(5):21-30.
[18]葉偉巍,梅亮,李文,等.張國平協同創新的動態機制與激勵政策——基于復雜系統理論視角[J].管理世界,2014(6):79-91.
[19]徐愷英,鞠彥輝.企業信息集成系統運行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05(6):8-12.
[20]馬宗國.開放式創新下研究聯合體運行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2):8-12.
[21]于兆吉等.裝備制造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13(7):193-196.
[22]李兵,曹方.基于系統動力學城市創新系統運行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75-177.
[23]董秋霞,高長春.基于模塊化理論的創意產業集群知識創新系統運行機制及協同發展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8):110-113.
[24]龔新.裝備制造業配套協作體系的運行機制研究[J].學術交流,2009(10):124-128.
[25]馬永紅,王麗麗,王展昭.產業技術聯盟的運行機制分析與構建[J].科技與產業,2011(8):90-94.
[26]霍明奎.基于知識流動的產業集群知識創新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36-38.
[27]宜建軍,岳琳.基于知識流的產業集群知識管理過程研究[J].情報雜志,2010(3):107-109.
[28]付丹,李柏洲.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系統的結構及要素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17):34-36.
[29]鐘榮丙.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3(2):29-32.
[30]楊劍,楊鋒,王樹恩.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區域創新系統運行機制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0(8):1-6.
(本文責編:辛城)
Operating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a
LIU Xiao-yun1,ZHAO Wei-feng1,2
(1.SchoolofManagement,Harb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150080,China;2.PetroChinaCoalbedMethaneCoLtd,Beijing100028,China)
Abstract:As the country’s innovative strategic industry,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ther than the quant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is strategy.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problems,constructs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from dynamic mechanism,resource supply mechanism,cooperative trust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These fourmechanisms support and interact each other to protect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and thus enha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dynamic mechanism;resource Supply mechanism;cooperative trust mechanism;incentiv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5)12-0144-10
作者簡介:劉曉云(1965-),女,山東青州人,哈爾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學與創新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全球價值鏈下我國制造業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跨越模式、風險管理與績效評價研究”(71472057)。
收稿日期:2015-08-24修回日期: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