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P2P平臺喪失“擔保”王牌“后遺癥”
◎ 林春浩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杜萬華6日在解讀最新公布的一項司法解釋時表示,“如果P2P網貸平臺的提供者通過網頁、廣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其為借貸提供擔保,根據出借人的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判決P2P網貸平臺的提供者承擔擔保責任。”
經過兩年來的井噴式發展,中國P2P行業規模已由最初的幾百家,迅速發展到如今3000多家的市場規模,歷史成交額更是屢創新高,預計今年底將突破1萬億元大關。可以說,P2P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高速的發展,最關鍵的市場營銷優勢有兩個:一是遠高于銀行同期存款和其它理財產品的利率;二是對投資人實行本息擔保制。
按照金融學原理,高收益往往就意味著高風險。但是,由于P2P平臺普遍會通過各種機制,主動承擔起借款人違約風險造成的損失,實際上,確實有一些平臺在壞賬發生后,嚴格履行了既有承諾。但是,絕大部分的P2P平臺宥于財力所限,根本無法承擔賠償責任,一旦發生較大額度的違約事件,他們往往就面臨倒閉的命運,或者干脆選擇跑路。按照央行最近出臺的指導意見,P2P平臺將全面回歸信息中介位置,并禁止為平臺提供增信服務,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則更進一步明確了P2P平臺提供擔保面臨的法律風險。
可以說,在新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形勢下,P2P平臺去擔保化已經成了一種必然趨勢。那么,失去了“擔保”王牌的P2P,在享受不用為投資人損失直接買單的政策福利時,會有哪些不利因素呢?筆者認為,去擔保化的P2P平臺,在利率競爭力不斷下降的大背景下,吸引投資人的力量將會不斷削弱,發展速度會逐漸回歸到理性的區間。由于市場營銷的重心不再是比拼擔保,行業內部的競爭格局將會隨之改變,平臺之間的競爭將會更為激烈,但這些都是每一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會面臨的,最終都會通過市場化機制自行解決,進而保持行業健康地發展。但是,我認為,去擔保化的P2P行業,將面臨著兩個“后遺癥”,必須引起有關監管部門和P2P行業的重視。
首先,P2P去擔保化后投資人對平臺安全性方面的顧慮會加重。這對于那些具有良好口碑的老平臺而言,影響倒不會太大。但是,對于新平臺特別是新的中小平臺和草根平臺來說,卻將帶來極其不利的市場影響。因為在P2P行業中,新平臺本來就很難獲取客戶,特別是缺少背景的平臺,在發展初期普遍舉步維艱,如今,它們在失去“擔保”王牌后,進入市場的門檻將大為提高,生存也更為艱難。在此建議,有關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最好提供一些扶持政策或指導,幫助新興平臺健康成長,從而構建合理的具有新陳代謝功能的P2P行業生態圈。
其次,P2P行業在集體去擔保化后,保護投資人的資金安全仍是重中之重。銀監部門最好制定保護投資人資金的相關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大對P2P平臺在風險控制方面的管理力度,同時加大對違法平臺的處罰力度,充分保障投資人資金安全,才能更有效地促進P2P這種普惠金融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