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模式推進涉訴資產交易
◎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
司法體制改革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的主要內容涵蓋了司法體制的自我創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等各項要素。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依法治國總目標。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各類涉訴資產的公正、依法、合規、高效處置成為執法機關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
2015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修訂印發《關于民事執行中評估、拍賣和變賣工作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內高法[2015]64號)(以下簡稱“新細則”)。主要包括了民事執行中涉訴資產遵遁的原則、委托評估、第三方平臺、拍賣變賣、指導監管、工作分工、資金結算、管轄回避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明確規定:“司法拍賣應當在人民法院確定的多功能法庭或網絡平臺進行”。新細則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司法拍賣第三方平臺的職責,對進一步深化自治區司法改革和規范涉訴資產交易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新細則明確規定:“內蒙古自治區各級人民法院自行
組織拍賣的,應當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為內蒙古自治區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全區各級人民法院應當在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網絡平臺發布拍賣信息,并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組織實施拍賣”。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三方網絡平臺是實現市場化交易的主要手段。新細則提出了互聯網平臺與傳統方式結合進行涉訴資產處置的互聯網+模式,使司法拍賣工作呈現新常態。其主要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頂層設計的公信力制度優勢
引入第三方交易平臺可以進一步完善涉訴資產處置管理體系,有助于落實對競買人信息的保密和有效隔離。平臺交易可以最大程度發現涉訴資產市場價值,更好地將資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實現公權陽光化,減少權力尋租的空間,避免暗箱操作和行政權力腐敗現象的滋生。
1.2相互制衡的制度設計
通過第三方平臺成熟的競價技術手段和制度設計,產權交易機構和拍賣機構相互制衡,買受人相互“不識廬山真面目”,以電子競價取代“擊槌成交”競價實現網絡自動運行,突破了拍賣現場因場地、設備造成的對競買人數的限制,有效避免人為干擾和圍標串標現象,使競價更加公開,交易更加公正,凈化司法拍賣環境。
1.3通過數據分析實現有效集中監管
涉訴資產的競價數據、競價程度和競價結果通過第三方平臺系統全程公開,實現了執法與處置的“管”“辦”分離,司法部門只做裁判員不做運動員,以確保競價公平和交易公正。通過交易系統與司法拍賣監控系的有效對接,可以強化執法機關的集中監管,確保司法拍賣的規范化、信息化和公正廉潔。
1.4互聯網+模式下的交易體系
司法機構引入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委托拍賣,可以使法院從處置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辦案,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線上線下O2O模式全流程的綜合服務,加強司法拍賣操作流程節點的實時控制,增強涉訴資產交易的公正性和處置效率,進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維護了交易各方的合法利益。
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于2012年11月7日出臺《對外委托司法拍賣工作實施細則》(內高法〔2012〕187號),明確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為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機構。中心在夯實國有企業產權、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等業務體系和制度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有關規定細化修訂了中心《司法拍賣規則》和《司法變賣規則》,并針對涉訴資產的特點進行大規模的網絡平臺改造和落地服務機構的建設,積極打造第三方涉訴資產交易平臺為實現陽光化交易創造了基本制度保障。截至2014年,累計實現涉訴資產進場交易業務23宗,成交金額6338.85萬元,綜合成交率為38%,綜合競價率為75%,綜合溢價率為39.2%。通過國有公信力平臺實現涉訴資產的公正、公平、公開的陽光化操作和制度化建設,有效防止腐敗現象的出現,提高了資產處置效率,有力保障了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
中心做為內蒙古自治區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三方交易平臺,通過近年來完善制度化建設、網絡平臺的升級和涉訴項目案例的依法實踐,使中心具備了進一步優化涉訴資產處置的基本條件和實施要素,主要特點和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國有公信力平臺優勢
中心通過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等多部門審核評定資質,具備企業產權交易監測系統、人民法院訴訟資產網、互聯網競價系統、異地同步掛牌等成熟的系統支持和先進的信息運行技術及現有交易制度體系保障,為涉訴資產交易提供了一個功能齊全、規范安全的產權交易平臺。
3.2廣泛的買受人資源匯集
中心通過現有的“內蒙古產權交易網”,自建的微信平臺、手機報及多年積累的投資人數據庫進行廣泛的資源匯集。依托根據項目的特點進行分渠道、分計劃采取投資
人專場見面會、路演推薦、專業投資人點對點推薦及流媒體、紙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項目推薦,使項目推薦形成立體化、多點式推薦模式,廣泛地與投資人進行對接。
3.3線上線下全流程服務體系
在明確中心權責基礎上,借助中心廣泛的信息網絡、健全的服務體系、規范的交易程序、先進的交易競價手段,從涉訴資產的價值認定、項目方案策劃、項目推薦、信息發布到投資人受讓登記、組織競價、資金結算、交易鑒證、涉訴資產過戶等工作全流程一站式服務,確保涉訴資產公開、公平、公正、透明交易。
3.4強化落地服務建設
中心通過輻射全區的63家會員機構和包頭、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等8個盟市辦事處及全國35家省級產權交易機構,負責位于自治區區內和區外涉訴資產項目的調研勘驗、檔案歸集、錄音錄像、草擬推薦方案、提供場地設施等落地服務工作。通過強化分支落地機構的建設充分挖掘標的所在地客戶資源,提供點對點的對接服務,為涉訴資產交易提供便利條件。
3.5便捷的資金結算
新細則規定交易價款實行網上電子結算。中心第三方平臺采取全天候、全流程網絡服務,通過與多家銀行結算端口的接入和銀聯業務的對接,可實現資產交易與資金結算的順利流轉,省去了交易各方辦理資金交割需往返現場手續的繁瑣。通過網絡電子結算,有力地確保了資金收付安全,避免了不必要的扯皮現象,使交易與資金結算更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