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二元結構”下要素有效流轉的產權市場路徑選擇
◎周雪飛(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成都611130)
在經濟新常態的當下,告別了過往“投入型”增長模式,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將會轉入立足于全要素生產率(TFP)增加的“效率型”增長新階段。換言之,伴隨以勞動力短缺和工資持續提高為特征的“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對未來中國發展顯得至關重要。
然而,目前中國經濟存在著“雙二元結構”:一方面,城鄉分置,“二元結構”現象突出;另一方面,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還存在“二元結構”。這種“雙二元結構”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具體表現為:要素在不同空間(城鄉)、不同所有制經濟(國有、私營)中分布不均衡、出現“斷鏈”,無法形成要素資源的整體流動和“優化組合”,進而導致全要素生產率長期低位運行。
1.1城鄉“二元結構”下要素市場長期分置,久未統一
傳統體制下嚴格的計劃調節把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完全對立起來,人為割斷了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實行“農村農業、城市工業”,導致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擴大,進而形成了我國經濟的城鄉“二元結構”。
就資源配置而言,市場與政府時常出現“配置倒掛”、方式擰亂,即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資源配置方式正好“反其道而行之”:該由市場配置的私人領域,恰好實行的是政府“行政化”配置,而該由政府配置的公共領域,則更多交由市場“放任式”配置。
從要素市場來看,由于農業“高風險、低利潤”的特點和受利益驅動,主要面向城市經濟,城市相對充裕的資金沒有進入農村,農民參與金融市場的條件、渠道都非常有限;農村土地不能直接市場化,必須通過國家征用轉化為國有土地后才能“入市”,造成“一級市場政府控制,二級市場農民難進”的困境,農民在土地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難以分享農地向非農地轉化中形成的巨額增值收益。久而久之,導致城鄉生產要素市場不統一、長期分置,出現產權流滯、無法接續,難以形成“要素新組合”。
小貼士:
全要素生產率(也稱總和要素生產率)的概念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是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作為要素的“新組合”,全要素生產率代表了制度、技術、知識、管理等的創新。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提升和制度變革等。
1.2不同所有制經濟“二元結構”下要素分布不均衡,形成產權流動壁壘
發展市場經濟,要求生產要素應當實現“無障礙流動”。然而,由于現實層面要素資源在不同所有制經濟之間分布不均衡,且存在國有經濟“產權模糊”與私營經濟“產權弱勢”并存的二元結構,出現“產權抵觸”,進而形成了不同所有制經濟之間的“產權流動壁壘”。
一方面,以國有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經濟占有較多的要素資源,
但“產權不甚清晰、定價機制缺失、效率較為低下”的弊端突出。另一方面,以私營經濟為代表的非公有制經濟占有要素資源相對較少,產權較為明晰、效率相對較高,但同樣面臨“產權弱化、缺乏安全、短期行為”等問題。
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管理改善和組織創新等,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宏觀層面而言,要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可持續增長,則重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2.1使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與計劃調節、行政手段相比,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中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能夠引導資源配置符合價值規律以最小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產出(效益)的要求,讓價格信號、競爭機制和供求法則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正因為此,在要素資源配置中,市場作為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無疑應當起決定性作用。
2.2促進城鄉要素市場的統一
只有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市場的統一,才能盤活農村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要素資源,推進城鄉要素的平等交換、公平交易,增加農民收入,進而改變城鄉要素市場“產權流滯”、無法接續局面,形成“要素新組合”。
2.3實現不同所有制經濟間要素自由流動
要實現生產要素的“無障礙流動”,就應當通過市場化方式,充分釋放要素自由流動、自由競爭的活力,打造堅實的微觀基礎,讓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通過“試錯”尋找最優的資源配置構架。在此過程中,應著重通過國企國資改革創造更好的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提高的制度條件,達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潛在增長率”的目的。

2.4更加注重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
私營經濟要想擺脫“產權弱化、缺乏安全”的困境進而產生高效率,科技型中小企業要想獲得長期的技術創新
驅動、自主創新動力,就必須得到有效的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個中邏輯在于,經營者必須受到保護,避免政治家對合約的恣意干涉,避免公司資產被巧取豪奪的可能性。換言之,如何更加注重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成為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
3.1充分發揮產權市場的要素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與功能
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服務市場、權益性要素市場,產權市場能夠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價格發現,投資人發現”的重要功能:產權市場賦予生產要素流動性和可交易性,市場化定價機制會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有效傾斜、集中,為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奠定基礎,提供新的增長動力,從而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基于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未來在“十三五”規劃編制中,將產權市場發展、功能定位納入“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要素市場體系建設等相關內容中予以通盤考慮。
3.2加快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城鄉統一、打破地區封鎖的產權市場體系
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等的流轉服務,不僅能夠提高農村要素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而且有利于保障農民的合法財產權益,給農民帶來更多財產性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基于此,產權市場應當牢牢把握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形成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的良好機遇,加快建設、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城鄉統一、打破地區封鎖的產權市場體系、要素交易平臺,有序推進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各類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進場交易。在此過程中,應以提高土地要素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為重點,促進城鄉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和不同區域間的無界交易,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真正把廣大農民的利益界定好、保護好、發展好。
3.3通過產權市場推進混改以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增長
推進國企改革,實現生產要素在不同所有制經濟之間的“無障礙流動”,必須打破“產權抵觸”和“產權流動壁壘”,充分發揮產權市場、交易機構“產權多元化的攪拌機”的市場化專業平臺功能,在“產權模糊”的國有經濟和“產權弱勢”的私營經濟之間形成有效對接與融合,進而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凡此種種,對于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增長至關重要。
由于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中國有產權的流動規模會越來越大、頻次越來越高,因此政府應當考慮提供政策支持、創造資本流動和股權重組的環境條件,以便產權市場更好發揮“產權多元化的攪拌機”的作用。
3.4產權市場能夠成為實現“雙向產權保護”的守護者
毋庸置疑,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政府強調要“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意在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確保“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推動創業創新,進而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促進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公平、公開、公正參與市場競爭。
產權市場作為產權交易的陽光場所、專業平臺,完全能夠成為實現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雙向產權保護”的守護者,從而有效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和“民營資產被侵吞剝奪”。
鑒于產權市場在破解“雙二元結構”、促進要素流轉與組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方面具有顯著的功能作用,建議國家在“十三五”規劃編制中考慮對產權市場的改革發展與功能定位作出相應部署和安排。
參考文獻:
1.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 tion[J]. R 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 320.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71號),2014年12月30日。
4.周雪飛:《產權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服務市場與堅實基座》,《產權導刊》,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