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暉
莫讓保命天使再折翅
■ 肇暉

俞衛鋒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麻醉科主任、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麻醉科主任、博士生導師,1985年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軍醫本科,1989年師從著名麻醉學家王景陽教授和著名的肝膽外科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分別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學術任職: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世界麻醉醫師協會聯盟鎮痛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上海市醫學會麻醉專科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麻醉與復蘇專業委員會常委等。并擔任國內4本主要的麻醉學雜志的常務編委。本人及領導團隊承擔2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科研任務,主編專著5部。共發表論文近255篇,SCI收錄52余篇,有4篇在世界最著名的《麻醉學》(Anesthesiology)雜志上發表。
研究方向為吸入麻醉藥肝毒性機制研究、圍手術期肝保護與黃疸麻醉的基礎臨床研究、慢性疼痛的信號轉導與基因治療等。曾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另獲總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衛生系統“銀蛇獎”、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等多項獎勵。
2014年歲末,就在人們期待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昌克勤醫生卻永遠離開了我們,時間將他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2歲,這位奮進辛勞的麻醉醫生突然在工作期間暈倒在手術臺旁,盡管醫院全力組織搶救,但噩耗還是突襲而來。
這樣的噩耗已不是第一次出現。近兩年,全國已有10余名麻醉醫生猝死,大部分是三四十歲的青壯年。這不僅僅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更是悲痛欲絕的災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一個個家庭就這樣支離破碎。是什么原因讓這些正值壯年的青年醫生轟然倒下?麻醉醫生,這個在普通人眼中略顯神秘的群體,他們常年行走于鋼絲之上,扮演著手術室中保命天使的角色,然而如何才能不讓天使的翅膀被殘忍折斷?為此,本刊特別專訪了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俞衛鋒教授。
每年的3月30日是美國的國家醫生節,這個節日的設立來源于1842年3月30日美國醫師Long第一次為患者施行了乙醚麻醉。盡管他的工作在當時沒有被報道(因此大部分教科書中將莫頓在麻省總醫院施行的乙醚麻醉作為現代麻醉學的開端),但美國還是尊重他的發明,在確認他是第一位乙醚麻醉的施行人后,為他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并經國會參眾兩院通過后,于1993年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簽署總統令,將3月30日設定為美國國家醫生節,紀念麻醉的發明對促進人類健康發展、社會進步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
麻醉學科的創立,最初就是人類為戰勝疼痛而創造的。實際上,外科手術的歷史要遠遠早于麻醉的歷史。只是多少年來,外科手術都是在將病人捆綁、擊暈、灌醉、以致放血造成休克后進行的。直到有一天,麻醉的出現,才結束了這一切。所以,被稱為“世界麻醉鼻祖”的莫頓醫生,在他去世后,后人為了紀念他在麻醉領域的偉大成就,在其墓碑上鐫刻了這樣的墓志銘:“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痛苦;從他以后,科學戰勝了疼痛”。麻醉,讓手術不再成為一種酷刑,不僅緩解了疼痛,而且賦予患者身心的尊嚴。
然而麻醉學科在中國發展起步相對較晚。傳統觀念認為,麻醉科不過是一個輔助科室,是為手術科室服務的醫技科室。直到1989年原衛生部發布的12號文件,正式宣布麻醉學科為獨立于外科的臨床二級學科,工作范疇包括臨床麻醉、急救復蘇、重癥監護治療和疼痛診療4大部分,為麻醉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無奈麻醉學科在中國的根基較淺,麻醉學科未能把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至于錯失良機,使麻醉學科
的發展止于臨床麻醉。雖然很多麻醉投身于急救復蘇、重癥監護和疼痛診療工作,但他們既未能從麻醉學科內部得到肯定和呵護,也未能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中成為主導角色,使中國麻醉學科漸漸失去了在這3個領域的話語權。雖然有這些曲折和反復,但麻醉學科在新一代領軍人才和廣大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服務水準不斷提升,業務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時至今日,麻醉科已從一個輔助科室逐漸發展為平臺科室,未來還將成為學科群,貫穿于醫療治療的整個過程中,與各學科通力合作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盡管只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中國麻醉學科發展迅速,從SCI論文發表數量可見一斑。1999年全世界發表的麻醉SCI論文中,中國大陸只有區區9篇,日本有250余篇,美國有800多篇。但2009年中國發表的麻醉SCI論文已達287篇,2014年更是達到1 250篇,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一。“在美國人辦的英文雜志上,中國麻醉醫師發表的文章數最多,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俞衛鋒教授感嘆說,“這也同時說明了中國麻醉的全球學術影響力在不斷提高”。目前全國注冊的麻醉醫師數量近10萬人,越來越龐大的醫師數量也讓中國麻醉醫師群體越來越受到國際的重視。2012年,素有“世界麻醉界奧運會”之稱的世界麻醉醫師大會(WCA)上,于布為、薛張綱、田玉科、黃宇光、俞衛鋒教授等5位中國麻醉醫生進入了世界麻醉醫師學會聯盟(WFSA)下屬的委員會擔任委員,熊利澤教授更是擔任亞澳理事會主席,全面進入世界麻醉機構的領導層,同時2016年中國香港將作為第16屆WCA的承辦方,這將成為中國麻醉史上一個重大事件,表明了中國麻醉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得到增強。
談到麻醉學科的發展,俞衛鋒教授認為未來麻醉科的發展將呈現“三最”特色——涉及知識面最廣、其它學科依賴度最高、對其它學科支持力度最大。行業內有句話叫“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這句俗語形象描述了麻醉醫生在一臺外科手術中的重要作用。手術臺上,外科醫生主要在病變部位動刀子,麻醉醫生則要不斷調控患者麻醉深度,讓患者處于無痛狀態,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由于所有的手術科室都需要在麻醉科手術室平臺上工作,麻醉科就像是醫院手術室這艘航空母艦上的甲板和平臺,因此麻醉醫生需具備病理生理、藥理、內科、外科、婦兒、麻醉等基礎和臨床醫學多學科的知識。作為麻醉醫生還必須具備處理突發情況的能力,管理好病人的重要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壓、心臟、神經系統、肝腎功能等。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麻醉工作的范圍已日益擴大,麻醉的工作范圍已從手術室擴展到病房、門診、急診室等場所,麻醉技術在醫院多學科都充分發揮了作用。因此麻醉醫生有廣泛的知識才能勝任這一工作。
由于麻醉醫生的工作基本都在手術室內進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手術室都顯得那么神秘,人們不了解在自己被麻醉后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周邊的事情。所以在美國曾經很多人認為麻醉科醫生的工作不過就是給病人打一針、睡睡覺這么簡單,為何麻醉醫生平均工資卻在美國醫療行業位居第一呢?后來一位麻醉醫生給出了經典回答:“其實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我收的費用和我拿的薪水,不過是打完針后看著病人,不要讓他(她)因為麻醉或手術出血而死去,并保證他們在手術結束后能安全醒過來。如果你們認為我錢拿多了,也沒問題,我打完針走就是了”。從此美國不再爭論麻醉科醫生工資是否太高的問題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了麻醉醫師在維護生命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了。然而在中國,人們對麻醉醫生的認識尚有很大差距。
近幾年,隨著國內醫療市場快速發展,醫院患者數量不斷攀升,醫院手術量劇增,麻醉醫生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基本滿足了醫療服務的基本要求(即診斷的準確性和醫療處置過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服務,也就是對就醫全過程有尊嚴、舒適化的需求,從不斷增加的門診無痛胃腸鏡檢查和無痛人流的數量上就可以看到這一點。患者對無痛的追求,也大大增加了麻醉醫生的工作量。
然而在工作量大幅提升的同時,麻醉醫生的數量并未得到改善。俞衛鋒教授告訴我們:“目前手術室配備麻醉醫師數量的計算方法仍主要以手術臺數量為基礎,而不是以手術醫生團隊的數量為計算標準,這就導致手術醫生可以輪流開刀,但麻醉醫生卻永遠處于工作狀態。讓人肉之軀的麻醉醫生跟鋼鐵做成的手術臺承擔同樣長時間的工作量,顯然不夠科學合理。”即便按照30多年前有關部門的這種“配備設想”——希望平均一個手術臺配1.2名麻醉醫師、三級醫院配2~2.5名,然而時至今日,即使在大名鼎鼎的北京協和醫院,70個手術室也只配備
了66名麻醉醫師。全國醫院的麻醉科醫生平均配比僅有0.7。以上海為例,目前上海市的麻醉科醫師總數還不到2 000人,而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 415.15萬人,也即每萬人僅配備0.83位麻醉科醫師,遠遠低于歐美(每萬人至少2.4個麻醉科醫師)的標準。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稱,目前全球一年的手術量為2.34億臺。以此推算,中國約占其中1/10,若著眼于醫療發展及人口需求,占全球人口1/5的中國,外科手術和臨床麻醉業務量在不久的未來,還會有一個井噴式地增長,這對中國麻醉醫師的數量提出更高要求。
現在大多數三甲醫院的麻醉醫生,每天早上7點之前就要到崗,一直要做到自己負責的手術間的手術全部結束為止。有時自己的手術做完,還要去支援別人,晚上七八點鐘能夠下班就算比較早了。很多時候要工作到晚上10點鐘,甚至12點以后。即便晚上再晚下班,第二天早上7點又要在手術室做好準備,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如此。另外還有手術室以外的麻醉,包括婦產科、無痛胃腸鏡、導管室、眼科門診手術室等。除了臨床麻醉,他們還承擔著教學、住院醫師培養、對外交流等任務,加班已成為他們工作的常態。近幾年麻醉醫生猝死事件的主角們,他們正是成家立業有追求有發展的時候,也因此既有工作負擔,也有生活負擔,壓力大于常人。像麻醉科這種高強度工作,實際上是慢性死亡的過程。它對人的生理、心理一些疾病的誘發,都會起到促發的作用。
2014年4月19日,俞衛鋒教授正式從前任會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副院長姚尚龍教授手上接過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這個任重而道遠的職務。作為中國麻醉醫師的領頭人,俞教授和協會的專家們開始積極思考著對如何在新時期堅守“服務協調、自立維權、監督管理” 的辦會宗旨。
面對麻醉醫師高強度的工作狀態,2014年11月由上海市醫師協會麻醉科醫師分會發布了《上海市麻醉科醫師勞動保護條例(草案)》和《手術室環境保護條例(草案)》,這是國內首個由醫師協會出面、為本行業醫師的職業安全所倡議的勞動保護條例草案,希望在得到同行的充分討論、補充后,最終有機會成為一份“正式提案”。“草案”試圖明確麻醉科醫師應有的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制度,較詳盡列出了麻醉科醫師超時勞動的工資報酬、長期從事與電離輻射相關手術的麻醉科從業人員應享受放射假和療休、女性麻醉科醫師在特殊時期的勞動保護等,以及包括手術室空氣質量、X射線等電離輻射防護、職業損傷的防范預案等在內的臨床麻醉工作環境保護要求。未來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還將開展一次關愛麻醉醫師身心健康的大行動,從實際工作入手,深入調研、總結建議,爭取同上級管理部門一起來改變中國麻醉科醫師的生存現狀。
對于解決麻醉醫生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有專家建議向美國學習,建立“麻醉監測護士”制度,由麻醉醫生制定用藥方案、實施麻醉操作,由麻醉監測護士協助記錄患者用藥后的反應、變化,報告醫生再做處理,從而減輕醫生工作量。對于這種建議,麻醉界目前還存在較大爭議,俞衛鋒教授對此表示支持,但他同時堅持這樣做的前提一定是護士沒有獨立行醫權、沒有處方權,只能在醫生的監管下從事記錄、監護等工作。
中國臨床麻醉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首先要重視學科發展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培養。科研學術水平的提高、技術的創新都離不開人才,先進儀器設備的操作和診治同樣離不開人才,合理的人才梯隊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是全國第一個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分會。目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已經成為政府行為,說明分會當時開展這項工作具有長遠眼光。同時,分會還要繼續加大醫師培訓力度,面向不同地域、不同層級的醫生開展不同類型的培訓。目前在中國,麻醉科軟、硬件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而不同級別的醫院之間差距巨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國麻醉學科的整體進步要注意不同規模醫院的均衡發展。
分會還要加大媒體宣傳,讓更多人了解、關注麻醉醫生的生活、工作狀態。創辦《Anesthesiology·眼界》雜志,從獨特的角度入手,捕捉學科最新觀點、動態,為中國麻醉科醫師開闊眼界、拓展思路提供一種全新的方式。利用現在觸手可及的移動終端,結合網站的方式,最大限度為會員提供方便的網絡平臺,并以此加強媒體宣傳。爭取2016年上映一部以麻醉醫生為題材的32集電視劇,讓公眾對神秘的手術室生活增加更多感性認識。
俞衛鋒教授堅信,只有不斷完善相關保護制度、持續提升中國麻醉醫生的整體業務水平、讓社會公眾對麻醉醫生增強了解和理解,才能讓麻醉醫師的羽翼越來越豐滿,讓我們的保命天使不再折翅。
收稿日期:(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