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均


時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師研究教材多,考慮學生少,課堂上層層講練,句句提及,教學著力點在教師,關鍵點在講練。這種教學,文本容易支離破碎,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更容易喪失。閱讀教學的原點在學生,終點還是在學生。
一、語文閱讀課堂有效的基本過程
2011年,在美國各地興起了“翻轉課堂”,課堂上互動交流的時間大大增加,學習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語文閱讀教學從學生起至學生終,這種方式正好似“翻轉閱讀”,學生先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提前閱讀,同時將所獲展現于課堂,教師抓住學生的疑惑以及文本中的興趣點、關鍵點、延展點進行閱讀指導,助力學生終身閱讀。
1.學生層面:螺旋反復的上升過程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方式注重讓學生體驗閱讀教學的全部過程,而不是局部,它注重完善知識能力的累積過程,注重完善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過程。對學生而言,這是一個螺旋反復的上升過程,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教師層面:回歸本位的扶助過程
教師實施行為應該與學生行為一一對應。從圖2我們看到,教師“搭建平臺”、“構建環節”、“創設情境”都是為學生學習創造條件,教師“布置指導”、“組織反饋”是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和檢查督促,所以教師的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回歸本位的扶助過程。
《論語》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我們的閱讀教學也應基于學生的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教師的扶助激勵下,自主愛上閱讀,創造閱讀成果,享受閱讀體驗。學生在教師幫助下進行自學、互學、展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是起點,也是歸宿點,這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自主閱讀。這樣的語文閱讀,將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閱讀動力,從而達到樂讀、能讀、會讀。
二、語文閱讀的有效性策略
1.先讀為本策略
據調查,在每學一篇新課文之前,95%的學生已讀過該文本。要讓閱讀教學有效,我們要做的不只是讀,而是重點地讀,有指導地讀,有成效地讀,要讓學生從能讀走向會讀。
(1)能讀的準備
當前,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及對文本的理解力,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但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主閱讀,單元集中識詞是一種較好的輔助先讀方式。
用一節課的時間去完成一個單元的字詞及日積月累的教學,將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必備條件。教師可以落實五個確定:讓學生在文中勾畫字詞,確定“點”;在課堂上讀詞正音,確定“音”;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多種方式理解,確定“義”;用詞造句或說話,確定“用”;最后聽寫詞語,確定“形”。
(2)會讀的扶助
一是注意時間的把控。在實施初期,若每日自主閱讀時間為40分鐘,宜在校內并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待學生養成自我閱讀習慣以后,逐步將自我閱讀放在家里完成。
二是注意內容的把控。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在意學生“今天讀了多少遍”,而是要將讀后的收獲呈現出來。教師可確定自主閱讀的六個方向,即:文題作者、文本主旨、好詞積累、佳句理解、我會質疑、我會創編。其中“好詞積累”是學生在自主閱讀后認為需要掌握的詞語,可以寫一遍,也可以多寫幾遍,學生自愿;“我會創編”更要注意分層要求:學生根據文本中的相關信息,可以仿寫、續寫、寫劇本、寫讀后感、寫詩,可以選詞造句,甚至可以畫畫,只要能表達閱讀所得,皆可。當看到“我會創編”中的那些創新火花,教師時有“誤入藕花深處“的快樂,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三是注意質量的把控。只有真正落實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質量,才能實施真正的閱讀。教師對孩子們閱讀過程的把控在于及時評價,及時展示。教師可以“口頭表揚”,也可以“收錄作品”,特別是與學生一道進行“作品展示與鑒賞”,都能大大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2.以讀定教策略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基于此,以文本為載體的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在學生讀的程度上開始。
教師在對學生自主閱讀成果的檢視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困難及成功之處,同時將這些因素植入課堂,作為教學重點與突破點,閱讀教學才真正有效。
以讀定教策略要求教師對學生一讀就懂的內容,不必花過多時間去條縷分析,那樣費時、費力、費心。以讀定教,更多的是關注學生自讀后的收獲與疑惑,將收獲與疑惑作為課堂的起點,在課堂中呈現收獲,解決疑惑。
3.專題閱讀策略
閱讀教學要有效,還要做到閱讀教學指導不能只停留于教材,還要將閱讀教學延伸到課外。專題閱讀是閱讀課堂的自然延伸,其內容可以是名家經典或適合兒童心智的文章或書籍,也可以是對教材中選編文本的拓展閱讀。如學完蕭紅的《祖父的園子》后,讓孩子們讀《呼蘭河傳》。孩子們既有了閱讀興趣,又有了較深刻的感悟。
專題閱讀貴在“?!?,一是要做好閱讀內容的專門推介,二是要在學生自主主閱讀后開展專門的閱讀交流。教師可以將語文課上節約的時間改設為專門的“讀寫課”,為學生搭建展示自讀收獲的平臺,或者創建相應情境,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感悟文本內容,激發進一步的閱讀興趣。
三、語文閱讀課堂高效的三個度
如何管理好40分鐘的課堂,是語文教師的責任。語文閱讀課堂,應該把握一些什么度,課才精彩呢?
1.課堂的能見度要高
真正的語文閱讀課堂應如秋高氣爽,追求云淡風清,能見度一定要高。具體體現即是教學環節清晰,教學目標明確。
能見度的把控在于教師。教師要捋清教學材料,讓它們能有序有效地呈現,要確定課堂畫面主體,以主體吸引學生眼球。教師的作用就是在學生已有閱讀基礎上撥云見日,抓住重點,設計出簡潔、清晰的教學思路。
取舍能力是教師閱讀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我們要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取新穎的、重要的、有趣的、可供示范的材料來探討學習。至于那些學生早就明白的,堅決不納入教學環節。
2.學生的參與度要強
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展示、討論、拓展,讓學生自主發現,獲得閱讀成功體驗。學生參與度的高低是課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
課堂中,教師要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要營造良好環境讓學生敢說、敢問、敢想,同時要為學生搭建展現自主閱讀收獲的平臺,在宣講、體悟、借鑒中互助提高。
3.閱讀的延展度要適中
文本只是一個載體,我們要從文本中走出去,不僅要看到文本里的世界很精彩,還要知道文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借助文本議辯和理解文本創編都是較好的方法。如在上《白楊》時設計辯點:邊疆建設者有一句豪言壯語:“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你是同意這種觀點還是認為這觀點有問題?通過辯論,學生激活了思維,鍛煉了口才,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延展度要適中,就必須要求學生對文本的了解達到一定高度,才能激發學生的后期創編熱情,學生才能對文本深入學習,從而反作用于閱讀能力的提升。
四、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實踐體會
教育的本原,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是綠色的、可持續的。它不僅指向學生當下的發展,更指向學生未來的發展。
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面對學生的層次與差異,教師要區別對待,最重要的是要付出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熱情。師生相互討論和詰問,相互啟發和鼓舞;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獨特的閱讀理解不硬性加以干涉,充分鼓勵孩子。這樣的語文閱讀將拉近師生距離,將為學生終身閱讀奠定堅實基礎。
總之,如果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建立新的自主閱讀意識與方法,語文閱讀教學又怎能沒有效果!
(作者單位:重慶市人民小學)
(責任編輯:任媛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