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樹棟
《脈法》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迄今最早的脈學理論古籍,其在灸法中指出“圣人寒頭而暖足”,首次將“寒頭”“暖足”四個字聯系在一起立論。所謂“寒頭”,就是要保持頭部寒涼,不要稍微有點降溫、多點涼意就馬上戴帽子、包圍巾,搞起全副武裝;“暖足”則是要及時“祛寒就溫”,從夏天漸入秋冬,不要再穿涼鞋、拖鞋,而要穿上襪子、單鞋或棉鞋,使腳經常處于溫暖狀態。
諸陽會于頭,故“寒頭養生”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黃帝問岐伯,每當天寒地凍,人體突然遭受嚴寒則受阻變得僵硬而難以活動,唯獨頭面裸露在外面而無需衣服遮蓋,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岐伯說,從人體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脈的循行走向來看,其陰精、氣血特別是陽氣均上走于頭面,人的五官也都集中在頭面部位,因此頭面的陽氣最充足,功能最多,也最能耐寒。
“寒頭”養生要掌握三法
法一:冷水洗臉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長時間用腦會出現腦門發熱、頭昏腦脹的不適感,這個時候用冷水洗洗臉,往往可以收到放松精神、提高思維能力的效果。每天早晨打一大盆冷水,先吸足一口氣,將整個頭面部浸入水中,能浸多久浸多久,可反復多次,然后將雙手浸入冷水中三五分鐘。這樣可刺激血管,加速血流,長期堅持還有預防感冒的作用,冬天可以提高人體抗御風寒的能力。
法二:勿蒙頭大睡 藥王孫思邈說:“冬夜勿覆頭,得長壽。”蒙頭睡覺影響體內氧氣供應,醒后易頭暈、胸悶、乏力、精神不振等,還可誘發做夢,同時也因頭部溫度過高而有害健康。現代研究也表明,讓頭部保持相對低溫有利于改善睡眠。
法三:適時戴帽 頭部與整個身體的熱平衡有著密切關系,其自身如同一臺散熱機,因此適時戴帽成為一種有效的御寒儲能措施。但稍降溫就戴帽子顯然不妥,只有在環境以及自身確實需要時才能適度戴帽。
寒從足下起,故“暖足養生”
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這兩條與生命“先天之本”“后天之本”緊密聯系的重要經脈都起始于足部,因此足在生命活動中非常重要。足為人體陰氣重地,“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藥王孫思邈提出:“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取暖,勿令下冷而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深秋季節就要開始注意足部保暖,老年人可考慮用微火暖足。保持下肢陽氣充足,對于預防疾病很有好處。
暖足養生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泡足 熱水泡足可促進氣血運行、溫煦臟腑、通經活絡,起到調節內臟器官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通暢毛細血管,增強機體新陳代謝,舒緩精神壓力的作用。每晚就寢前用保持在42℃左右的溫水泡足20分鐘,能夠有效幫助入睡,提高睡眠質量,預防風寒感冒等外感病。對于足涼或者氣血循環較差的朋友,可選擇一些溫陽活血的中藥來泡足,比如干姜、吳茱萸、當歸、黨參等。
第二件事:按足 推拿按摩足部的病理反射區或經穴、奇穴等部位,可促進調整陰陽、調和氣血、調節臟腑,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要重點按好兩個穴位,即足三里和涌泉。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處,屬足陽明胃經,具有調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等功效,民諺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涌泉穴位于足心前1/3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穴位,對于暈厥、頭頂痛、眩暈、中暑、神經衰弱、高血壓等具有治療作用。
第三件事:遠足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現代研究亦肯定走路是一種最接近完美的健身運動。走路有很多種形式,比較特殊的包括前腳掌走、矮身走、腳跟走、向后走、太極步、走石子等,每一種走路方式都具有其獨特的防病治病效果,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