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型各類涉水產品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為了進一步強化我市涉水產品的衛生監督管理,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對轄區內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的生產、經營及使用單位進行了全面監督檢查。本文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分析了涉水產品衛生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對策。
【關鍵詞】涉水產品 問題 對策
近幾年來,為了嚴格執行《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進一步強化我市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以下簡稱涉水產品)監督管理,保證涉水產品的衛生質量,確保消費者飲水安全和身體健康,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對轄區涉水產品生產、經營及使用單位加強了監督檢查。
1監督檢查情況
目前,全市共有涉水產品生產單位2家、經營單位13家、有蓄水容器的二次供水單位7家,其中,經營單位中持有衛生許可批件飲用水輸配水管材管件產品種數9種,凈水器5個品牌24種型號,無批件輸配水管材管件產品12種,凈水器2個品牌2種型號。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經營單位銷售無衛生許可批件的涉水產品
《辦法》規定,涉水產品生產、銷售單位不得生產、銷售無衛生許可批件的涉水產品,但有些單位銷售的輸配水管材、管件或凈水器未取得涉水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或批件過期。按國家有關規定,一種型號的產品對應一個衛生許可批件,有的廠家在獲取一種產品的衛生許可批件后,或改變外觀形狀,或改變機芯結構,生產出多種型號的產品,卻冒用這一個批件的批號。有的廠家或代理商代理進口涉水產品的同時,將自廠生產的國產涉水產品冒用代理的進口涉水產品批件進行銷售。
2.2假冒衛生許可批件難以識別
目前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未能及時公布已獲得衛生許可批件的涉水產品及有關資料,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在對流通領域涉水產品的日常衛生監督工作中,對經營單位提供的復印件難辨真偽,因而難以杜絕經營、使用假冒偽劣涉水產品。本市在涉水產品衛生監督工作中即查處一起偽造涉水產品衛生許可批件違法案例,一某品牌凈水器經營單位在接受衛生監督檢查中,向衛生監督員出具了一份復印偽造的涉水產品衛生許可批件,但產品批號與產品標簽不符,后經網絡及電話多渠道反復查詢核實,最終確認了該單位偽造批件的違法事實。
2.3《辦法》宣傳缺乏廣度和深度
由于各種媒體對涉水產品法律法規的宣傳報道較少,發現問題不能及時曝光,導致經營者和消費者缺乏相關的法律知識和衛生常識,不懂得識別真假,在進貨時不會主動向廠家索取衛生許可批件,從而讓一些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給消費者飲水安全增加了隱患。
2.4《辦法》中規定的行政處罰力度不足,可操作性不強
《辦法》第27條雖然規定了生產或銷售無衛生許可批件的涉水產品的,可以責令改進并處以罰款,但對生產或銷售衛生質量不合格的涉水產品的和使用無衛生許可批件涉水產品的,未作相應的處罰規定(如罰款或沒收違法所得)及行政控制措施(如監督銷毀、封存、沒收產品)。若某單位生產的涉水產品獲取了衛生許可批件后擅自更改產品配方,則該產品一旦流入市場后將對用戶健康產生極大危害,但對此類不合格產品的處理上,缺乏相應的處罰依據和行政控制措施,需要進一步調查取證其擅自更換配方的違法事實按照無衛生許可批件的情形處理,但對未設置或故意隱瞞原料進貨臺賬的單位很難能夠成功取證,只能責令改進并建議原批準機關收回批準文件,這在實施過程中難度極大。
3管理對策
3.1加大監督管理和執法力度
改變目前突擊檢查的工作方法,建立長效規范的監督管理體系。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工作,逐步規范涉水產品的市場秩序。嚴把衛生許可審批關,從源頭遏止衛生質量不合格的涉水產品生產。加強對衛生監督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使之能夠熟練掌握涉水產品衛生專業技術和相關的法律知識,進一步提高衛生監督員業務素質和執法能力,對生產、銷售無衛生許可批件涉水產品的單位加大處罰力度。
3.2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建立健全涉水產品監督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使生產、經營銷售單位在生產、銷售涉水產品過程中,嚴格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衛生標準,在監督處罰時有法可依。
3.3加強社會宣傳提高全民飲水安全意識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向社會宣傳涉水產品法律法規和衛生知識,定期對不合格涉水產品及違法事件公開曝光,形成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的社會氛圍。提高涉水產品生產、銷售單位的法制意識,做到自律守法,提高涉水產品使用單位衛生安全意識,嚴格實行索證制度,同時也讓市民群眾能夠自行判斷涉水產品的衛生質量,保護自身飲水安全。
3.4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實現信息共享
各省市通過建立的網站及時發布信息,不僅能及時查閱涉水產品衛生許可批件,了解各地監督機構的工作動態和涉水產品市場監督檢查的通報等資料,還可以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監督管理規程和經驗,以便及時調整工作方向和方法,為基層衛生監督工作提供便利,同時提高監督管理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