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文
本文緊密結合企業管理實踐,在充分分析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的基礎上,提出基于卓越績效模式實現管理體系整合的思路、方法,并對一體化體系的運行提出了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擺在企業面前的機遇和挑戰并存。許多企業希望抓住發展機遇,在加快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同時,注重提高企業管理的軟實力,通過提升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于是,許多企業紛紛采用一些先進的管理體系或方法,希望借此迅速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建立了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計量確認體系、標準化體系,同時還開展六西格瑪、TPM管理、安全標準化、對標管理等專項改進活動。企業的愿望和出發點是好的,但事與愿違,在這些體系和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體系文件眾多、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實際工作和體系運行“兩張皮”現象等,不但沒有真正發揮這些先進管理方法的效用,還降低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
因此,如何整合現有的這些管理體系和方法,確保協調一致運行,實現化繁為簡、工作高效的目的,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的實際問題。本文作者依據多年來企業體系管理的工作經驗,結合實踐操作,探討基于卓越績效模式實現企業管理體系整合的方法。
所謂卓越績效,是通過綜合的組織績效管理辦法,為顧客、員工和其他相關方不斷創造價值,提高組織整體的績效和能力,促進組織獲得持續發展和成功。2012年國家已經發布實施《GB/T19580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企業按照此標準實施績效管理,開展診斷評價,改進創新,也就是導入了卓越績效管理模式。
卓越績效模式和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管理體系(以下簡稱管理體系)的主要區別是:這三個管理體系都是符合性評定,通俗地說就像體育達標、電影審查合格。而卓越績效評價類似于運動會拿獎牌、電影獲獎。具體的不同點見下表。

?
卓越績效模式和其他管理體系或管理方法的基本理念相同,都是幫助企業提高產品、服務和發展質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優勢,促進持續健康發展。卓越績效模式的標準要求高于管理體系,且其覆蓋范圍更廣,內容要求更加豐富、嚴謹。例如,企業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企業文化建設)、社會責任、戰略管理、顧客與市場細分、員工權益與滿意度、員工職業生涯設計(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內容,是管理體系標準中所未涵蓋的;而管理體系的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要求在卓越績效模式里也能得到體現。比如,“公共責任”條款要求評估并確定其產品、服務和運營給社會帶來的質量安全、環保、節能、資源綜合利用、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影響,預見公眾的隱憂,并針對相關風險,確立滿足和超越法律法規要求的關鍵過程、測量方法和指標,制訂相應的對策和改進措施;在“員工權益”條款中要求不斷改善工作環境中的職業健康與安全條件,并確保對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態和危險情況做好應急準備。因此,以卓越績效模式為框架融入管理體系的標準要求、建立一體化管理體系,可以有效擴大覆蓋范圍,使其涵蓋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適應新形勢下企業管理的需要。
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主要包括七大條款,分別是領導、戰略、顧客與市場、資源、過程管理、測量分析與改進、結果。在全面梳理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和管理體系標準條款的基礎上,搞清楚條款之間的對應關系,把管理體系的條款內容納入卓越績效模式的相應條款中,卓越績效模式特有的條款內容繼續保留。按照這個方法,我們可以確定以下的整合思路:
以卓越績效模式為框架,兼容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 和ISO10012等管理體系,并將標準化體系、5S管理、六西格瑪、TPM管理、安全標準化、清潔生產、QC小組活動、對標管理、合理化建議、全面預算管理等改進理論進行整合,建立一體化的持續改進模式。具體來說,以卓越績效模式為框架進行管理體系整合可以遵循以下步驟:
1基于GB/T 19001,以質量管理體系為框架,整合企業質量管理制度規范、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建立“三標一體”管理體系;
2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導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并以此為框架進行管理體系整合:將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等管理體系要求以及風險管理內容融入其中,再按照條款對應關系將5S管理、六西格瑪、TPM管理、安全標準化、清潔生產、QC小組活動、對標管理、合理化建議、全面預算管理等分門別類納入,標準化體系的三大標準則作為體系整合后的操作層文件。這樣,就可以建立高度整合的卓越績效管理體系或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依據《卓越績效評價準則》、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等管理標準對企業各項管理工作進行全面梳理,建立以卓越績效為核心融合企業文化、戰略決策、成本管理、績效管理、現場管理、質量、安全、環保等多方面內容的符合多體系標準要求的全面管理體系,形成卓越績效模式與管理體系整合框架。企業可以根據管理體系整合的框架,結合企業經營特點、管理模式的具體情況,編制一本《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管理手冊》或《卓越績效管理手冊》,一套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建立文件化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同時,需確定一名管理者代表行使體系管理權,明確一個體系管理部門負責日常體系運行管理。最后,經過企業決策層研究確定一體化體系的管理方針目標,列入管理手冊發布實施。
1加強領導,是一體化管理體系能夠有效運行的關鍵。企業要成立一體化體系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最高管理者擔任組長,管理者代表任副組長。同時,要制定考核制度,明確職責,層層落實。
2重視培訓,是一體化管理體系能夠有效運行的前提。必須開展全員培訓和宣貫工作,特別是企業決策層和部門負責人確保接受培訓,只有他們真正理解了體系標準要求,才能確保體系順利推進。其次,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內審員隊伍,各部門、車間必須至少配備一名內審員,經培訓考核合格取得內審員資格證書。最后,企業應對標準及《管理手冊》等管理體系文件進行不同層次和多種形式的培訓,比如開展專題培訓、班組學習,或者利用網站、視頻和宣傳欄等載體廣泛進行宣傳,使體系管理理念和要求成為企業員工的自覺行為。
3運行控制,是一體化管理體系能夠有效運行的核心。企業應嚴格按照體系文件規定開展各項工作,采用卓越績效自我診斷評價方法,結合管理體系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和外部審核,建立自我評價、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進的機制,定期對企業經營管理績效和競爭績效進行測量和分析,總結管理過程中的優勢和最佳實踐,進行分享和推廣,識別管理環節中的潛在風險和改進機會,確定改進的優先次序,實施改進和創新。
4改進完善,是一體化管理體系能夠有效運行的重點。每個企業生產規模、技術裝備、人員構成和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企業性質和管理模式也多種多樣,實施一體化管理體系的程度也應有所不同。企業應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細化一體化管理體系,總結和歸納最佳實踐,尋找和改善改進空間,通過不斷地學習循環,不斷完善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競爭力,持續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