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杰
(南京理工大學 紫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
論運動員更衣室文化
朱杰
(南京理工大學 紫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摘要:運動員更衣室文化是由更衣室設施、守則及人員關系等構成的文化統一體,是職業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更衣室文化在精神層面展現出了保護性、凝聚性與個體性的特性。西方運動員更衣室文化在物質、制度及精神層都發展得比較成熟,基本形成了正能量的文化傳統;與西方相比,中國的運動員更衣室文化真正缺少的是建立在職業體育精神之上的“領袖文化”。
關鍵詞:運動員;更衣室文化;特性
1問題的提出
運動員更衣室,顧名思義,就是運動員用于更換衣服的室內獨立空間。就如我們所熟知商場里的更衣室一樣,它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地方,與賽場相比,這里沒有球場上的風云變幻,沒有觀眾席上的瘋狂叫喊,沒有教練席上的緊張刺激。然而,現代社會關于運動員更衣室的報道卻層出不窮,一時間,運動員的更衣室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可見,運動員更衣室絕對不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地方。在現代競技體育中,更衣室不僅是運動員的私有空間,承載著運動員更換衣服的場所功能,還是運動員中場休息、調整戰術的場所,更是運動員相互之間建立友誼、解決矛盾的地方。隨著運動員更衣室的功能屬性的不斷增加,其所蘊含的文化屬性也已超出了普通更衣室的文化范疇,有著獨特的文化特性。
更衣室文化,西方稱為“locker room cultural”,目前,國內很少有這方面的學術研究。然而在西方國家卻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特別是競技體育的職業性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都把運動隊的更衣室文化建設作為運動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一支運動隊的團結主要在于更衣室的和諧。我們習慣于用“狼藉一片”來形容運動員更衣室,然而,在狼藉的背后卻永遠需要一個或幾個好似團隊靈魂一樣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技術卓著、指揮鎮定而且寬厚包容,憑借自己領袖般的威望、責任感和決斷力將全隊凝聚在一起,掀對手于馬下;反之,一旦內部“山頭林立”,更衣室內的斗爭就有可能令原本兵強馬壯的隊伍在弱旅面前頃刻陷入一敗涂地。在美國職業籃球內,更衣室文化建設一貫被視為考核球隊管理層人員的重要指標,然而,球員們融洽僅是更衣室文化的一部分。
既然運動員更衣室文化如此重要,那么何謂“運動員更衣室文化”呢?要界定運動員更衣室文化就必須先了解文化的內涵。文化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東西[1]。從這一對文化概念的界定中,我們不難得出文化是由人創造的,文化即人化,文化的本質即人的本質。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人,人與文化是相互創造的雙向關系。體育是人類的創造,自然也屬于文化的一部分;運動員更衣室文化是運動員在更衣室這一獨特的空間里創造的文化,自然也是體育文化的一部分。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大體包括體育認識、體育情感、體育價值、體育理想、體育道德、體育制度和體育的物質條件等[2](見圖1)。更衣室文化有著獨特的自身環境,即更衣室;而運動員更衣室亦有著特殊的文化創造主體,即運動員及相關人員。從以上引論中我們不難得出運動員更衣室是運動員及其相關人員這一特殊群體在比賽場地的更衣室這一獨特環境下所創造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是現代職業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1 體育文化結構圖[2]
2運動員更衣室文化的特性
2.1保護性
現代競技體育體現的是競技選手超越自身極限、敢于面對和接受挑戰的體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強”成為競技體育追求的目標。在經過激烈的競爭淘汰之后,優勝者會得到獎賞和追捧,無數的競技者,為了超越前人和對手,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不僅要經過長期的、以戰勝自我為目標的極限強度訓練,而且還要承受一時的失利所帶來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極大摧殘。這種強調對體育競賽優勝者的獎勵以及社會對優勝者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現代競技體育的殘酷性[3,4]。
正是競技體育“殘酷”的特性給運動員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壓力,在壓力面前,任何人都需要一個緩沖的方式,運動員也不例外。然而運動員不同普通人,他們是公眾人物,其公眾形象直接影響著自身的市場價值,為了維持自己在公眾或媒體面前的形象,運動員不得不在賽場和媒體面前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而壓抑的真實情感需要一個安全的出口,更衣室便自然而然地充當起運動員釋放壓力的空間,成為了運動員情感的歸宿。2010年南非世界杯阿根廷輸給德國隊后,馬拉多納在回更衣室的路上險些和德國球迷發生沖突,回到更衣室里,再也憋不住的老馬當著所有人面痛哭流涕,委屈得像個孩子一樣。這或許就是最為真實的更衣室日記,在沒有鏡頭窺視的房間里,所有人都可以肆意揮灑心底最真實的聲音,無論是暴力、眼淚、埋怨、還是自責,都在這個小小的房間里成為所有人心底的秘密。賽前,教練在更衣室里布置戰術,遇到不同意見,運動員們會爭論得面紅耳赤;賽中,隊友常常會批評發揮不好的球員,隊員間相互埋怨,教練發飆……等等;賽后,贏下比賽,運動員們會在這里盡情的狂歡、慶祝,輸了比賽,運動員們會在這里反省、自責、甚至發泄不滿,脾氣火爆的運動員,往往就在這里同室操戈。然而,哪怕是再激烈的爭吵、斗毆,都在更衣室里開始,在更衣室里結束,一旦走出更衣室大門,他們還是像兄弟一樣親近、團結。這是所有運動員都默認的更衣室規則,因為這里是他們釋放自己真實情感的少有私密空間。
任何運動都是智與勇交織的。就許多運動競賽的項目而言,要戰勝對手除了自己需具備高超的技術、超凡的體能、堅強的毅力之外,還必須采用某些具有特殊作用和意義的行動方式和方法,這些行動方式和方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運動競賽戰術[5]。這種運動競賽戰術一旦被對手知道就會失去作用,所以保密性成為戰術安排的首要原則。運動員更衣室由于特有的私密性特征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教練員與運動員討論、制定針對性戰術的最佳場所?,F代運動員更衣室一般都設有教練員專門講述戰術的地方,并有白板等設施,以便運動員比較直觀地了解戰術要求和跑位。當人們陶醉在競技體育競賽的激情、技術的高超、戰術的精密的同時,也會受到體育競賽場上的暴力困擾——競技體育比賽過程中的對抗越來越激烈,體育暴力也不斷蔓延與升級?,F代的競技體育比賽中,暴力行為涉及運動員、觀眾、教練員和裁判員。近些年的國內外尤以比賽雙方觀眾或球迷的立場不同,在觀看比賽時引起的體育暴力最為嚴重[6]。2013年的友誼賽上,中國國足1∶5負于泰國隊,賽后部分觀眾為發泄對輸球的不滿情緒而喪失理智地向球員投擲雜物,球員只能無奈的躲進更衣室長達一個多小時,等球迷情緒穩定下來才敢離開。歐洲球會在歷史上不開放球員更衣室是有道理的,首先,歐洲的足球流氓是出了名的兇狠,支持的球會輸了比賽他們什么事都干得出來,更衣室當然要杜絕這些人借“機”行事。再者,“聞之喪膽”的狗仔隊最擅長捕風捉影,如果讓他們在更衣室拍到著名球星的裸照或是球員間的矛盾都會成為頭等新聞!可見,現代的運動員更衣室文化不僅把比賽的戰術安排納入其保護的范疇,還是運動員情感的歸宿,對運動員的身體與個人隱私亦起到保護作用。
2.2凝聚性
凝聚力,也即內聚力、向心力。群體凝聚力,是指使成員保持在群體內的合力。任何社會群體的正常運轉都離不開凝聚力,一定的凝聚力是一個社會群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求[7]。
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體育運動群體也不例外。運動隊是由運動員組成的群體,該群體需要所有成員一起努力,共同承受訓練和比賽壓力以完成既定的任務。群體凝聚力包括任務和交往兩個維度:任務凝聚力是指為達到共同的目標和目的,群體成員一起努力的程度;交往凝聚力則反映了群體成員間相互吸引的程度,多數研究結果表明運動員群體凝聚力與運動隊成績呈正相關[8]。有凝聚力的團隊不僅可以為體育團隊的發展提供內動力,增強體育團隊的自信心和自強心,還可以增強體育團隊集體的戰斗力。體育團隊凝聚力的增強是一個自覺的形成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一形成過程中,凝聚力主要受到管理方式、團隊成員相互關系及外部環境三種因素制約與影響,其中團隊成員是執行技戰術的主體,其成員間的關系自然成為了團隊凝聚力的關鍵[7]。
很多人看球時產生過疑問,為什么有那么幾支強隊陣容看上去不弱,卻總是亂糟糟的出不了成績?顯然,這和他們的團隊凝聚力有著直接的關系。有句古老的諺語說,一頭獅子率領的羊群可以打敗一只羊率領的獅群。這不是藝術的夸張。群體、團隊的生產能力不是成員生產能力的疊加,它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團隊的協作水平。凡是比較有戰斗力的、“生產率”較高的群體,一般就會有富于影響力的領袖[9]。“領袖現象”隨處可見,而在競爭殘酷的當今職業體育,這一現象尤為突出。這些體育領袖不僅在賽場上指揮隊員、布置戰術,更在運動員的特有空間(更衣室)里享有絕對的話語權。特別是在足球、籃球這種體育集體性項目中,團隊的領袖往往被稱為“更衣室老大”。 他們是隊伍的靈魂人物,具有相當威望,通常起著調和矛盾、緩和氣氛、鼓勵隊友的作用。然而,當球隊出現兩個“老大”時,更衣室的氣氛就可能會激化,并且分幫派,從而不利于球隊的團結與穩定。因此,在職業體育里,更衣室才是真正的江湖,這里有大佬,有小弟,還有為爭地盤而起的暗波洶涌與爭權奪利,戰斗到最后的永遠是江湖最后一個大佬,而倒下的那個,自然也就淪為被時代淘汰的傀儡。這一點在功利足球唱主角的世界杯中更為盛行。
運動員的幫派性直接代表著球隊的整體關系,這也直接關系著比賽的勝負。只有當教練理順了更衣室關系后,球員才會心甘情愿地賣命,取得好成績只是水到渠成的事。馬拉多納任阿根廷隊主帥期間就是阿根廷隊更衣室里的獨裁者,他把所有的隊員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保護起來,團結起來,從而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同樣確定“更衣室政權”的還有德國,在德國隊,更衣室唯一的權威,有且只有主教練。然而,一旦“更衣室政權”發生動蕩,就會引起團隊的凝聚力下降,導致比賽失利。2000年歐洲杯法國隊的失敗,固然有諸多原因,其中離不開幫派火并,隊員之間相互抱怨、冷戰。對于法國隊發生的一切,意大利足球名宿薩基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的更衣室缺乏 ‘硬核’”。在他看來,球隊的更衣室需要能挑起重任、承擔壓力的“堅硬的核心”,“他不一定是隊長,也不一定是資格老的球員,但他需要有極高的聲望和責任感,因為他要帶領球隊前進。 ”現實中,紛亂的世界也的確需要這么一個家伙出來主持公道。更衣室對于球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一個穩定的更衣室,球隊便無法產生凝聚力,在賽場上的戰斗力自然受損。因此,凝聚力強的球隊基本都是一個幫派,即一個更衣室老大。如果把球場形容成戰場,球員要去為每一寸草皮而拼殺。那么更衣室就是真正的江湖,這里有看不見的硝煙。球隊成績與更衣室平靜與否息息相關,似乎這個并不大的房間才是決定比賽的勝負手。
2.3個體性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長期積淀的文化,不同的社會群體也由于社會、歷史發展的途徑不同,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也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文化個性。在競技體育的職業化與商業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更需要每個競技團隊都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一點在球類集體性項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般在球隊組建之前,管理層和老板事先會彼此勾兌出球隊的基本定位、目標和行事策略來,作為這支球隊的管理風格;依照此模式組建球隊,灌輸球隊文化,然后通過更衣室一代代往下傳承,這就成了這支球隊的歷史淵源。每個球隊是有自己的獨特更衣室文化。比如AC米蘭的更衣室,面對著教練講話席的皮沙發座位只有七八個,中場休息的時候,教練講戰術,在23人大名單里,只有七八個人有資格坐著聽,其他人都要圍過來站著聽。為何他們不配備23個座位呢,那是因為如果大家都坐著又怎么能顯示出等級差別呢,很明顯能坐著的都是球隊大佬。這就是米蘭隊更衣室中的一個傳統,其他球隊也都有自己的規矩。對于更衣室的禁令,不同的競技團隊與競技項目有著不同的特點,最典型的例子當屬世界四大足球聯賽與NBA:英超、意甲、西甲和德甲都明文規定,球員更衣室是球員“圣地”,“閑人”一概禁止進入;而NBA則采取 “親媒體”政策,比賽結束后更衣室任由記者進進出出,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區別,這與項目自身的文化傳統是息息相關的,當然,區域性文化也是使其產生區別的重要因素。
在“更衣室老大”的傳承上不同的運動團隊都有著自己的傳統。德國隊,更衣室唯一的權威,只有主教練,這已經成為了德國的更衣室傳統。有些競技團隊則是通過團隊的領軍人物一代代向下傳承,如NBA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拉塞爾傳哈弗里奇克,哈弗里奇克帶考文斯,考文斯帶伯德。也有些競技團隊的“更衣室老大”處于比較混亂的狀態,如英格蘭隊的特里就很瞧不上新隊長杰拉德的懦弱,甚至以球隊領袖自居,站出來與主帥卡佩羅交涉戰術,將英格蘭隊的更衣室攪得風生水起。每個競技團隊在創建之初,組織者都設定了團隊的精神信仰,基本都以文字的形式提煉出來,通常放在更衣室的醒目位置,也可被稱為“更衣室格言”。這在NBA球隊里較為普遍,幾乎每個球隊都有自己的“更衣室格言”,其中較為著名的當屬馬刺隊引用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的“擊打巖石(pounding the rock)”格言 ,表明團隊需要“堅持”的精神;而休士頓火箭隊則引用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話作為球隊“團結”精神的文化支柱[10]。這種更衣室文化的個體性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代表一個競技團隊的個體文化,積極向上的更衣室文化不僅提高了競技團隊的標識度,還可以發揮團隊協作的最大效益,贏得更多的比賽。
3中西方運動員更衣室文化的差異
隨著現代競技體育的職業化、商業化的深入,運動員更衣室不僅是運動員更換衣服的場所,還是賽前熱身、制定戰術,賽中休息、治療、調整戰術的場所,更是賽后歡聚、吐露心聲、解決矛盾的地方。正因如此,西方的職業聯賽都特別重視運動員更衣室的物質、制度與精神文化的建設,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力量使運動員感受到如“家”般的溫暖。如慕尼黑的主賽場更衣室便集中展示了現代科技的含量,內有10個更衣室,2個暖身房、550間廁所,每個球員都有各自獨立的小房間,里面設施一應俱全,隊員除了正常的洗浴外,甚至還可以享受按摩、桑拿等服務。在制度與精神文化方面,西方運動員更衣室大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形成了一種民主的氛圍,不管是隊長,還是精神領袖,都是民主的產物。運動員更衣室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相互溝通的氛圍,一切矛盾都以自然的力量——職業——去化解,確保隊員們在思想上保持盡可能的一致。
中國的競技體育起步較晚,職業化程度較低,缺少歷史的文化積淀,國內的競技團隊還沒有意識到運動員更衣室文化的重要性,因此,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建設上都與西方有較大的差距。就拿更衣室的硬件設施來說,與切爾西、阿森納等歐洲豪門的更衣室相比,中超球隊的更衣室在設施顯得尤為簡陋,僅有更衣、淋浴及廁所3個基本功能,而且國內球員賽后基本都沒有在更衣室淋浴的習慣,他們通常會返回基地再進行洗浴、放松。此外,在傳統習俗上也存在巨大差距。西方的球員更衣室被視為教練與運動員所獨有的領地,很少夾扎著政治成分,而中方的競技體育領域中(包括運動員更衣室)多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這也是申花外教威爾金森從更衣室哄出“看望隊員”的上海市領導而被解雇,而德國總理默克爾因突然造訪德國國家足球隊更衣室而做出正式道歉的背后原因??傊?,我國的運動員更衣室無論在硬件設施還是人文制度上都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統,正如前國腳謝暉在媒體上說,中國足球沒有更衣室文化,即使有也是類似那種兄弟式的,缺少建立在足球職業精神之上的隊長文化、領袖文化。可見,與西方相比,中國的運動員更衣室文化不僅缺少現代化的物質設施、嚴格的更衣室制度,更加缺少的是建立在職業體育精神之上的“領袖文化”。
4結論與建議
運動員更衣室文化是由物質性的更衣室設施條件、制度性的更衣室守則及精神性的教練員、運動員更衣室關系等構成的文化統一體,是運動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職業體育的運動員更衣室文化具有保護性、凝聚性與個體性的特性,積極向上的更衣室文化不僅能防止戰術泄露、有效保護運動員的身體、隱私及情感,還可以化解隊員間的矛盾、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有助于發揮團隊的最大效益,贏取更多的比賽。西方運動員更衣室文化無論從物質、制度及精神層面來講都發展的比較成熟,許多運動團隊都形成了自己的更衣室傳統,相比之下,我國的競技運動團隊的更衣室文化還沒有受到管理層方面的重視,無論在硬件設施還是人文制度上都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統。隨著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的不斷推進,亟需借鑒西方運動員更衣室文化建設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建設與競技體育職業化發展相適應的具有俱樂部文化標桿意義的更衣室文化。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66-67.
[2]陸小聰.現代體育社會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72-73.
[3]張懇,李龍.我國現代競技體育文化的特征[J].體育學刊,2010,17(8):30-31.
[4]胡敏.競技體育文化特征分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26(2):134-135.
[5]周強.體育競賽戰術定義之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03(1):35.
[6]王學東.析競技體育中的暴力行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12):158-160.
[7]熊茂湘.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社會學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4):20-23.
[8]馬紅宇,王二平.群體凝聚力與運動成績關系: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6):834-837.
[9]彭曉華.關于團隊生產中的領袖效應的博弈詮釋[J].工業技術經濟,2006(25):138-140.
[10]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68yx8WpuxNw SH6MnEcTNnljpeqf1huPjxt6juESjFk_FZEGFUC 4iuoSFBEwlA47CxuCosDSHODT38lTCsE5Dnq.
Discussion on the Locker Room Culture of Athletes
ZHU Jie
(Zijin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The locker room culture is a cultural unity composed of locker room’s facilities, codes and personnel relationship, and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fessional sports culture. Good locker room culture in spirit level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ctive, cohesion and individuality. Western locker room culture has more mature developed in material, institution and spirit aspect, and has basically formed the positive energy cultural tra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west, Chinese locker room culture really lack is “leader culture” which is established on the occupation sports spirit.
Key words:athlete;locker room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3-0043-05
作者簡介:朱杰(1979-),男,江蘇徐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