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艷
(浙江財經大學 體軍部,浙江 杭州 310018)
?
中老年人健身心理需求與運動依賴關系研究
于春艷
(浙江財經大學 體軍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隨著運動依賴相關研究課題逐年增加,但卻很少研究探討心理需求對運動依賴的影響,因此,論文目的了解不同運動依賴程度的中老年人在心理需求方面差異情形。母群體來自于杭州、上海、武漢3個地區在空余閑暇時間會主動參與健身的中老年人(N=1 300) ,讓其填寫健身運動依賴量表、健身運動心理需求量表,以立意取樣選取結果共828人為運動行為規律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69.26±0.78歲,其中,男234人(平均年齡69.23±0.75歲),女594人(平均年齡68.64±0.82歲)。利用當面發放方式收集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中老年人運動依賴程度愈低,勝任感、關系感心理需求就會愈高;中老年人失控愈低,勝任感、關系感就會愈高;中老年人耐受性愈低,自主性、勝任感就會愈高;中老年人過度運動愈低,勝任感就會愈高;減少其它活動在心理需求差異方面并不顯著。最終指出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若存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需求,發生運動依賴可能性會降低。
關鍵詞:中老年;運動依賴;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
0前言
運動依賴(exercise dependence)是鍛煉心理學領域的重要話題,Veale(1987)首次提出運動依賴的概念,他指出有一些人因為沉迷于運動中,進而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作息,這一群人被通稱為健身運動依賴者[1]。這群規律運動者將從事運動看作為人生中最首要的事項,排斥運動之外的所有一切社交活動。同時也出現了如同成癮于藥物或是酒精一樣的癥狀,完全沉溺于其中而無法自拔,也進而產生一些戒除成癮習慣后的生、心理癥狀。Sachs and Pargman(1979)指出當這些規律運動者的運動計劃受到阻礙后(通常是因為受傷、家庭事務)在24~36h內如果不能再度從事運動,將出現近似物質成癮者戒除上癮物質時的嚴重生心理退縮癥狀(withdrawal symptoms),這些退縮癥狀包含了生理性的肚子不舒服、失眠、食欲降低、便秘、全身酸痛、疲勞、活動力降低。心理性的坐立不安、容易生氣、罪惡感、沮喪、挫折、無精打采、精神無法集中以及社會性的人際關系緊張、不想與人說話覺得和別人相處困難等等負面的癥狀(Adams & Kirkby;1998;Davis,2000;Morgan,1979;Veale,1987[2-5,1])。而此種在24~36h內因為無法再次運動所產生的各種生、心理退縮癥狀,已經被廣為接受成為健身運動依賴的定義(Furst & Germore, 1993; Morris, 1989[6,7])。
運動依賴所產生的問題除了戒斷時出現的退縮癥狀之外,更嚴重的在于有些人即使因為運動參與而產生嚴重的運動傷害,但是這些運動者依舊堅持不論在任何狀況下一定要持續運動,如此的惡性循環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傷勢產生。Anshel(1992)發現鍛煉成癮者更有可能在鍛煉過程中忽視自己的身體不適感[8]。他們如此堅持的理由是因為這些運動者宣稱,唯有通過運動才能使他們獲得身心上的滿足。
有關運動依賴成因已發展幾個解釋理論,國內學者歸納包含β-腦內啡假說(β-endorphin hypothesis) 、類神經厭食假說 (anorexia analogue hypothesis) 、交感神經覺醒假說 (sympathetic arousal hypothesis) 、情感調節模式 (affect regulation model)(孫云霞、錢 強,2010;謝松林、李 薇,2007;胡偉芳,2013[9-11])。研究已證實這些假說可以用來解釋運動依賴,如 Pierce (1994) 發現運動上癮者 (exercise addictive) 比非上癮者有較多腦內啡[12]。Davids, Kaptein, Kaplan, Olmsted, 與 Woodside(1998) 發現神經性厭食患者約有 80%有過度運動情形[13]。Mathers與 Holden (1996) 則發現運動上癮者在運動后比非上癮者有較高副交感神經活動[14]。上述假說觀點,由于檢驗困難及與實際情況難以配合,很難推論生理變化就是運動依賴形成主因。而關于成癮心理原因的研究較生理原因較少。不過,心理學的解釋對于理解成癮行為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成癮行為在本質上是與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這些心理學的核心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15]。Szabo(2000)指出運動依賴成因非只是過度運動或行為阻斷產生之生、心理退縮癥狀,另有其社會心理歷程,如有人為避免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持續或過度運動,此即為運動依賴成因動機觀[16]。其次, Johnson (1995) 指出固定模式或頻率的強迫行為雖是運動依賴主要特征[17],但界定上仍要考慮認知因素,如有人會因自覺運動效果不佳而增加運動次數、時間、強度,亦有人會因嗜好或興趣而提高參與程度,并因運動上癮產生運動依賴。
基于上述限制,近來已有學者傾向利用社會心理觀點解釋運動依賴成因。如Hansenblas與Downs(2002)就發展健身運動依賴量表 (EDS; 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 評量,耐受性(題例:我會增加運動頻率以達運動效果)、意圖影響(題例:我通常運動比預訂時間還長)等認知因素[18]。Terry, Szabo, 與 Griffiths (2004) 則發展運動成癮性量表 (EAI; Exercise Addiction Inventory) 評量,重要性(題例:運動是我生活最重要的思考)、情緒調節(題例:我以運動來改變心情)等因素[19]。 Hamer 等 (2002) 更利用自我決定理論動機概念了解運動依賴成因,并發現高運動依賴有較低自我決定程度的動機形態(如外在調節),即運動依賴者并非基于嗜好或興趣而參與運動,通常都是為避免或逃避某事物才運動。研究發現,社會心理因素對運動依賴的形成有顯著作用[20]。國內學者(章羅庚,李 頌2010)通過對220名普通健身者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BMI值、運動總的時間、大強度運動時間是運動依賴的預測指標[21]。室外運動和與朋友一起運動是影響個體運動上癮的重要運動背景因素。以及運動強度、自我呈現與社會體格焦慮會直接正向影響運動依賴,自我呈現還會通過運動強度與社會體格焦慮間接正向影響運動依賴[22]。
自我決定理論是以社會心理歷程闡述運動行為結果,即影響行為的動機乃基于社會背景因素建構的心理需求產生 (Deci & Ryan, 2000[23])。其中,若行為目的在于控制自身行為,即存在自主性 (autonomy) 需求,如在與環境有效互動,便存在勝任感 (competence)需求,但如渴望與他人聯系,則存在關系感 (relatedness) 需求。 Deci 與 Ryan 并預期心理需求愈高,行為自我決定程度會愈高,所引導動機形態會偏向于內在或整合調節[23]。Cockerill 與 Riddition (1996) 、 Szabo (2000) 曾指出動機可中介運動依賴形成[24,25],此觀點我國臺灣地區研究就證實休閑網球運動者若有較低自我決定程度的外在或內射調節,就會存在運動依賴風險(陳建瑋,2007[26])。由于自我決定理論主張行為乃因心理需求而起,并通過動機的中介影響結果,如能證實心理需求與運動依賴有關系存在,除可了解運動依賴非只是行為阻斷產生之戒斷癥狀外,并可確定運動依賴會受社會心理因素影響形成。鑒于國內目前并無相關實征研究結論產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
2011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占人口總數的8.87%,60歲以上人口已經占人口總數的13.26%[27],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加快,實現“健康老齡化”需要關注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的目的主要是健身,但不是唯一目的,“填補空閑、躲避孤獨”、“社會交往、增強交流”或者“根本沒有目的”也可能是他們運動的終極目的[27]。研究指出,我國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年均已達300小時,體育鍛煉作為一把“雙刃劍”也會涉及到鍛煉風險的問題[28]。國內有關運動依賴高風險群體,其中大學生是主流,而針對中老年群體的研究非常鮮見,目前也無研究證實中老年群體容易存在運動依賴傾向,不過因其生活時間充裕,運動又是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從事高頻率、高強度激烈運動者不在少數。由于老年人過度運動行為可能源于內在心理需求(如社會交往),所以本研究動機即在了解心理需求對運動依賴影響。
目前國內外運動依賴相關研究范疇中,采用國外研究的量表比較普遍[29-32],但由于跨文化差異性存在,國外量表的因素結構有可能在中國群體中無法得到重現[33]。基于此該領域研究急需本土化的量表,而國內李夢龍等(2012)研究成果滿足了這一條件,他們首次編制了信效度具佳的國內第一份“運動依賴量表”,為運動依賴的評價提供了可靠的依據[34]。該量表評量戒斷癥狀、過度運動、耐受性、失控、減少其他活動。所以本研究中將以此量表界定運動依賴的程度。Brown (1993) 、 Szabo(2000) 曾指出運動依賴者并不會產生特定生、心理戒斷癥狀,有人會發生情緒困擾,有人則會有生理或社會困擾[35,36]。因此,應用此量表時,將依照其向度分成高/低戒斷癥狀、高/低過度運動、高/低耐受性、高/低失控、高/低減少其他活動、高/低運動依賴等不同運動依賴程度組別,并進一步比較這些組別在心理需求差異,以了解心理需求對中老年人運動依賴影響效果。綜上所述,本研究具體問題為:不同運動依賴程度的中老年人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是否有差異存在?
1研究目的與假設
基于上述,本研究乃了解不同運動依賴程度的中老年人在心理需求的差異情形。因此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①高/低戒斷癥狀的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差異情形。
②高/低過度運動的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差異情形。
③高/低耐受性的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差異情形。
④高/低失控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差異情形。
⑤高/低減少其他活動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差異情形。
⑥高/低運動依賴的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差異情形。
研究已證實自我決定程度較低動機形態(如外在調節)與運動依賴存在正相關,并可正向影響運動依賴(Hamer等,2002[20])。由于自我決定理論預期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與內在調節、外在調節存在負相關,并與內在動機或整合調節存在正相關 (Deci & Ryan, 2000[23]),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①高戒斷癥狀的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的得分低于低戒斷癥狀的中老年。
②高過度運動的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的得分低于低過度運動的中老年。
③高耐受性的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的得分低于低耐受性的中老年。
④高失控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的得分低于低失控中老年。
⑤高減少其他活動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的得分低于低減少其他活動中老年。
⑥高運動依賴的中老年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的得分低于低運動依賴的中老年。
2名詞解釋
2.1不同運動依賴程度
運動依賴所指為生活中規律運動行為,因故不能在 24h~36h進行時,會出現近似物質性成癮患者戒除物質時產生的生理、心理戒斷癥狀。研究中參考李夢龍等(2012)的量表,依“運動依賴量表”得分,以高低 27% 分數為依據進行不同運動依賴程度分組。因為,多數數據分析時,均以測驗總分最高的27%及最低的27%,作為高低分組界限[37]。其中,「高/低戒斷癥狀」、「高/低過度運動」、「高/低耐受性」、「高/低失控」、「高/低減少其他活動」、「高/低運動依賴」是指:排序戒斷癥狀、過度運動、耐受性、失控、減少其他活動、運動依賴的得分后,以高低 27% 分數獲得的高與低戒斷癥狀組、過度運動組、耐受性組、失控組、減少其他活動組、運動依賴組。
2.2心理需求
指“健身運動心理需求量表”評量的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其中,自主性指渴望控制自身行為的需求,如自主性向度得分愈高,表示自主性的需求愈高。勝任感乃指與環境有效互動的需求,若勝任感向度得分愈高,表示勝任感的需求愈高。關系感則指渴望與他人聯系的需求,若關系感向度得分愈高,表示關系感的需求愈高。
3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研究調查母群體來自于杭州、上海、武漢3個地區在空余閑暇時間會主動參與健身的中老年人(主要參加群體健身走、廣場舞、交誼舞、門球、太極等集體項目),愿意參與調查并完成量表填寫的中老年為研究樣本(n=1 300人) ,利用立意取樣 (purpose sampling)選取具有運動行為習慣者為研究對象(運動次數≧3次/周,運動時間≧30min/次,運動強度≧3[中等強度])。選取結果共828人,平均年齡為69.26±0.78歲,其中,男234人(平均年齡69.23±0.75歲),女594人(平均年齡68.64±0.82歲)。
3.2研究工具
3.2.1運動參與程度問卷。本研究引自身體鍛煉量表(PARS-3)。該量表由武漢體育學院梁德清等人修訂,量表從身體鍛煉的強度、一次鍛煉的時間及頻率3個維度來考察身體鍛煉量。每個維度分5個等級。積分從1-5分。身體鍛煉量的得分=強度×(時間-1)×頻率[38]。得分愈高表示運動參與程度愈高。此問卷本研究預試分析結果顯示:兩周重測信度相關系數r=0.86 。
3.2.2健身運動依賴量表。本研究引自李夢龍等(2012)編制的適合中國文化背景的運動依賴量表的20個題項[34],共五個向度:戒斷癥狀(6題),過度運動(3題),耐受性(3題),失控(5題),減少其他活動(3題)。問卷采用五點量尺評量(1=很不同意,5=很同意),各向度得分加總計算,分數愈高表示運動依賴愈高。編制的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解釋總變異量為66.78% (題項因素負荷量介于0.52~0.96),總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739(五向度Cronbach’s α介于 0.69~0.93)。考量本研究群體性質不同于原量表,施測前先進行量表的預試,分析結果顯示:總內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數為0.89(三個向度介于0.85~0.91),兩周重測信度相關系數r=0.88(三個向度介于 0.81~0.86 )。
3.2.3健身運動心理需求量表。該測量工具引自于春艷(2013)所編制的量表[39]。該量表是在Wilson等 (2006) 研制的“健身運動心理需求滿足感量表”(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Exercise Scale,簡稱PNSE)的基礎上,以中國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修訂編制的適合本土化的量表,有15個題項,共三個向度:自主性(5題,例句:我可以自由選擇我想要參與健身運動的方式),勝任感(5題,例句:我可以完成具有挑戰性的健身運動),關系感(5 題,例句:我和跟我一起健身運動的人相處得很好)。以七點量尺進行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各向度得分加總計算,分數愈高表示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愈高。該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具良好建構效度 (=2.69,NFI=0.92,CFI=0.91,SRMR=0.02,RMSEA=0.06),總Cronbach’s α值為0.93(三個向度介于0.93~0.95),兩周重測信度相關系數r=0.95(三個向度皆為0.95)。
3.3資料處理與分析
資料處理與分析皆以SPSS for Windows 17.0中文版套裝軟體進行。首先,以高低得分27%進行不同運動依賴程度分組后,利用偏態及峰度系數檢驗各組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其次,不同運動依賴程度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差異將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one-way MANOVA) 進行,分析前將先檢驗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及整體效果(Wilks’Λ值),并以平均數進行事后比較。另外,將利用關連強度(ω2)與統計檢驗力(Power)分別了解不同運動依賴程度與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關連程度,以及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對不同運動依賴程度決策正確率。
4結果分析
4.1不同運動依賴程度分組正態分布檢驗結果
計算828名研究對象“健身運動依賴量表”各向度得分及總分后,即以高低得分的27%為依據進行分組,之后并檢驗各組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是否符合正態分布。分析結果顯示:「高/低運動依賴組」有279及252人,三個變項偏態(介于-0.12~-0.98;-0.39~0.42)及峰度(介于0.21~1.25;-0.57~0.03)系數未超過±2?!父?低戒斷癥狀組」有324及333人,三個變項偏態(介于-0.15~0.33;-0.56~0.46)及峰度(介于-0.02~0.49;-0.22~0.73)系數未超過±2?!父?低過度運動組」有324及216人,三個變項偏態(介于-0.62~0.22;-0.49~0.44)及峰度(介于-0.20~0.38;0.69~0.25)系數亦未超過±2。「高/低耐受性組」有468及252人,三個變項偏態(介于-0.13~0.47;-0.25~0.29)及峰度(介于-0.34~0.68;0.13~1.24)系數也未超過±2。「高/低減少其他活動組」有288及261人,三個變項偏態(介于-0.66~0.57;-0.33~0.76)及峰度(介于-0.65~0.18;0.45~1.09)系數也未超過±2?!父?低失控組」有225及324人,三個變項偏態(介于-0.89~1.07;-0.45~0.55)及峰度(介于-0.37~0.96;0.71~1.36)系數也未超過±2。
4.2高/低運動依賴與心理需求關系

表1 高/低運動依賴在心理需求描述統計結果(N=531)
注:*P<0.05,下表同
分析前,先檢驗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及整體性效果,結果顯示:高/低運動依賴(F.95(6,238978.54)=1.08,P>0.05) 同質,且兩組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整體性效果是顯著的[Wilks’ Λ=0.97(F.95(3,527)=17.97,P<0.05)]。進一步地進行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高/低運動依賴在勝任感(F.95(1,529)=25.83,P<0.05;ω2=0.045;Power=0.89)及關系感(F.95(1,529)=8.62,P<0.05;ω2=0.014;Power=0.83)有顯著差異存在。事后比較結果則顯示:高運動依賴在勝任感、關系感得分低于低運動依賴,表示中老年人運動依賴愈低,勝任感、關系感的需求就會愈高。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相一致。
4.3高/低戒斷癥狀與心理需求關系

表2 高/低戒斷癥狀在心理需求描述統計結果(N=657)
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分析結果顯示:高/低戒斷癥狀 (F.95(6,1756663.54)=2.66,P>0.05)同質,且兩組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整體性效果是顯著的[Wilks’ Λ=0.98(F.95(3,653)=7.52,P<0.05)]。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高/低戒斷癥狀在自主性(F.95(1,655)=19.06,P<0.05;ω2=0.03;Power=0.89)及關系感 (F.95(1,655)=14.38,P<0.05;ω2=0.04;Power=0.83)有顯著差異存在。事后比較結果則顯示:高戒斷癥狀在自主性、關系感得分低于低戒斷癥狀,表示中老年人戒斷癥狀愈低,自主性、關系感的需求就會愈高。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相符。
4.4高/低過度運動與心理需求關系

表3 高/低過度運動在心理需求描述統計結果(N=540)
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分析結果顯示:高/低過度運動(F.95(6,1712553.49)=0.59,P>0.05) 同質,兩組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整體性效果顯著[Wilks’ Λ=0.97(F.95(3,536)=7.28,P<0.05)],變異數分析亦顯示兩組在自主性、關系感無顯著差異存在(F.95(1,538)=0.023,0.426,P>0.05) ,此結果與研究目的不符。但在勝任感方面呈現顯著性差異(F.95(1,538)=71.36,P<0.05;ω2=0.06;Power=0.92),這表示中老年人過度運動愈低,勝任感的需求就會愈高,此結果與研究目的相符。
4.5高/低耐受性與心理需求關系

表4 高/低耐受性在心理需求描述統計結果(N=720)
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分析結果顯示:高/低耐受性 (F.95(6,1432741.20)=1.88,P>0.05) 同質,且兩組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整體性效果是顯著的[Wilks’ Λ=0.96 (F.95(3,716)=5.56,P<0.05)]。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高/低耐受性在自主性 (F.95(1,718)=33.03,P<0.05;ω2=0.04;Power=0.99) 、勝任感(F.95(1,718)=81.81,P<0.05; ω2=0.01;Power=0.86) 有顯著差異存在。事后比較結果則顯示:高耐受性在勝任感、自主性得分低于低耐受性 ,此表示中老年耐受性愈低,勝任感、自主性的需求就會愈高。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相符。
4.6高/低減少其他活動與心理需求關系

表5 高/低減少其他活動在心理需求描述統計結果(N=549)
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分析結果顯示:高/低減少其他活動(F.95(6,165883.20)=0.71,P>0.05) 同質,但兩組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整體性效果不顯著[Wilks’ Λ=0.96 (F.95(3,545)=0.79,P>0.05)],變異數分析亦顯示兩組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無顯著差異存在 (F.95(1,547)=1.62,1.58,1.97,P>0.05) ,此結果與研究目的不符。
4.7高/低失控與心理需求關系

表6 高/低失控在心理需求描述統計結果(N=549)
檢驗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及整體性效果,結果顯示:高/低失控(F.95(6,247923.50)=1.65,P>0.05) 同質,且兩組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整體性效果是顯著的[Wilks’Λ=0.99(F.95(3,545)=7.87,P<0.05)]。進一步地進行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高/低失控在勝任感 (F.95(1,547)=35.11,P<0.05;ω2=0.05;Power=0.91)及關系感(F.95(1,547)=28.36,P<0.05;ω2=0.03;Power=0.84)有顯著差異存在。事后比較結果則顯示:高失控在勝任感、關系感得分低于低失控,表示中老年人失控愈低,勝任感、關系感的需求就會愈高。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相一致。
5討論
首先,研究結果發現中老年人戒斷癥狀愈低,自主性、關系感的需求就會愈高。戒斷癥狀中所引起的情緒困擾是無法運動時產生的負面情緒,Hamer 等(2002)發現規律運動者行為動機若由外在形態所引起,行為被阻斷時就會發生情緒困擾[20]。自我決定理論指出動機到行為,其中心理需求起到中介作用,當控制自身行為或與環境有效互動的需求愈高,受高自我決定調節,內在動機對行為結果影響會高于外在動機。因此,對照Hamer 等的研究可知中老年運動行為若存在自關系感、自主性需求,無法運動時,應不會有情緒方面的困擾產生。此影響效果統計考驗力(P)顯示兩者對戒斷癥狀決策力高達89% 及 83% ,即自主性、關系感的需求愈高,戒斷癥狀確實會愈低。然 ω2顯示兩者與戒斷癥狀關連程度不高(介于 3%~4%),表示戒斷癥狀可能還有其他影響因素,所以采用自主性、關系感兩個心理需求指標并不能完全解釋,中老年人在無法運動時所產生的戒斷癥狀的原因,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相一致。
其次,結果發現中老年人過度運動愈低,勝任感就會愈高。運動能提供給人一種控制感和自信感,讓人覺得身體狀況良好[40],當身體意象低時,低的自我效能感會帶來高的鍛煉行為。勝任感是個體對于自身能力的主觀認知,即能力知覺[41]。中老年期,人的認知功能開始逐步減退,他們對健康的自我控制能力減弱了[42]。而通過規律的鍛煉可以改變他們的知覺,從而增強自我概念。Szabo (2000) 指出運動依賴成因非只是過度運動或行為阻斷產生之生心理退縮癥狀,另有其社會心理因素,如有人為避免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持續或過度運動[25]。Johnson (1995) 指出固定模式或頻率的強迫行為雖是運動依賴主要特征,但界定上仍要考量認知因素,如有人會因自覺運動效果不佳而增加運動次數、時間、強度。從而導致過度運動產生[17],而上述兩種情形,可能是導致中老年人較低能力知覺的表現。因此中老年人知覺能力越強,越能控制過度運動,從而減少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此影響效果統計考驗力 (P) 顯示勝任感對過度運動決策力高達92%,即勝任感的需求愈高,過度運動確實會愈低。然 ω2 顯示勝任感與過度運動關連程度達到6%,說明變量間屬中度關系[37],表示過度運動可能受心理需求勝任感的因素影響較大,所以采用勝任感心理需求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中老年人為什幺會產生過度運動引起的運動依賴,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相一致。
第三方面,研究結果發現中老年人耐受性愈低,自主性、勝任感就會愈高。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在鍛煉過程中耐受性比較高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運動鍛煉負荷、運動時間,不能清楚的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況。同時由于缺少科學的運動處方與鍛煉指導,認為鍛煉沒有壞處,運動越多越好等錯誤觀念的形成,以及自控能力差、不服老、從眾等心理特點共同決定了中老年人鍛煉成癮[15]。這也同時說明了,一部分中老年鍛煉群體渴望控制自身的鍛煉行為不能滿足、對自己的運動行為結果也不能有效的掌握;另外社會缺乏對中老年人的鍛煉進行科學指導。在這種現狀下,很多中老年人都是通過自身實踐來摸索健身的方法,不能自由地選擇適合的健身運動項目,有些從事的項目并不是他們內心意愿,只是他們找不到更好的項目來替代它。以認知評價理論的觀點來看,當行為帶有自主的性質時,該行為會是信息面的;反之當個體對于行為本身無法知覺到自主性或是選擇的機會,則該行為對個體而言則是控制面向的。因此,中老年人在鍛煉過程中,自主性和勝任感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導致運動依賴的耐受性因素就會降低。此影響效果統計考驗力 (P) 顯示兩者對耐受性決策力高達99% 及 86% ,即自主性、勝任感的需求愈高,耐受性確實會愈低。然而ω2 顯示兩者與耐受性關連程度不高(介于 1%~4%),表示耐受性可能還有其他影響因素,所以采用自主性、勝任感兩個心理需求指標并不能完全解釋,中老年人在運動依賴時所產生的耐受性的原因,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相一致。
第四方面,研究結果發現中老年人失控愈低,勝任感、關系感就會愈高。健康焦慮是引起運動依賴的原因之一,健康與失控的身體活動有潛在的聯系[44]。健康焦慮意為經常擔心自己的身體有疾病或者處于有疾病的危險中[44]。健康焦慮4個維度之一的疑病知覺和運動欲望和運動依賴有關[45、43],研究發現低健康焦慮的個體運動欲望不強[47]。有研究指出,鍛煉成癮高分組的中老年人多是社會適應性差,比較緘默、冷淡,由于日常生活缺乏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不良感知——社交焦慮,使得他們更愿意選擇運動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以消除社交焦慮所帶來的心理不適。研究表明,社交焦慮和鍛煉虛擬關系成顯著正相關[11]。所以中老年鍛煉群體的勝任感、關系感心理需求越能滿足,可以有效的降低健康焦慮與社交焦慮,同樣可以在鍛煉中降低失控行為。此影響效果統計考驗力 (P) 顯示兩者對失控決策力高達91% 及 84% ,即關系感、勝任感的需求愈高,失控確實會愈低。然而ω2 顯示兩者與失控關連程度不高(介于3%~5%),表示失控可能還有其他影響因素,所以采用關系感、勝任感兩個心理需求指標,并不能完全解釋中老年人在運動依賴時所產生的失控的原因,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相一致。
另外,結果發現中老年人運動依賴程度愈低,勝任感、關系感心理需求就會愈高。 Szabo (2000) 指出運動依賴的形成除受認知因素影響外,亦可受社會心理因素調節形成的影響[25]。 Hamer 等 (2002) 就發現運動參與若在逃避或避免某事物,而不是源于本身嗜好或活動興趣,不僅會提高運動依賴形成風險,行為阻斷時亦容易產生戒斷癥狀,所以運動行為若由內在動機引起,運動依賴形成機率便會降低[20]。由于自我決定理論主張內在動機受心理需求中介產生,因此,勝任感、關系感需求就愈高。兩者影響效果統計考驗力發現具 89% 及83% 決策力,表示勝任感、關系感的需求愈高,運動依賴會愈低。然而,兩者與運動依賴關連程度并不高(只有 4%、 1%),顯示運動依賴可能有其他影響因素,所以運用勝任感、關系感并不能完全解釋中老年人所產生的運動依賴,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相一致。
最后,減少其它活動在心理需求差異情形并不顯著,表示中老年減少其他活動不會受心理需求影響,此結果推論可能受到研究對象運動行為特質影響所致。即中老年人高頻率、高強度激烈的運動,如目的在學習或發展運動技能,而不是避免某事物(如負面情緒事件),依 Biddle與Mutrie(2001)觀點不會存在運動依賴傾向,且無法運動或行為被阻斷時,亦不會有生、心理戒斷癥狀產生[46]。在此情形下,心理需求應不會與運動依賴存在關聯,減少其他活動亦不會受到心理需求影響。另一原因是中老年人減少其他活動不全然由運動依賴引起,可能有其他影響因素(如社會關系、同伴關系),所以即使運動行為仍有心理需求,減少其他活動是不會受到影響,此結果與部分研究假設不一致。
6結論
綜上所述:不同運動依賴程度在心理需求差異情形,結果顯示大部分符合假設的預期,即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若存在自主性、勝任感、關系感需求,發生運動依賴可能性會降低。中老年人運動依賴程度愈低,勝任感、關系感心理需求就會愈高;中老年人失控愈低,勝任感、關系感就會愈高;中老年人耐受性愈低,自主性、勝任感就會愈高;中老年人過度運動愈低,勝任感就會愈高;中老年人戒斷癥狀愈低,自主性、關系感的需求就會愈高;減少其它活動在心理需求差異方面并不顯著。
7建議
7.1應用方面
研究結果發現心理需求愈高,運動依賴會愈低,要避免中老年人存在運動依賴傾向,運動行為中需有高心理需求。按自我決定理論觀點,心理需求愈高,愈有利個體誘發內在動機引導運動行為,除可減少運用逃避事物做為行為主因外,并可降低運動依賴形成的風險。其中,若要減少戒斷癥狀,更要提高自主性、關系感的需求;如要降低過度運動癥狀,則要提高勝任感需求;如要降低耐受性,則要提高自主性、勝任感;如要降低失控,則要提高勝任感、關系感,因其有利于中老年人運用行為控制引發內在動機,以減少運動依賴形成可能性。如要降低移動依賴,則要提高勝任感、關系感。
7.2后續研究方面
本研究雖發現心理需求會影響中老年人運動依賴,但因兩者關連程度不高,解釋上有其限制存在。由于心理需求與社會背景因素、動機有關,為提高心理需求與運動依賴關連性,建議未來研究應將個人背景、內在及外在形態動機因素加入,以增加心理需求對運動依賴的解釋量。其次,本研究運動依賴是學者在借鑒國外量表( Hansenblas & Downs, 2002)的基礎上,而修訂的運動依賴量表。因此,未來研究可利用此類評量工具,進行進一步的信效度的驗證,以求測量準確性。最后,本研究發現中老年的心理需求與運動依賴關系存在一定顯著性,未來研究可選擇不同群體(特別有固定運動習慣,且行為受礙時容易出現戒斷癥狀者),持續地探討心理需求與運動依賴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Veale, D. M. W. Exercise dependence[J].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1987,82:221-223.
[2]Sachs, M.L., & Pargman, D. Running addiction: A depth interview examination[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79,2:143-155.
[3]Adams, J., & Kirkby, R .J. Exercise dependence: A review of it manifestation, theory and measurement[J].Sport Medicine, Training and Rehabilitation, 1998,8:265-376.
[4]Davis, C. Exercise abu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000,31:153-166.
[5]Morgan, W.P. Negative addiction in runner[J].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979,7:57-70.
[6]Furst, D.M., & Germore, K. Negative addiction in male and female runners and exerciser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1993,77:192-192.
[7]Morris, W.P. Running round the clock[J].Running,1989,104:44-45.
[8]Anshel,M.H.The case against the certification of sPort Psychologists:In search of the Phanton exPert[J].The sport Psyehologist,1992,6(6):265-286.
[9]孫云霞,錢強.運動依賴理論研究進展綜述[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3):47-49.
[10]謝松林,李薇.運動成癮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7,14(4):125-127.
[11]胡偉芳.運動依賴系統研究綜述[J].浙江體育科學.2013,35(1):83-87.
[12]Pierce EF, Eastman NW,McGowan RW, et a.l Resistance exercise decreases beta-endorphin immunore activity[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Medicine,1994,28(3):164-166.
[13]Davis C, Kaptein S, Kaplan AS, et a.l Obsessionality in anorexia nervosa: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exercise[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8,60:192-197.
[14]Beh, H. C., Mathers, S., & Holden, J. (1996). EEG correlates of exercise 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1996,23:121-128.
[15]任宇.太原市中老年人鍛煉成癮行為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西大學,2008.
[16]Szabo, A. Physical activity as a source of psychological dysfunction. In S. J. H. Biddle,K. R. Fox, & S. H. Boutcher (Eds.)[M].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London: Routledge.2000:130-153.
[17]Johnson, E. Exercise dependence syndrome[J].Sport Medicine,1995,19:49-55.
[18]Hausenblas,H.A.,& Downs,D.S.(2002).How much is too much?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Psychology Health,17:387-404.
[19]Terry,A.,Szabo,A.,& Griffiths,M. The exercise addiction and exercise de- pendence:A new brief screening tool. 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4,12:489-499.
[20]Hamer, M.,Karageorghis,C. I., & Vlachopoulos, S. P. Motives for exercise participations as of exercise dependence among endurance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02(32):179-185.
[21]章羅庚,李頌.對運動依賴影響因素的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5):43-46.
[22]李夢龍,馬衛平.大學生規律運動者運動依賴影響因素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6):546-548.
[23]Deci, E. L., &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y Inquiry,2000,11:227-268.
[24]Cockerill, I. M., & Ridditon, M. E. (1996). Exercise dependence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 A review.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9:119-129.
[25]Szabo, A. Physical activity as a source of psychological dysfunction. In S. J. H. Biddle,K. R. Fox, & S. H. Boutcher (Eds.)[M].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London:Routledge.2000:130-153.
[26]陳建瑋.休閑網球運動者目標取向、運動動機與運動依賴之相關研究[D].國立體育學院,2007.
[27]石振國,等.2000 年以來我國老年體育研究成果評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1):52.
[28]石巖,宋洲洋.中老年人體育鍛煉風險認知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0(1):73-80.
[29]CHAPMAN C L,DE CASTRO J M. Running Addiction:Measurement and Associate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hysical Phys Fitness,1990,30(3):283-290.
[30]JANE OGDEN,DAVID VEALE,ZELDA SUMMERS.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xercise Dependence Questionnaire [J]. Addiction Research,1997,5(4):343-355.
[31]TERRY A,SZABO A,GRIFFITHS M. The exercise addiction inventory:A new brief screening tool [J].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4,12(5):489-499.
[32]HAUSENBLAS H A,DOWNS D S. 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 21Manua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2002,32:179-185.
[33]張力為,符明秋.借用外國自陳量表的文化陷井[J].心理科學,2000,23(6):729-731.
[34]李夢龍,馬衛平,鄧羅平.運動依賴量表的編制與信效度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4):360-364.
[35]Brown, S. W. Aerobic exercise in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adolescent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3,74:555-560.
[36]Szabo, A., Frenkl, R., & Caputo, A.The impact exercise deprivation on well- being of habitual exercisers[J].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1996,27:68-75.
[37]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94.
[38]熊明生,等.鍛煉行為、經歷、意愿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3):49.
[39]于春艷.中老年人健身運動心理需求滿足感量表初步修訂[J].體育科學,2013(7).
[40]謝松林,李薇.運動成癮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7,14(4):126.
[41]李京誠.鍛煉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
[42]White, R. W.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J].Psychological Review,1959,66:297-333.
[43]Nicole E. Pugh, Heather D. Hadjistavropoulos.Is anxiety about health associated with desire to exerci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dependenc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1(8):1059-1062.
[44]Autumn E. Braddock, J. S. Abramowitz .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Health Anxiety and Hypochondriasis: A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M].Cambridge UK:Hogrefe and Huber,2008.
[45]Longley SL1, Watson D, Noyes Jr R.Assessment of the hypochondriasis domain: the multidimensional inventory of hypochondriacal traits[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5(17):3-14.
[46]Biddle, S. J. H., & Mutrie, N.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Determinants,well-being and interventions[M].London: Routledge.2001.

·運動心理學·
The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ical Need for Exercise
and Exercise Dependence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
YU Chun-y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research topics of movement depending on relevant year by year, but little study psychological needs to depend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port.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exercise dependence of the elderly in the differences of psychological needs. Groups from Hangzhou, Shanghai, Wuhan three areas in spare leisure time will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tness of the elderly (N=1 300), let it fill in fitness depending on scale, exercise psychology demand scal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to select results. There were a total of 828 human movement behavio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verage age was 69.26+/-0.78. Among them, male with the number of 234 (average age 69.23+/-0.75), and female with 594(average age 68.64+/-0.82). Used the way of collecting data by face to face with single fact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ss dependence of elderly exercising, the higher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sense of feeling of compet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would be. In old people less out of control, the higher feeling of competence, sense of relationship would be. In old people less tolerance, autonomy and feeling of competence would be higher. In old people less excessive movement, the higher feeling of competence would be. Reducing the requirement of the other activities in th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pointed out that if feeling of competence and sense of relationship needs were existing in the elderly autonomy movement behavior, woul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movement depending.
Key words:middle-aged and old; exercise dependence; autonomy; competence; relevance
中圖分類號:G804.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2-0086-09
作者簡介:于春艷(1975-),女,內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收稿日期:2014-09-01